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什麼是“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逃亡途中,到了秦國,秦穆公宴請重耳。狐偃跟晉文公說:“我比不上趙衰那樣擅長辭令,讓趙衰陪你去吧。”在宴會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水》詩,秦穆公作了《六月》這首詩。趙衰說:“重耳拜謝君王恩賜。”公子重耳走下臺階,拜謝,叩頭。秦穆公也走下一級臺階表示不敢接受叩謝的大禮。趙衰說:“君王提出要重耳擔當輔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麼敢不拜謝?”

公子重耳和秦穆公都是講禮節的人,主動到堂下互相參禮。古代有一種拜下的禮節,是指臣對君行禮,先拜於堂下,然後升堂再拜。還有一種說法是隻在堂下參拜。及至孔子所處時代,臣對君行禮,直接拜於堂上,此乃驕傲跋扈的表現。

還有一個故事——

夏天,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國諸侯聚會,為的是重申原來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這是合乎禮的。

周襄王派宰孔 賞賜齊侯一塊祭肉。宰孔說:“天子正忙於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來,賞賜伯舅一塊祭肉。”齊侯剛要下階拜謝。宰孔說:“且慢,後面還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訴您:‘伯舅年紀大了,加之對王室有功,特賜爵一級,不必下階拜謝。’”齊桓公答謝:“天子的威嚴,離我不過咫尺,小白我豈敢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樣,只怕就會垮臺,使天子也蒙受羞恥。怎敢不下階拜謝!”下階,拜謝;登堂,領賞。

胙,本指祭祀用的肉,按照周朝禮節,胙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廟的物品,事後只能賜予宗室、也就是和天子同姓的諸侯。在異姓的諸侯之中,則只有夏商二王的後代才能得到,這一項規定應該是周天子對前代帝王的禮讓,也是因為這兩朝相隔不甚久遠,他們後人的身份很明確。不像三皇五帝,根本無法確知其後人,即使是他們的後人,也多屬於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或乾脆是象徵性的人物,周朝實際上把他們的族系也列入蠻夷一類,還不如一般的諸侯們,就更無緣受胙了。齊桓公也非姬姓宗室,沒有受賞的資格,但由於齊桓公特殊的地位,其祖姜子牙和王室的特殊關係,周襄王也就給予他特殊的禮遇。

齊桓公霸主尊周,固然是給周王室面子,雖然有表演的成分在裡面,是給在場與不在場的諸侯看,借周天子的名號,使自己的霸權合法化。但至少那個時候諸侯們都多還是依禮而行,而到了孔子那個時代,禮樂崩壞,僭越禮的想象時有發生,孔子以此感慨不已。

孔子說:“用麻線布做禮帽,是合乎禮的;現在改成用絲來製作禮帽,這樣比較節儉,我贊成大家的做法。臣對君行禮,拜於堂下,這是合乎禮的,如今都在堂上拜,我覺得這太傲慢了。雖有違眾人,我還是主張在堂下拜。”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什麼是“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