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我們自古以來形成了一個習慣,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老祖宗的辦法是立嫡長子,如果皇帝對嫡長子不滿意,遲遲不下詔立太子,那麼必將引起霍亂,消耗內部勢力,窩裡鬥,拉幫結派鉤心鬥角。所以,皇長子一般到了成年就要考慮冊封的事情了。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今天我們盤點一下三國時期在接班人的問題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如果只有一個兒子,那麼一般沒有什麼懸念,如果兒子多,那麼主子考慮的就多了,想找一個各個方面都有才能的兒子接班,這樣才能讓基業長青,流芳百世。這種想法是沒有問題,不過問題出在很難評判到底誰的能力強,誰的能力弱,評判標準不夠客觀,所以造成很難取捨。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三國時期袁紹選接班人的時候就沒有選長子,所以造成袁士家族產業沒有傳承下去,窩裡鬥,內部消耗。後來被曹操擊敗,袁紹集團就徹底瓦解了。如果袁紹在接班人的事情上處理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說不定袁紹就成了北方霸主了呢。可見,接班人的問題處理好是多麼重要。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曹操呢,在選接班人的時候也出現了猶豫,當時曹丕和曹植兩股勢力暗地裡較量,各自拉攏了一些幕僚為自己出謀劃策,搞得曹魏集團內部出現了分化,如果曹操不及時聽取謀士的建議,吸取袁紹破產的經驗,說不定曹魏集團也可能出現瓦解,不攻自破。好在曹操是一個會聽取別人建議的人,也會及時糾正錯誤,才避免了內部繼續消耗的事情。立長不立賢,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定律,不要輕易破壞他,否則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曹操儘快做出決定,及時止損。同樣吳國也存在這個問題,孫權在立儲問題上也犯了混,太子孫登死後,再選誰作為太子成了難題。當時孫權寵愛孫和的母親,所以順理成章地立了孫和為太子。可是另一個兒子孫霸也想當太子,於是孫霸和太子孫和上演了一場爭鬥劇。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那時候的孫權年齡大了,有點犯糊塗,輕信了孫霸的誹謗,廢了太子孫和。在孫和和孫霸爭鬥的過程中,消耗了吳國內部力量,支援太子黨的大臣受到了處罰。後來呢,孫權發現孫霸是誣陷孫和,孫霸是想當太子,使用卑鄙手段來陷害孫和,當孫權知道真相後,對孫霸非常失望。結果這兩個兒子都沒有成為接班人。孫和和孫霸的爭奪,對吳國來說是一種內耗,這也給後來吳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立長不立賢,立賢出霍亂,很多例子都證實了這一點

可見,在立接班人的問題上一定要儘早,並且確定了就好好培養,最好不要出現廢太子這樣的事情。這樣就不會造成內部消耗,國力衰退,國家才可能長治久安,越來越強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