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門外潘山村的北面,有一座長約十丈的石橋。相傳當年鄭成功焚青衣舉義旗抗清復明時,曾經在這座橋上樹旗設案,招納各方豪傑賢士,當地老百姓為紀念國姓爺,所以就將這座橋稱為“招賢橋”。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南明隆武二年秋季,清兵突破閩贛防線,翻越武夷山大舉入閩,攻陷福州、興化(即今莆田)等地,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地百姓飽受禍害。而此時,身為南明支柱的鄭芝龍,不但自己變節率部下降清,還勸說兒子鄭成功一起歸降,並承諾說只要他歸降,清廷就會封他為“閩粵總督”,連大印都已經鑄好,就等他赴福州就任。鄭成功見父親鄭芝龍賣身求榮,完全不顧民族大義,而自己怎麼勸說都無益,於是他忍住悲痛,與父訣別,連夜離開安平鎮,決定自行招募義軍抗擊清軍。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自立門戶,組織抗清義軍,就需要不拘一格廣募四方豪傑,快速壯大抗清力量。鄭成功帶著隨從來到了西門外的潘山村,以這裡為大本營,抓緊招募義軍。一日,鄭成功讓部下在豐州孔廟前面的一座石橋邊豎起“招賢”旗幟,並命人在行人經常往來的一座石磁上,擺了一張方桌,桌上放著一隻盛著清水的碗,碗的旁邊放一口寶劍,一支蠟燭,一付火刀、火石。同時吩咐兩個親兵在那裡日夜值守,如果看見有人動了方桌上的東西,就立即稟報他。一開始二天,經過石橋的行人倒是很多,他們見方桌上的物件,也不知啥意思,只是一個個好奇地看看,然後又一個個搖頭走了。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到了第三天晌午時分,正當看守的親兵有點安耐不住,無精打采打著哈欠的時候,只見一位大漢肩挑魚擔,大步流星地朝石橋走來。這個大漢身穿褐衫,頭扎汗巾,體格魁梧,氣宇軒昂,只見他來到方桌前,把肩上的魚擔子放在一邊,對著桌上擺著的清水、蠟燭、寶劍等物觀看沉吟了片刻,兩道劍眉一揚,便伸手抓起那把寶劍,把那隻盛滿清水的陶碗一劍擊碎,接著又揀起火刀、火石,“咔嚓”一聲,點燃了蠟燭。見此情景,負責看守的一位親兵連忙叫住大漢,而另一位親兵一路小跑去報告鄭成功。鄭成功聽聞大喜,立即親自前來橋頭迎接大漢,含笑問道:“壯士高姓大名?”那大漢答道:“小名陳永華,祖籍同安,仰慕國姓爺威名,舉旗招賢納士,特地前來投奔。”鄭成功又問道:“不知壯士以劍擊水、引火燃燭,有何用意?”陳永華從容不迫地回答道:“寶劍擊碎清水,以喻“反清”,火石點燃蠟燭,以喻“復明”。國姓爺所寓深意,令人欽佩!”鄭成功一聽,更加喜出望外,眼前這位挑魚大漢,果然是個才智不凡、志同道合的義士。鄭成功不禁連聲讚歎道;“難得壯士有此膽識,何愁不能收拾破碎河山!”於是便將這位陳永華招至軍中,成為自己最主要的謀士之一。(陳永華民間傳說即天地會總舵主。)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此後,鄭成功設案招賢的故事,便在當地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並且快速地傳遍東南沿海,許多仁人志士紛紛前來泉州投奔。“招賢橋”上所招集的英雄豪傑,後來有不少人都成為義抗清義軍中出色的將領,在鄭成功抗清鬥爭和收復臺灣的事業中屢建戰功,而鄭成功與招賢橋的傳奇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民族英雄鄭成功傳奇故事:招賢橋

請關注“三清漫談”微信公眾號,賞更多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