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沒有滅亡?因為解決了錢的問題

唐玄宗為什麼要重用李林甫?李林甫把持朝政多年,對唐代的後續走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個我覺得是需要稍微澄清的。李林甫在歷史上形象不太好,有一個很有名的成語和他有關,“口蜜腹劍”,就是講他說話很甜,但經常算計別人。但我們要注意到,李林甫的形象受到了歷史上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影響:

一個是他被認為要對安史之亂的爆發負責,雖然安史之亂是在他去世四五年之後才爆發的,但人們認為他對安祿山的坐大負有一定責任。另外,他和肅宗的關係非常糟糕,他曾經試圖動搖其太子地位。安史之亂爆發後,肅宗自立,當然肅宗會對李林甫的評價比較低,也影響了他在史書中的形象。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沒有滅亡?因為解決了錢的問題

我們可能現在看到的李林甫的正面事蹟很少,但這需要打一個問號。最早應該是崔瑞德在《劍橋中國隋唐史》裡提出,李林甫其實是一個相當能幹的人物,有非常好的“吏才”,他的長處我想當時的人也是承認的,因此他能夠得到玄宗的信任,掌握很大的權力。當然,他在做上宰相之後排斥異己,獨攬大權,這些舉措在中國傳統政治中是很常見的行為。

整體而言,現在的學界對李林甫的評價偏向中性,一方面當然會認為他在政治上有一些手腕,但另一方面也承認他對於玄宗朝的政治有比較多的改革,尤其是在財政方面有一定的才能。

所以,他應該說是一個推動過制度改革的人物,對於維持玄宗盛世也是起到正面作用的。前幾年出過一本學術著作,丁俊的《李林甫研究》,對李林甫的改革功績和政治鬥爭有所描述,有一些相對比較公允的評價。

李林甫提出的具體改革措施,主要是改革吏治和財政方面。開元天寶之後,玄宗朝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理財。這是因為朝廷的花銷開始加大,玄宗有比較強的“開邊”意識,杜甫說“武皇開邊意未已”。打仗當然需要錢,然而府兵制和均田制趨向於敗壞,如何獲得更多的資源是朝廷中比較重要的問題。

於是在玄宗後期,理財型的大臣在政治上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最早大概是宇文融,後來還有楊慎矜、韋堅,包括楊國忠,都是以理財見長的。這個一直影響到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克服安史之亂,除了在前線打仗的將領,比如說郭子儀、李光弼,可能功勞最大的就是理財型的大臣,如劉晏、第五琦等。

他們保證了唐王朝在半壁江山被安祿山控制的情況下將江南的財富輸送到關中,維持整個戰局。但所謂理財型大臣在政治上的崛起其實是玄宗後期才開始的現象。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沒有滅亡?因為解決了錢的問題

另外一個是改革漕運,當然這主要是裴耀卿的功勞。就是讓更多南方的物資透過運河輸送到長安,這個和長安在政治上的花銷越來越大也是有關係的。可能最早從高宗武則天開始,關中本身的物資已經不能維持長安城的開銷了,要不斷從南方輸送物資進入長安。如何能夠快速、大量地把南方的糧食布帛輸送到長安,成為高宗武后開始一直貫穿整個唐王朝的經濟問題。

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發生?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安史之亂是可以避免的嗎?

不太好說。或許不會由安祿山這個人發起,但這個結構是存在的。玄宗時代是盛世,國力比較強,所以有拓展邊境的慾望。他在和周邊作戰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節度使制度,一般稱為“天寶十節度”,就是在唐王朝周邊設立十個節度使,每一個基本上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對手。

比如說范陽節度使主要就是對抗契丹,隴右節度使是對付吐蕃的,劍南節度使是對付吐蕃和南詔的。等於在四邊都設定了軍區,這批節度使控制了比較強的軍事力量。

這批節度使當然和李林甫有關。唐代有出將入相的傳統,早期節度使很多是文官,但是文官在邊境立了功之後有機會回到朝廷做宰相。李林甫為了斷絕這條道路,重用安祿山、哥舒翰這樣的武將。

這些人都是胡人,漢文化程度比較低,不具備很好的文官才能,立再大的功勞也只能做武將。斷絕了節度使入朝的可能性,有利於李林甫獨攬大權。安史之亂中互相作戰的,無論是唐軍方面的高階將領,還是安史方面的將領,其實大量都是胡人。

玄宗後期乃至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活躍的重要將領很多都是胡人,而且在邊境掌握重兵,比如說李光弼,看上去名字很漢化,但他其實是契丹人;因為抵抗安祿山失敗被殺的高仙芝是高麗人;哥舒翰是突騎施人。所謂外重內輕的局面,可以說在玄宗後期節度使的設定中已經形成了,這個大概是基本的格局。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沒有滅亡?因為解決了錢的問題

安祿山以個人身份獨自兼領三道節度使(雖然他利用的其實是兩道的兵馬),最後起兵造反和他與楊國忠的矛盾有關,這個當然是偶然情況,但這樣的局面可以說在天寶三載已經基本形成了。

《武曌》作者、漢學家羅漢(N。 Harry Rothschild)曾指出唐玄宗是一位“大大過譽的皇帝”。如何評價唐玄宗呢?

其實我個人還蠻喜歡李隆基的,我覺得他是一位很有意思的皇帝,他沒有被大大過譽。我們歷史上看到的皇帝大多其實都沒什麼色彩,但李隆基至少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皇帝。他晚年有點好大喜功,喜歡塑造自己的形象,但他本人也是一個比較有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從一個武周時期和中宗時期的政治邊緣角色完全透過自己的努力登上大位的人物,二十來歲的時候先後發動兩次政變,消滅韋氏和太平公主。另一方面他比較有才,喜歡音樂,藝術,性格上比較有意思。

他做皇帝接近五十年,時間非常久,所以有很多有意思的舉措,比如說開闢皇帝誕辰的傳統,皇帝生日那天放假,給皇帝慶祝生日,這和中國傳統非常不同,中國傳統皇帝是要保持神秘感的。

他以華嶽為本命,統治期間華山信仰非常興盛,他改革了國家祭祀,形成了太清宮、太廟和南郊的三大禮的祭祀制度。應該說他是一位性格比較豐滿的皇帝,或者說挺有表演慾望,這個是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