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明代的史學家李贄,對糜芳曾有過這樣一番評價:

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誅。若麋芳,跡雖與士仁同,其實情有可原。勿以形跡相同而遂一律罪之也。

從李贄的話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糜芳背叛時候的無奈與不甘。畢竟,糜家兄弟追隨劉備的時間並沒有比關、張短多少年。

他們二人與劉備的感情既有君臣之情,又有郎舅之情,單就感情而言,糜芳也不應該背叛劉備,可事實上他確實是背叛了。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分析

三國時代,是一個忠肝義膽,忠臣義士的時代。

在這個年代裡,有關羽、太史慈、臧霸、孔融、諸葛亮、荀彧、虞翻、龐德??????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生命在詮釋著什麼叫做義士。

三國時代,是一個背叛橫生,陰險詭譎的時代。

在這個年代裡,有呂布、傅士仁、孟達、于禁、許攸、董昭、張松??????他們也在用自己的經歷告訴著世人,什麼叫做“奸猾”。

很顯然,糜芳一定不能被劃入義士行列,因為他有著背叛的經歷。可他真的能被劃入“背叛”者之列麼?恐怕也沒有這麼簡單。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追隨劉備20載

從公元195年開始,糜芳就與他的兄長糜竺開始追隨劉備。這對於當時的劉備而言,是相當大的一股力量。因為他們兄弟二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有錢:

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

且不說糜竺、糜芳二人的軍政能力如何,單就這數萬僮客、上億家資,就是各方勢力都要拉攏的物件。哪怕是曹操,都希望他們二人能為自己效力:

後曹公表竺領嬴郡太守,竺弟芳為彭城相,皆去官,隨先主周旋。

在三國這個亂世當中,無論你是想自保還是想發展,兵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俗話說得好,“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可是想發展,想練兵,沒有錢是不行的。打造武器需要錢、招募士兵需要錢、發放軍餉需要錢、購買糧草需要錢。相當一個軍閥,沒有錢是寸步難行的。

劉備也正是因為有了糜家的投資,才能夠在數次被打敗之後,又數次得以“復原”:

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糜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

僅這一個貢獻,糜氏一族對劉備的貢獻就絲毫不弱於關、張二人。而且,他們對劉備是真好。既把妹妹嫁給了劉備,還傾盡家資支援劉備,並且追隨劉備出生入死。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劉備整日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糜家兄弟之所以這麼做,或許有可能覺得劉備是一個潛力股,想要搞一番投資,但這只是最微弱的一個原因。根本原因是因為糜家兄弟從骨子裡就是“從一而終”的個性,既然開始追隨劉備,那就不願背叛。

哪怕是隨同劉備上刀山,下火海;哪怕是家財散盡,都在所不惜。那個時候的糜竺、糜芳在乎的是與劉備之間的情義,以及操守上的“忠誠”。

而這一追隨就追隨了20多年,真正地做到了“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從小沛到鄴城,從汝南到新野,他們從來沒有背叛過劉備。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忠誠與背叛

他們對劉備的不離不棄,也得到了最終的回報。

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後,給了糜竺一個很大的職位。這個職位甚至比諸葛亮還高,雖然以糜竺的能力不足以擔負此重任,但劉備還是給了他:

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

對糜芳,劉備也沒有吝嗇,給了糜芳一個太守之位,讓他與傅士仁一同與關羽協防荊州: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

大家都是在劉備最低谷的時候就開始追隨劉備。關羽的確能力出征,能征善戰,可以擔負重任。可糜家為了劉備的事業把家財都貢獻出來了。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兩個人,誰也不比誰的貢獻更多,可關羽偏偏就要輕視糜芳。不僅輕視糜芳,甚至還要威脅糜芳:

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

就連一個普通的軍事將領都明白,出征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後勤管理員搞好關係。可關羽不僅不去和人家搞好關係,還要恐嚇人家。

最關鍵的是,糜芳、傅士仁也不是一般的後勤管理員,他們也是手裡頭掌握著軍隊的太守。他們兩個人對關羽的重要性不僅是糧草問題,還有軍事支援的問題。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如此重要的兩個人,換成一般人的話肯定在出徵之前是好好地安撫一番,哪怕是之前有什麼嫌隙,也要先把後顧之憂暫時解除,以免禍起蕭牆。

關羽不僅不按照正常的操作來做,竟然說出了“還當治之”這樣的話。這不是再一次激化矛盾麼?關鍵是,關羽還是那種說的出來就做的出來的人。

這樣一來,沒有理由不讓糜芳和傅士仁為自己的未來擔憂。畢竟關羽是“假節鉞”,是有著先斬後奏之權的。

如果說,沒有呂蒙的白衣渡江,那傅士仁和糜芳即便對自己的未來擔憂,也不會主動向東吳“獻城”。畢竟,兩個人對劉備集團還是有起碼的忠誠的。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可恰恰呂蒙在他們內心最脆弱的時候,給了二人最後一擊:

於是蒙令故騎都尉虞翻為書說仁,為陳成敗,仁得書即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遂將仁至南郡。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開門出降。

從這段話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糜芳在投降之前還是搖擺的,他是有過守城的。最後之所以投降,應該是和呂蒙達成了什麼交易。比如說善待城中百姓等等:

蒙入江陵,釋于禁之囚,得關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

截止此時,追隨劉備20餘年,始終忠心耿耿的糜芳背叛了劉備,成為了旁人眼中的不忠之臣。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何即將享福時卻選擇背叛?

結語

對於傅士仁和糜芳二人的背叛,很大程度上不能怨他們,真正該埋怨的人是關羽。如果不是二人畏懼關羽會治罪於他們,他們未必會投降。

而且,傅士仁和糜芳的投降,是有著歷史背景的。在當時,投降是一件常常發生的事情,關羽、張遼、太史慈這些義士都有過投降的經歷,可沒有人去指責他們。

小編也有一個猜測,傅士仁和糜芳的投降與真正意義上的“背叛”是有區別的。當時孫劉聯盟還沒有正式破裂,呂蒙偷襲荊州的行為在傅士仁和糜芳看來也許是個人行為。

所以,他們選擇投降只是為了暫時的自保,因為他們覺得在“聯盟”背景之下,呂蒙的這種個人行為只不過是東吳想和劉備集團換取一些利益。為了這種“外交”上的利益交換,二人沒有必要去堅持守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