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大家對“縉紳”一詞肯定有所瞭解,它是古代官員的代稱,意思是說把笏(hù)板,也就是朝笏(hù)插在腰帶上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朝笏是一個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朱元璋傳》:“ 元璋不理會, 仕魯著急,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可見,朝笏在古代官員的一個標配,就像是我們上崗證一樣。朝笏始於商朝,止於明朝,到了清朝就把它廢棄了。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朝笏也叫手板,笏板,玉板,是狹長的板子,用玉、象牙、竹片或木質製成。周代規定,諸侯上朝時要拿象牙笏板。明代則規定官員的品級不同,所拿的朝笏的材質也不同:

四品以上官員執牙笏,五品以下官員執木笏。

也就是說普通的官員還不能拿象牙笏板,只有四品以上的才可以,其他的官員只能拿木質的朝笏

歸有光奶奶贈其笏板

明朝時,歸有光發奮讀書,最後考取了功名。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但是,之後,歸有光是八次落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六十歲時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等職。

《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這裡記載的是歸有光的奶奶,給歸有光勵志的故事,歸有光的奶奶拿出了自己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間任太常寺卿時所用的象牙笏來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他將來能為國效力,在朝為官。

歸有光的奶奶把自己爺爺的笏板一直當寶貝珍藏著,並且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這個先祖的朝笏傳給孫子,應該是多麼大的榮光與欣慰。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張九齡隨從背笏囊

一般情況下,古代官員一人一個笏板足夠了,但是公務繁忙的允許多備幾個。這樣官員自己手裡拿不下,就得有個袋子來裝笏板,這個袋子就被稱為“笏囊”。如果自己年老,還需要隨從揹著笏囊。

被笏囊的做法始於唐代宰相張九齡,後來竟被官員仿效,以示公務繁忙。

那麼,大臣上朝時,手裡為何會拿一個朝笏

1、朝笏是身份的象徵

《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

這是北朝的史書記載的,說的是這一家有一百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手裡拿的是象牙笏板,可謂是位居高官。《封神演義》也有記錄:

“且説 南極仙翁 即忙收拾,換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執朝笏,離了玉虛宮 。”

而且,從明代的規定可以看出,不同級別的官員所用到的笏板材質是不同的,更能體現出官員的身份的不同。

2、朝笏是禮儀的象徵

古代官員們上朝時,手拿朝笏,特別是向皇上上奏章時,必定雙手持朝笏,眼睛盯著朝笏,或者盯著下方,這樣自然就是畢恭畢敬的,一副恭卑的樣子,是對皇上的一種尊敬與臣服。

否則的話,手裡什麼也沒有,只能雙手合十,一副作揖的樣子。而手裡拿著朝笏,自然而然就有了這個動作。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3、朝笏是一個備忘錄

這是朝笏的最重要的一個作用,朝笏可以作為一個備忘錄來使用。比如官員們在上朝前,就要大體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朝堂上要做什麼,簡要的列一個一二三,可能就是幾個字,但是能起到提醒的作用,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上朝時,皇上說到的重點的內容,官員們也可以在自己的朝笏上做一個簡要的記錄,免得自己忘事。

綜上,朝笏對古代官員們來說,是身份與禮儀的象徵,是一個備忘錄,是官員們離不了的工具。可以說,古代人都以家裡有人手裡能拿朝笏為驕傲,因為那意味著有家人在朝中做官。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漫談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