首頁/ 歷史/ 正文

法家的改革為何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在其它國家卻胎死腹中

導語:

歷史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治國和發展路線,在借鑑外來先進的經驗來治理和發展國家時,往往不能夠生搬硬套,否則容易出現“教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在我國發光發彩,就在於借鑑社會主義的同時結合了“中國特色”,也就是把握住了我國的國情。

而古代的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時期,無疑就是一種先進的指導思想。

事實證明,在春秋戰國亂世,唯有法家能夠幫助國家實現兵強國富。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兵強國富,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法家的改革為何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在其它國家卻胎死腹中

然而,問題是:法家的變法在戰國時期並非僅僅服務於秦國一家,它也曾經在韓國、魏國、楚國等生根發芽。那麼,

為什麼法家的改革最終唯獨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其他國家卻是“胎死腹中”?其實,關鍵在於,商鞅當年在秦國的變法,同樣融入了秦國特色。換言之,商鞅同樣掌握了秦國的國情,他懂得將變法與秦國的國情結合起來。

正文: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的逐漸沒落,以禮樂制度為代表的等級制,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各個階層之間的混亂,也使得長達近五百餘載的亂世時代拉開了序幕。從辯證的歷史發展觀上來看,

當一種主流制度漸趨沒落之時,便是變法革新時代的到來。

只不過在這一段摸索前進的過程中,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一點,透過春秋戰國來看,各路諸侯王為圖強而紛紛變法改革的現象,就足以得到證實。

然而,一向熱衷於為君王推崇變法改革的法家人士,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功績成果卻是各有不同。但不得否認的是,

真正使得法家思想和變法被推向頂峰的,則要屬秦國的商鞅變法

當時,落後的秦國在經過商鞅一系列的變法改革後,秦國用了較短的時間,就改變了原先落後孱弱的國家面貌。後來,隨著國家實力不斷得以增強,最終兵出函谷,橫掃天下,秦始皇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首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秦。

法家的改革為何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在其它國家卻胎死腹中

但在此之前,法家的變法也並非只服務於秦國。諸如魏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等,雖都令國家在一段時期內實現了富強,但最終卻還是以失敗告終。

那麼,法家的改革為什麼偏偏能夠在偏居西北地區且落後的秦國蓬勃發展,並最終輔助秦國一統天下的呢?實際上,這與商鞅對秦國國情的把握是分不開的。

關於

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從各家思想的適用度上進行比較

。一般來說,僅從九流之家的觀點中,

唯獨法家思想一向推崇霸道固君的思想,

如《商君書》中記載的那樣: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政;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所以,法家思想在當時雖然遭到了儒家及墨家的反對,但卻始終擋不住歷史潮流的發展。

這就是一個大背景下的最大國情。

因為

在禮樂制度崩壞後,兼併統一便成為了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主要任務。

而墨家推崇的兼愛,以及儒家所支援的仁愛,都不足以在亂世之中達到兼併的效果。所以,

只有法家的思想和手段才迎合了時代的需求,自然最終能夠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

那麼,既然解釋了法家思想興盛的原因,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解釋之後的問題了。要知道,秦國在一開始就屬於化外之地,老秦人的文化水平在當時也的確不高。

所以,像儒家墨家那樣的懷柔政策在秦國也就無法得以施行。相比之下,法家小錯大懲的行為,雖然有些不近人情,卻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老秦人的整體素質,這也就為秦國之後的崛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法家的改革為何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在其它國家卻胎死腹中

其次,

商鞅藉助老秦人好戰的特性,相繼推出了諸如獎勵耕戰、廢除井田制等法令,不僅極大程度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作戰能力,還使得老秦人緊緊抱作一團,提升了大眾家國的思想,更加容易讓所有的秦國國民同國家共進退。

反觀其他國家的變法,或是因為國君的不支援,或者是因為人亡政息而終止,而且,我們僅憑國情中的政治情況就可以分析得出,這些國家的變法註定會失敗,也就不要說國情還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等其他情況了。為了說明這一問題,下面,我就拿吳起變法作為案例分析。

吳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也是著名的改革家。早年的吳起空有才華卻無伯樂賞識,直到這個機會突然出現,讓吳起看到了希望。時值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弱而齊國強,吳起聽聞,自認為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於是來到魯國說自己有辦法抵抗齊國,決定加入魯國陣營。然而魯國卻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害怕吳起是齊國派來的間諜。吳起知道後,竟殺了自己的妻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殺妻求將”的由來。

不過,這讓魯國國君穆公心有餘悸,但他不得不用吳起。一是因為戰事迫在眉睫,二是吳起為了幫魯國,連自己妻子都殺了,若是此時不用他,恐怕吳起會憤怒而站到齊國陣營去。因此,雖不情願,魯穆公也只好將吳起拜為魯國大將。後來,吳起以劣勢的兵力戰勝了強大的齊國,魯穆公非常高興,封吳起為上卿。不過,魯穆公後來懷疑吳起,漸漸遠離了他,甚至罷了他的官,吳起無奈,溜到魏國。

法家的改革為何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在其它國家卻胎死腹中

在這,

我們就可以看到,吳起在魯國其實並不受重用,畢竟魯國的國情是崇尚“仁義”,而且不主張稱王稱霸,沒有野心,畢竟魯國深受孔子的影響。吳起在這裡就沒有把握住魯國的這一國情,而自己“殺妻求將”更是與仁義格格不入。

因此,吳起很快就被魯國冷落,吳起想要為繼續為魯國變法圖強的願望破滅。魯國與變強就這樣擦肩而過。

之後,吳起來到魏國,魏文侯重用吳起開始變法,吳起訓練出了讓列國諸侯聞風喪膽的“魏國武卒”。後來,吳起多次以少勝多,打得秦國滿地找牙,吳起聲威大震。不過,魏文侯死後,魏武侯時期,魏國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扭轉,吳起受到了打壓,於是他再次溜之大吉。

顯然,

魏國的國情(即政治環境)拋棄了吳起,這使得魏國的變法中斷,魏國後來極盛而衰。

這下,吳起來到楚國,楚悼王久仰吳起大名,立刻任用吳起主持變法。吳起變法迅速提升了楚國的國力,楚國任用吳起大興兵事,使得楚國的領土擴大了很多。後來,楚國聯合趙國,大破魏國,這讓楚國和吳起的威望大為提高。可惜的是,由於吳起變法激怒了舊貴族,在楚悼王死後,吳起甚至被舊貴族在楚悼王的屍體邊上射殺。從此,吳起變法人亡政息,變法失敗。

從這裡,我們再度看出:

吳起變法的失敗,依舊與楚國的國情密切相關。因為支援變法的楚王逝去,加上楚國政治勢力的複雜,使得吳起變法中途夭折,楚國從此走向衰落。

法家的改革為何在秦國長成了參天大樹,而在其它國家卻胎死腹中

故而,毫不誇張的講,

國君的英明與否、對變法的支援與否,以及國家政治環境的好壞,就是國情在政治上的表現。

因此,

準確把握國情可以讓變法的政策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的要求,也就不容易被切斷。

正如商鞅雖死,卻因為秦國後世國君的英明與支援,法家的改革依舊在秦國得以蓬勃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

法家的改革之所以能夠在秦國得以蓬勃發展,關鍵在於商鞅掌握了秦國的國情,懂得根據秦國的國情實行變法。他知道秦國國君心中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秦國最需要什麼,也知道利用老秦人的血性去調整和制定合適的的強兵富國政策,還意識到老秦人有著很強的潛能。

總而言之,商鞅透過準確把握住秦國的國情,從而推出一系列只適用於秦國發展的變法政策和理念。

再加上老秦人所具備的潛力,如果出現了一位教導有方的大人物,便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虎狼之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