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曉寰文化:12月下旬閱讀推薦,底層視角看滿清遺老遺少的最後命運

第一本:底層視角看滿清遺老遺少的最後命運——《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作者:金滿樓

這本書惡補了大清帝國最後五十年的是是非非。作為一個帝國王朝系列,從特定的角度觀察一個王朝的隕落,這本書有很多細節讓人大開眼界。

從皇宮的運作來看,前六個皇帝太強勢,文治武功到壽命對比後六個皇帝形成碾壓之勢。在清王朝被推翻的之際,作者感嘆,皇宮五十年聽不到出生小孩的哭聲。香火續存都有問題,怎麼能讓一個個孱弱的皇帝延續大清的龍脈。從制度治理來看,清王朝“排漢”被反噬,排漢當初有多徹底,反彈就有多強烈。辛亥革命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反清”形成同仇敵愾的局面,激發出更多革命鬥志,革命黨人對滿族人展開清算,在怨氣和戾氣的裹挾下,很多無辜的滿人無辜被殺。

金滿樓從平民視角展現晚清底層旗人的生活,例如旗人平時在軍營裡面,晚上還可以回家,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這樣的兵營生活,他們怎麼能形成戰鬥力?從馬上得天下墮落到鬥雞的市井生活,他們保留最後一絲優越感。最後的命運讓人唏噓,革命黨對他們清算過程中,聽發音就能判斷出身份,這不就是草菅人命麼?從這些角度來看,革命其實有很多地方並不完美。

一群遺老遺少知道王朝被推翻,他們嚎啕大哭,他們被拋棄在皇城腳下,最後能活下來也是幸運。在溥儀自傳前半生當中,這一群遺老遺少依然會從四面八方過來給皇帝祝壽,他們就一直生活在幻想當中,直到死去。

第二本:“封建”為什麼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 三聯書店

錢穆先生寫的這本書,為歷史學愛好者和研究者都繞不開的一本著作。

這本書來自他的課堂講義,從漢、唐、宋、明、清等主要朝代分析政治組織架構、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透過全域性概括與橫向對比,敘述每朝因革演變的原因,陳指利弊得失。作者認為,漢唐對中國文化制度建設尤為重要,漢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宰相分割皇帝許可權,他不僅僅要管國家政務,還要管理皇家的家務。明朝去掉宰相,讓大學生在南書房行走,代皇帝執筆。皇帝要麼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工作,要麼畏懼群臣指摘不敢上朝。最糟糕的是清朝,皇帝用軍機處加強皇帝權威,重用滿人而輕漢人,把關東三省當成禁地,嚴禁中國人闖入。這些都不是制度,而是法術,加強皇帝獨裁而已。制度的沿用變革,為一時的救弊措施,如果得不到制度創新,很快就會落下病根。作者打了一個通俗比喻:如同某藥治某病,病癒即不需要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能起病。明朝和清朝,就是服藥過重,然後反被藥害。從整個類比來看,作者對漢唐的好感超過明清。

該書有大視野,剝離封建制度的利弊,突出傳統文化的優勢。對於英美製度沿襲,作者認為制度的生根需要服務現實,而不是讓現實服務制度,而中國文化就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很多地方別人都在學習。這不就是文化自信麼?放在當時語境,難能可貴。

這本小冊子,觀點表達言簡意賅,很多史學論述基本都引用作者的觀點。也正是因為演講之故,作者在表達嚴肅話題的時候插入一些通俗比喻,有畫龍點睛的精準,幫助初學者更好的理解,可謂老少咸宜。讀完就能理解,“封建”王朝能生存千年,並非一無是處。

曉寰文化:12月下旬閱讀推薦,底層視角看滿清遺老遺少的最後命運

第三本 找一把解答解讀秦制的鑰匙 —《秦制兩千年》 諶旭彬

每年不看一點年度排行榜上的書單,總覺得與“讀書人”的身份格格不入,其實很多的內心惶恐不安,怕被這個時代所拋棄。於是,結合某瓣和新週刊等諸多刊物,選擇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閱讀《秦制兩千年》這本書,總會想到吳思《潛規則》,吳思探尋諸多歷史遊戲規則,他創作了很多概念,用案例豐富這些概念的意義。而《秦制兩千年》主線比較明確,作者認為封建帝國的運作,就是從商鞅之道與韓非之術構造出來秦制,核心主題就是打散民眾的組織結構,讓他們原子化、散沙化,失去聚眾的力量,民眾只能給養,要讓他們餓不死,吃不飽,這樣就失去思考的能力,這背後封建帝國用稅收機制不斷壓榨民眾,在獲得絕對資源情況下對外開疆拓土。作者總結兩千年封建帝國的運作機制,戳破很多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不管盛世(大唐,大宋,大清),聖人(諸葛亮)他們運營這套機制,無不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者是某大廠歷史公眾號的主編,閱讀有網文的快感,引用註釋加解釋,稍顯羅嗦。但是其“尺度”在當下依然是個驚喜。

曉寰文化:12月下旬閱讀推薦,底層視角看滿清遺老遺少的最後命運

圖:海口吾悅廣場墨上書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