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關公崇拜興盛於兩宋之因

關公崇拜興盛於兩宋之因

源於兩宋:政治的內強外弱。

崇拜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曾經造就了無數的崇拜物件,三國時期的關公就位列其中,而且一直延續至今。那麼關公崇拜在兩宋時期的歷史上又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呢?

兩宋政治上的內強外弱是關公崇拜文化興起的根本原因。雖然在北宋建立時趙匡胤就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全面加強政治、經濟、軍事等中央權力,強化對地方的控制,試圖改變唐末以來地方軍閥混戰的藩鎮割據局面,但在實現中央權力集中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如“崇文抑武”之風盛行。尚武之風日衰的結果是,宋代雖有武舉,但卻以試策高低定去留,使得對武士的選拔重文輕武,弱化了軍事指揮者。關公是一個文武雙將,而人們往往對自己沒有的東西非常重視。

關公崇拜興盛於兩宋之因

兩宋國家領土長期分裂的現狀又推動了關公崇拜文化的興盛。軍事上的失利帶來了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和百姓流離失所。在飽受連年征戰、國家分裂的痛苦下,人民對收復失地和安定生活產生了強烈願望。面對這種局面,民眾不由得產生了“我所需要的,就是我所依賴的”的心理,增強了對英雄的渴望,幫助他們收復失去的家園,恢復安定的生活,保佑他們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免遭塗炭。關公具有的忠義思想、高超武功,甚至其一生轉戰四方,只是晚年才稍稍安定,鎮守荊州,其死後又被弄得身首異處的悲壯人生,自然滿足了他們這種心理需求。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出現為關公崇拜文化的興起創造了思想條件,尤其是北宋道教廣泛傳播與發展。北宋時期,道教的發展還要歸於統治者的重視,其中的原因是權力合法性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周世宗後室,從法統上說,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君權神授”的年代,宋太祖試圖從上天意志上進行修正,便利用道士張守真等人宣揚兵變是上天的意志,以求權力獲取的合法性。這樣,道教便成為了北宋統治者的寵兒。宋真宗為了保全自己權力的合法性將道教的崇奉又推向了高潮。顯然,這種背景為關公崇拜文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到北宋中期,關公的地位明顯有所提高。

關公崇拜興盛於兩宋之因

北宋社會大量無產遊民的出現,又是關公崇拜文化興盛的一大原因。由於兩宋時期實行了“田制不立”“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很多自耕農民由於土地被豪強吞併,便成為脫離主體社會的遊民;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遊民成為兩宋社會一個重要的群體。他們基本遊離於社會法制之外,還形成自己特有的社會生活方式,受僱於人,乞討,甚至打家劫舍、偷盜等,生活異常艱難。這樣的生活境遇使得他們不得不尋找其他個體幫助,組建各種組織和幫會,並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英雄崇拜意識,歷史上的關公則暗合了這種遊民文化意識。首先,他曾“亡命奔涿郡”,奔走於江湖;其次,關公武藝超群,敢於冒險,生性尚武;再次,關公與結拜兄弟,肝膽相照,忠心耿耿,並肩戰鬥等,一身江湖義氣。顯然,關公就成為眾多“江湖”遊民崇拜的物件。

兩宋市民文化的發展又是關公崇拜文化興盛的另一原因。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大量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市民階層。這些市民在商業往來、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還追求精神世界的愉悅。為了滿足這些新興階層的精神需求,很多繁華市鎮開始出現專供市民階層消遣的文化,其中三國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成為文藝表演的重要部分,當然這也包含關公本人。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的廣泛創作和傳播,對關公形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關公開始受到普通民眾的追捧。另一方面,社會對關公的尊崇也影響到了上層社會。在北宋時期,關公先後被封為“忠惠公”、“照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

以上五點就是關公崇拜興盛於兩宋之間的原因。

文章來源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