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德、意、俄、日等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的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進入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自由生產、自由貿易、自由競爭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有競爭就有優勝劣汰,就會形成壟斷,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競爭,一些行業的生產和銷售被一家或者幾家資本主義企業壟斷。這樣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時代。

壟斷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制度成熟的標誌。資本主義形成壟斷後,資本主義惡性競爭減小。由於被一家或者幾家資本主義企業壟斷市場,資本主義企業對市場的總需求量比較清楚,這就少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的盲目性經濟危機的發生就少了。總而言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資本主義的實力大大加強。實力增強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不再像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那樣,對外侵略主要是賣商品為商品找出路。壟斷資本主義,是為國內過剩的資本找出路。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馬關條約》的簽訂

鴉片戰爭後的條約中,“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片面最惠國待遇”都是為了賣商品。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後, 《馬關條約》中“允許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資本主義要求直接投資。所以,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直接投資中國,是資本主義發展到這個階段的需要。反過來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我們也經歷過從賣產品,到海外併購,“一帶一路”等。當然,我們和西方資本主義瓜分中國有所不同,我們是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共贏。他們是赤裸裸的掠奪,是“我有路走,別人無路可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除了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還有就是甲午中日戰爭,暴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日本在 《馬關條約》中收穫那麼多的利益,刺激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在他們看來,日本都可以,他們為什麼不可以呢?近代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他常常扮演“好好先生”,充當和事佬,騙取清朝的信任,從中國獲取巨大利益。比如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9世紀八十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5 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瓜分中國,也是始於俄國。1896年,俄國因為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有功,誘騙清朝簽訂《中俄密約》,清朝將東北修築鐵路的權利讓給俄國。以此為先例,一發不可收拾。1897年,德國藉口兩個傳教士被殺,強租膠濟鐵路、膠州灣和青島,將山東變為德國的“勢力範圍”;沙俄將整個東北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把長江流域變為英國的“勢力範圍”;日本把福建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把兩廣和雲南變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美西戰爭

由於1898年美國在和西班牙打仗,即美西戰爭,這是第一次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1897年,美國沒有參加瓜分中國的活動。美西戰爭以美國獲勝結束,美國從西班牙獲得了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把古巴變為美國的“保護國”。美西戰爭勝利後,美國見中國已經被瓜分完畢,1899年,美國提出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第一條是:承認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租借地和勢力範圍;第二條是:要求中國全境開放,全中國成為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第三條是: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都有相同的權益。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美國在所有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裡,都享有同等的權益,這就是美國狡猾的一面。門戶開放政策,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成熟,美國對華政策再不是跟隨西歐列強了。列強除了劃分勢力範圍,還對中國進行大肆資本輸入。資本輸入的主要方式有:奴役性貨款、開辦工廠、開辦礦山、修築鐵路。那時清朝為了給日本賠款,大舉外債,列強爭著借款給清政府。這些借款不僅利息高,而且還附加政治條件。列強在中國辦工廠,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是一個巨大的傷害,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因為民族資本主義技術裝置落後外國資本主義企業。列強的鐵路修建到哪裡,他們就把侵略權益擴充套件到哪裡。列強在中國開辦礦山,都是掠奪性開採。他們只開採富礦,那些品位低的,任意踐踏,而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達到空前的境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