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晉一百名人圖】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封地“唐”在哪裡

西 周

唐叔虞

被周成王封於唐,唐地在今山西南部,後改晉,是為晉國始祖。

實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策,使晉成為春秋大國。

桐葉戲封弟,叔虞建唐國。

“疆以戎索”策,各族相融合。

【三晉一百名人圖】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封地“唐”在哪裡

姬姓,名虞,字子於。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同母弟。晉國始祖。

《史記·晉世家》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上尖下方之玉器,古代大典時所執)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此之謂“剪桐封弟”。

“剪桐封弟”只是一個傳說故事,實際上,叔虞封唐完全是出於周初鞏固統治的需要,一項重大的政治、軍事措施,監控降族,屏衛王室。成王八年,唐國發生叛亂,成王派周公旦率軍平叛,叔虞也隨軍出征。亂平,周公遷其民於杜(今西安東南),並徙周王室子孫於唐地。成王九年,正式封叔虞為唐侯。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曲沃、侯馬、襄汾、絳縣、聞喜、新絳一帶,建都唐城(今襄汾趙康鎮東)。

【三晉一百名人圖】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封地“唐”在哪裡

叔虞封唐時,在王都鎬京舉行了盛大的授土授民的冊封儀式:“分唐叔以大路(諸侯或天子所乘之車)、密須之鼓、闕鞏(之甲)、沽洗(之鐘),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周天子不僅賞賜以驪駒華車、巨鍾大鼓,以示恩寵和厚望,且給叔虞規定了明確的施政綱領,要他治理好唐國。

所謂“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去教導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唐國地處夏墟,四周多戎狄部落,唯有在不背離夏人傳統體制、生活習俗及戎狄的生產、分配方式的情況下,才能使民心歸附,局勢穩定。唐叔虞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方針,並興辦水利,發展農牧業生產,使唐國民眾逐漸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四周戎狄部落先後歸附,唐國疆土不斷擴大,威望日隆。

叔虞治唐,政績裴然。成王十一年,“晉唐叔得嘉穀(一禾二穗),獻之成王”。農田裡長出異樣的禾株是常有的事,但仍然迷信鬼神的周人卻視作天降祥瑞。成王又將嘉禾饋贈正在東征的周公,作《饋禾》;周公受禾,作《嘉禾》,君臣互致頌禱誌慶,欣喜萬分,這也表示了王室對叔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許。

【三晉一百名人圖】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封地“唐”在哪裡

叔虞封唐約30餘年,死。周康王九年,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叔虞為晉國始祖。自叔虞封唐,承傳三十四代侯、公,至晉靜公二年(公元前355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歷600餘年。

叔虞堅決、忠實地執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施政方針(不同於周公封魯、康叔封衛的“疆以周索”),成為晉國國策的濫觴(事物的起源和發端),它所體現的求同存異、相容幷蓄、就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精神,逐漸形成了晉國獨特的、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體系。

至晉文公,晉國達到極盛,繼齊桓公之後,稱霸春秋,使當初僅方圓百里的小小唐國成為地跨(黃)河南河北的泱泱大國。在“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一治國政綱長期貫徹和影響下,北方各民族相互滲透、交流、學習、吸收,取長補短,相輔相成,逐步融合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叔虞之歷史功績可謂大矣。

山西太原懸甕山東麓有規模宏大的晉祠,據傳,就是為紀念叔虞建造的。酈道元《水經注》有記載,可見至少北魏時晉祠就存在了。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年—1031年)建造的“聖母殿”(今原殿儲存完好)中,有如真人般大的四十尊宮娥、仕女彩塑,個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成為舉世矚目的雕塑瑰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