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315晚會後,一看熱搜,全是“道歉”。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其實,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稱謂,如何真誠又不失優雅、含蓄又恰如其分地道歉,是一門“藝術”。

不如讓我們一起瞧瞧古人們如何表達歉意,探一探道歉的學問。

01

寫詩、拱手、哄一鬨

古人們道歉也分輕重。若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最好的方式便是擺弄點詩文,既顯得通情達理,又不會傷害彼此的關係,令雙方陷入尷尬之地。

比如,在情場的你一定遇到過類似的煩惱:又有不喜歡的人向我表白了,怎麼辦?這時候,發張好人卡,顯得太虛偽,若直接拒絕,又怕落個無情的名聲。其實,最好的方式,古人們早已告知我們了。

唐代張籍的《節婦吟》,可以說將“婉拒”的藝術發揮至了極致: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明 張紀 人面桃花圖 區域性 大英博物館藏

張籍這首詩原是“寄東平李司空”,李司空是當時藩鎮的節度使,因聽聞張籍的才名,有意拉攏他作幕僚。

然而張籍不滿藩鎮割據,又不敢公然得罪李司空,便藉以這首詩表明自己的立場。雖說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但用在男女關係上,也是巧妙得當。

女子是有夫之婦,卻收到了一串“雙明珠”。不用說,肯定是哪位暗戀的男子贈予,意為“雙宿雙飛”。

女子一看便知其意,但她並沒有立即嚴厲地拒絕,或斥責男子的逾越,而是小心地將禮物收下,系在紅羅襦上,表示對這份情意的珍重。

接著,她化纏綿為鄭重,堅定表明自己的立場:我身處閨閣,丈夫正在沙場的刀光劍影殺敵,雖然我知道您的情誼有如日月般光明正大,但我早已與夫君立下同生共死的盟約。

言外之意,便是

我不能答應你的表白。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五代十國 佚名 浣月圖 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方面,女子如訴衷腸,盡力地安慰男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希望得到諒解。

另一方面,女子又在字字句句中透露出她身份的尊貴以向男子施壓:丈夫是天子護衛,住在高樓別苑,二人感情甚好……

此番話一說完,女子再次柔腸四起,含著淚將那一對亮瑩瑩的明珠交還於男子,以示自己“事夫誓擬同生死”的決心。

萬般的歉意之中,她以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斬斷情思。無情之中,飽含深情,深情之中,又充滿決絕。

這首《節婦吟》蕩氣迴腸,其中的情感一波三折,讀來無不讓人動容。相信,世間男子若是能收到這樣一封拒絕書,定然不會懷恨在心,反而會深深祝福,坦然轉身。

老夫老妻之間,拌個嘴,吵個架是常有的。不過,吵完之後怎麼和好,真是難煞人。無論哪一方先低頭認錯,都拉不下這個臉。這時該怎麼辦呢?

《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雲“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於戶外,復雲:“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室,史料中記載她無子,一直將另一位早逝的劉夫人的兒子曹昂視如己出。

本來,夫妻和睦,兒子孝順,一家人其樂融融。然而一次,因為曹操惹出的一樁風流韻事,導致兵變,曹昂死在了戰場。

丁夫人聞訊後,悲痛欲絕,每日哭鬧不止。曹操一氣之下,將丁夫人遣回孃家。

可是沒過多久,曹操就後悔了。往日的種種恩愛浮現在眼前,加上兒子的慘死,曹操愈覺一個人悽楚萬分。可是堂堂男子漢,在敵人面前尚且寧死不屈,怎能向一介女流服軟呢?

嘴上說不願意,身體卻很誠實。這不,曹操已經地向丁夫人的孃家出發了。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清 陳枚 耕織圖 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剛到丁夫人處,就有人通報。丁夫人假裝沒有聽到,繼續若無其事地織布。曹操看丁夫人沒有迴應,知道對方的氣還沒消,便小心翼翼地走到丁夫人的面前,輕聲地呼喚她的名字。

見丁夫人還是沒反應,七尺男兒只得放下臉面,

用手撫摸著丁夫人的背

,哀求著:“寶貝,跟我回去好不好?”

然而,無論曹操怎麼哄,丁夫人就是無動於衷。無奈,曹操一揮手,憤然離去。但走到門口,又忍不住回頭望了丁夫人一眼,丁夫人還是沒有抬頭。曹操立在門口,追悔莫及的嘟囔了一句:這次真的要分了……黯然離開。

曹操和丁夫人最後以離婚收場。也許喪子之痛對於丁夫人來說,是無法癒合的一道傷口。兩人無法冰釋前嫌。但無論如何,一向在世人眼裡龍驤虎步的曹操,為我們演繹了一回鐵血漢子式的柔情。而有時候,親密的關係之中,恰恰缺的就是這一份柔情。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五代十國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區域性故宮博物院藏

曹操“撫背”這一動作,帶有“致歉”的意味。當語言不足以傳遞心意時,配合一些肢體動作,也能錦上添花。

在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中,

“拱手”

一般作為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但是,“拱手”也有表達歉意的意思。

易宗夔《新世說·輕詆》中有一段話:“越日,續又謁胡,胡一見即拱手道歉。”這裡的“拱手道歉”,就是一個例子。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宋 佚名 問喘圖 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02

免冠、徒跣、肉袒

面對生活中的小摩擦,古人們的致歉方式相對柔和。但一旦牽扯到社稷、君王,那麼,代價便更大,甚至會連累“皮肉受苦”。

《戰國策·齊策六》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國有個叫貂勃的人,喜歡在背後詆譭國相田單。田單得知,不旦沒有生氣,還覺得對方是個正直之人,將他推薦給了齊襄王。一日,齊襄王派貂勃出使楚國,有人接機挑撥,說貂勃在楚國受到楚王高規格的接待,是仗著田單撐腰。並汙衊田單籠絡百姓。勾結諸侯,心懷不軌。

齊襄王聽了,心中不快,便命田單立即進宮。田單知道自己觸犯了天威,必須以最大誠意向君王道歉請罪。於是他“免冠徒跣肉袒而進,退而請死罪。” 田單摘下帽子、脫下鞋子、袒露著上身,誠惶誠恐地覲見齊襄王,聽候他的處置。

在古代,“免冠、徒跣、肉袒”是大臣向皇帝請罪的儀式。古人講究衣冠整齊,方為得體、自尊,而免冠、徒跌、肉袒,則是衣衫不整,表示自貶,降低自己的身份,祈求對方開恩和原諒。

許多史書中都有相關的記載。《漢書·霍光傳》中,西漢大將軍霍光被燕王等誣陷,霍光進宮向漢武帝請罪,一見到漢武帝便立即“免冠頓首謝”。

唐代韓愈的《毛穎傳》中“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謝”,毛穎因謁見時皇上拂拭擦弄了他一下,立即脫帽謝罪。

以及清代陳夢雷的《絕交書》中的“免冠引咎,積誠動天”等。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清 唐宋八大家 韓愈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最著名的要數

“負荊請罪”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藺相如因在澠池之會上憑三寸不爛之舌與秦王巧辯,使趙王免受屈辱,而被封為上卿,這引起了趙國大將廉頗極大的不滿。

藺相如面廉頗的挑釁,謙虛退讓,還說道:“我是因為顧及到國家的安危,才把個人的恩怨放到一邊”。

廉頗聽後,慚愧不已,一日,他“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廉頗不僅褪去了上衣,還揹負上荊條。荊棘刺進肉裡流出鮮血,廉頗至歉的誠心,以及深刻的悔過之意,昭然若揭。

一旦犯了比較嚴重的罪,古人們不惜肉體受苦,卑躬屈膝地道歉,也要儘量使德行不有所虧損。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典籍裡的中國》重現廉頗負荊請罪

現代人當然不必用如此“血腥”的方式,但是,古人們在面對錯誤時的謙卑,知錯就改的品德,以及道歉時的用心良苦,卻仍是值得學習的。

03

君王的道歉:《罪己詔》

臣民犯錯應向天子請罪,那麼,假如是九五之尊的君主犯錯,又當如何?

漢武帝劉徹

是西漢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帝王。他馬踏匈奴、橫掃西域、開疆拓土,開創了一個萬國來朝的盛世。然而,如此一位雄韜武略的,卻在晚年頒佈《輪臺詔罪己詔》,向天下人道歉。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大漢天子》中的漢武帝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記載,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對諸臣說道:“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漢武帝繼位以來征戰不斷,窮兵黷武,一系列暴政下民不聊生。後又貪圖享樂,沉迷成仙之道,釀成“巫蠱之禍”,不僅眾叛親離,還失去了一批賢臣良將。

面對種種巨大的過失,他不得不低下頭顱,下詔請罪,並保證從此“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改過自新。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動圖來自吉林衛視《家事》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發生天災,他們痛心疾首,並表達救濟蒼生之心。

比如《漢書·宣帝紀》中,因地震發的罪己詔:“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今復飭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外族入侵,他們痛批自己治國不當,為政治失誤懺悔,比如《漢書·文帝紀》中:“後二年六月,匈奴和親。詔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薄德,而不能達遠也。”就連天降異象或出現祥瑞這些事件,也包括在“罪行”之內。

罪己詔在漢代形成,一直沿用到清代,每朝每代都有皇帝下罪己詔。簡直是“一言不合”,就要寫小作文。畢竟,作為帝王,揹負的是天下蒼生的命運。

315後,熱搜全是“道歉”,不如來看看古人的道歉藝術……

清 姚文翰《歷代帝王像》(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古代人信奉“天人感應”,認為天意就是民意,災禍是上天用來懲罰違背民意的君主,因此,罪己詔更多是向天請罪,而非普通平民百姓,其本質依舊是鞏固皇權。

但不得不說,古代帝王的這些《罪己詔》,其條理清晰、措辭精準、感情到位,當之無愧是道歉書界的“天花板”。

咦……小編突然想到,明星們的道歉通稿是不是可以學一學?

參考文獻:

漢代罪己詔研究 陳玲玲

說張籍《節婦吟》 黃天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