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公元前236年至前221年,“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發動戰爭,陸續消滅和吞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紛爭和割據的局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由此建立。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一、準備時期:積蓄綜合優勢,籌劃統一步驟

在經歷了戰國時代的爭霸戰爭後,秦國在對六國的戰爭中,總體上勝多敗少,並取得了主要戰役勝利,佔據了關中平原和

四川盆地

。此後,秦國逐步侵蝕韓趙領土,將對手趕下第二級地理階梯,最終對六國形成明顯的俯衝態勢。

從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38年,秦軍挫敗了列國最後一次“合縱”(前256年),且經對兩週、

三晉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根據韓非的建議,依照戰略威脅級別,秦人將對六國的攻擊順序排列為:接壤的韓趙、相對較遠的楚魏和完全不接壤的齊燕。齊燕遠離

秦國

本土,可以加以安撫和籠絡;魏國和楚國之前已經長期被秦國奪地,需要武力威懾,不讓他們干涉秦軍進攻,故三晉中的韓趙是最先打擊目標。

而在具體攻擊順序上,如果先攻擊較弱的韓國,則南邊的楚國和北邊的趙國,東邊的

魏國

會出兵相救;南攻楚國也有來自韓魏的援兵干擾;唯有北上攻

趙國

。趙國的南邊是實力最弱的韓國,出兵對抗秦軍的可能性較小,所以秦軍將趙國列為統一戰爭的首個目標,而鄰近的韓國也會隨之受打擊。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此外,為減少正面進攻損失,秦國計劃由間諜帶著財物和刺客去遊說山東六國的大臣和王公貴族,提前在這些國家安插內線,迫害各國主戰派或離間敵國君臣關係。

二、討伐趙國,滅亡韓國

公元前236年開始,趁著燕趙開戰,秦國以救援燕國為理由,開始討伐趙國。在第一次作戰中,王翦以主力軍從上黨地區出發,越過太行山脈的閼與,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西北方,另一路從沿

太行山

東麓進攻邯鄲的南方,兩路大軍按計劃將在邯鄲城下會師。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面對秦軍的兩路進軍,趙國也分兵兩路發動反擊。李牧在西線,防禦太行山到

華北平原

的山口,嚴陣以待;另一路以扈輒為將對抗秦國的南路軍。兩路大軍分別沿著太山行麓和漳河兩岸相對峙,由於趙軍防禦嚴密,兩軍一度相持不下。對峙無果之後,兩國兵疲罷戰,各自回國。

一年之後,

趙悼襄王

李牧

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激戰,最終擊敗秦軍。隨後其二次攻趙也被李牧挫敗。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潁川郡

。秦軍迫降韓國,震懾六國的計劃初步實現了。

三、趙國滅亡和荊軻刺秦

滅韓之後,秦國將注意力轉回北線。公元前229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人心惶惶;連年征戰導致趙國糧食歉收,人力匱乏。最終

王翦

帶兵趨向井陘,與李牧相抗,秦國又派楊端和出兵進攻邯鄲,讓趙軍首尾無法相顧。同時,秦國還派人賄賂趙王寵臣

郭開

,雙管齊下,瓦解趙國抵抗。由於趙王聽信郭開的進言,殺害李牧,自毀

長城

在李牧死後,趙國失去了唯一堪與強秦相抗的猛將。3月之後,雖然趙蔥、顏聚奮戰數月,最終仍被秦將王翦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固守。最終趙王遷主動開城歸降,而公子趙嘉逃到代地自立為王,與燕軍會合後聚兵上谷,共同抗秦。

作為戰國末年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趙國滅亡對於秦滅六國有重要的意義;且在秦軍殲滅趙國時,其他諸侯均沒有發兵相救,這正是秦王希望看到的。

滅趙之後,王翦所部的秦軍逼近燕國南部邊境。燕國因為連年與齊國和趙國發生邊境衝突,國力損耗,野戰力量損失嚴重,而且燕國最肥沃的領土皆在秦軍兵鋒威脅下的南境,燕國壓力空前大增。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此前,燕太子傅

鞠武

認為,燕國應以自己為合縱中心,以三晉為前鋒、齊楚為左翼、匈奴為右翼抗秦,方能保全自己。但太子丹覺得組織聯盟耗時費力。而情況緊急,燕太子丹和太子傅田光只能以半脅迫的方式,讓刺客

荊軻

攜帶都亢地圖、樊於期首級接近秦王,再用徐夫人毒匕首劫持秦王,以此逼秦國退還吞併的土地,拖延秦滅六國的進度,但刺殺行動最終失敗。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四、吞併燕、魏,佔據中原。

荊軻刺秦的失敗,導致了秦國在公元前226年攻燕。王翦屯兵於中山國故地,隨時準備侵燕。彼時的燕國,定都於薊地,在易水之南的任丘一帶與趙國接壤,西部國境達到陰山餘脈之地,北境西起上谷,東到遼東,與箕子朝鮮接壤。燕國西部地形高,東部較為平緩,位於華北平原,易水等河流有利於農業灌溉,也是燕軍防禦秦軍北上的天然防線。

考慮到燕軍以易水河為方向正面防禦,但易水下游河流湍急,河水較深,王翦計劃派主力迂迴到河上游,包圍河流下游防禦的燕代聯軍。按照計劃,最終野戰能力較弱的燕軍迅速潰敗,燕王

姬喜

和太子姬丹逃到了遼東,而代王趙嘉逃到了上谷避難。

李信的軍隊又在衍水河畔擊敗了太子丹的軍隊,燕王喜以殺死太子丹的方式,向秦國求和。雖然秦國沒有允許議和,但是燕趙的殘餘勢力已經不足為患,所以秦軍南下攻擊楚國和魏國,燕王的小朝廷在遼東地區得以延續。到公元前222年,王賁攻遼東,俘獲了燕王喜,燕國滅亡;隨後王賁轉攻代郡,虜獲了代王嘉,趙國的殘餘勢力徹底滅亡。

戰爭進行到此階段,秦國已統一北部和東部領土。乘著戰勝燕國之威,秦國於公元前225年派出王賁包圍了魏國都城大梁。此時魏國領土已經萎縮到了大梁周圍區域,幾乎無險可守。由於大梁城難以攻克,所以秦軍用黃河和鴻溝之水灌城門,沖毀了大梁城牆,魏王魏假投降,魏國就此滅亡。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五、終結齊、楚,統一六國。

秦國滅亡

三晉

、吞併燕國大片領土之後,就只剩齊楚兩國尚存。楚國雖然喪失了江漢流域,但仍佔據江淮和江南地區,其都城位於安徽壽春地區,領土縱深遼闊,民風彪悍,對秦人入侵有較強的反抗性。此前由於秦人遠交近攻的策略,所以致力於對北方和中原的征伐,楚國獲得了數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雖然內政相對混亂,但依舊可以一戰。

第一次攻楚的主將李信決定採用大軍長途跋涉和穿插迂迴的方式夾擊楚軍,具體的計劃是:因為楚軍會在淮陽和商水一帶設定正面防線,所以秦軍一部分由蒙恬帶領,沿著汝水前進,靠近楚國的正面防線,然後計劃襲擊陳城,進而進軍穎水流域;一部分由李信按照舞陽——平輿——-新蔡的順序繞道楚國防線的左翼,與正面軍會師於安徽太和的城父一帶。

但是楚國大將項燕並沒有上當。他深知楚軍以水軍和舟師見長,平原會戰向來非楚國長項。於是他決定充分發揮楚人善於機動作戰而且熟知水性的特點,將部分次等部隊部署在秦軍期待的戰線上,但是主力大軍部署在楚國楚都壽春以北的淮河北岸地區,準備伺機行動。

大一統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

在秦軍一路上被楚國疑兵所迷惑,準備襲擊壽春以西的門戶潁邑時,楚軍突然出現在穎水北岸,趁著秦軍渡河擊敗對手。在戰敗之後李信帶隊和蒙恬一起後撤到陳城,但秦軍的壁壘被楚人打破,損失了七個都尉級別的將領,20萬南征秦軍傷亡慘重。

公元前224年春天,秦軍在老將王翦的指揮下第二次伐楚,秦軍帶足了國中主力和糧草,依舊是以陳城-商水-新蔡等地構成戰線,與楚軍對峙;而項燕將20萬大軍集中在壽春以北,等待時機襲擊對手。但在楚王的催促下,項燕多次出軍挑戰,衝擊秦軍營壘,但是並沒有成功;而秦軍在後勤充足,防線穩固的情況下堅壁清野、嚴陣以待,消磨了楚軍銳氣。

於是

項燕

向著渦河防線撤退。但是在撤退中,楚軍陣型露出破綻,秦軍趁機發起進攻,將師疲兵老、渡河混亂的楚軍擊敗。隨後秦軍俘獲楚王負芻,楚國滅亡。王翦又引兵南下,定江南之地,降服越國的殘餘勢力,接下來楚軍又進入甌越和閩越,平定當地君長,設定了閩中郡。

在秦滅掉了楚國後,燕趙殘餘勢力在公元前222年被掃蕩;而秦軍伐齊時,齊國因為孤立政策,坐等秦國滅其他諸侯。於是國無鬥志,軍無戰心。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繞開在齊國西境佈防的齊軍主力,從燕國南境轉兵壓向齊國,經歷下、淄川直奔臨淄,長驅直入。王賁兵不血刃,僅兩個月就盡佔齊國全境,在秦國的武力威脅和封地的誘惑下,齊王建最終投降。

秦滅六國有怎樣的重要歷史意義?

秦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標誌著古

中國

進入封建專制社會。雖然戰爭本身給七國人民都帶來了巨大苦難,但統一戰爭也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經濟交流;秦朝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對後世的文化發展、族群認同感的加強影響深遠,統一戰爭完成之後,秦朝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國家。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4ffa8fcd3560001b7af63;侵權必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