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寫封信就能說服皇帝,李斯到底如何辦到的?

李斯是誰?荀子的學生,和韓非子是同學,戰國時期的楚國人,老家在今天的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他人生中遇到的一次重大危機是要被秦王驅除出境。這個秦王不是別人,就是後來統一中國的秦始皇。

為此他寫了一封信給秦王,標題叫《諫逐客書》,諫,意思我勸你善良;書,即我還是以君臣之禮,是上疏的形式,十分正式。

李斯把信呈送了之後就拎起包袱走人了,沒想到半路上被人攔截下來,他當時想秦王一定很生氣,說不定要把他給五馬分屍,畢竟寫這封信風險極大,他面對的是5A級儈子手。

當然,他是心存私心寫的信,其他外國友人能不能留下來他並不在意,他只希望自己不被驅逐。而他高明的地方在於,這篇《諫逐客書》自始至終沒有提他自己。忍住!只提江山大計,個人恩怨打死也不說。

沒有想到的是秦始皇接受了他的建議,於是他和秦王就有後面的故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所以說他比他的老師荀子牛逼太多了,這麼一個飛揚跋扈的人寫的文章也是排山倒海,可能沒有誰比他更善用排比句,關鍵!沒有一句空話。不過,聊《諫逐客書》前我們需要稍微掌握下時代背景。

寫封信就能說服皇帝,李斯到底如何辦到的?

一個叫鄭國的人是這個事件的導火索。鄭國,就是著名的鄭國渠修建者。他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史記·李斯列傳》專門引述了這段史實,鄭國是韓國派到秦國的間諜,韓的目的是要把秦國削弱掉,因為秦的實力太強了。“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疲)之”,意思是韓知道秦國特別愛搞事情,所以想盡辦法要削弱它。

秦國“好興事”確實把韓國給整怕了,有多怕?《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穆公把梁國、晉滅了,秦惠文王擊殺楚國,斬3萬人;擊伊闕斬首24萬人,擊趙斬首3萬人,名將白起於長平破趙屠城45萬人。秦國的擴張史太血腥了,韓國很怕,又不敢硬槓,於是派鄭國去勸說秦國興修水利,希望透過燒錢的方法來消耗秦的實力。沒想到秦國的訊息靈通人士識破了此計,於是就聯名上書秦王,勸他把這些外國人都趕出去,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逐之列。其實,從秦國宗室的角度來看,一石二鳥,不可多得,這些人才都出去了他們才有施展的舞臺,他們在哪有這些官吏說話的份。李斯何等人,文如其人,智慧、犀利、嚴絲合縫。這麼個大活人在秦宗室眼裡不是沙子是什麼。另外,這麼一來,還真可能處理幾個間諜。

寫封信就能說服皇帝,李斯到底如何辦到的?

李斯扮演者

要知道,李斯能混到今天可不容易,他從一個無名小卒混到秦王身邊的政客很不簡單。現在說要趕他走,那他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為了權位他幹了不少壞事,最不擇手段的有三件:首先誣陷韓非同學,並把他給弄死了,韓非是秦王賜毒酒死的。李斯可見不得貴族出身,才能在他之上的人出現,況且一開始韓非深得秦王喜愛,於是他就動了殺機,視韓非為眼中釘。他們的老師荀子可是“人性本惡”的始祖。

他乾的第二件臭名昭著的事情就是“焚書坑儒”,把學術經典都一把火燒了,沒有了經典的理論,那些朝廷的公知也就不用說話了,理論基礎沒了。(當然不愛讀書的人對此可以保持另外的態度。)第三,協助趙高篡位,一個忠於秦始皇的人背叛起來也很閃電,不過最後他反被趙高暗算處死,真是不得好死——腰斬啊。

在這種背景之下,李斯寫下《諫逐客書》,算是他對仕途的孤注一擲。但不得不說,秦王也不是傻冒,三言兩語就能說服他。沒錯,說服了。這800來字正好是高考作文的篇幅,放在現在也是一篇滿分作文,從議論文的論據組織、行文方式、文體文風、韻律節奏等方面看都是經典。下面就詳細看下他是怎麼來寫《諫逐客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開門見山,鋒芒畢露,這是他說給秦始皇的話,這個態度非常不客氣了,過,過錯,而非過分。“秦王,你錯了!”秦王看信他恰在驅逐途中,要是現場給他念,指不定把他腦袋給擰下來。但是他用了“竊以為”,又藏了一點峰,意思是:“我個人認為不妥啊,你這麼做有問題,值得商榷啊。”這又給自己留了餘地。

李斯的智慧在於他沒有空洞地說教。建議逐客的是秦國的官吏,因此他不僅要說服秦王,還要讓其他人也無話可說。那麼他就要找論據,找依據,這個論據必須是秦王、秦國官吏以及眾人都一致認可的事實。

好了,擺事實,李斯很擅長,他把秦國的歷代元老搬出來了。他接著說:“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李斯的行文很善用連珠炮彈式的敘述,一連用到“求“,”取“,”得“,”迎“,抑揚頓挫,乾脆得很。這四個動作代表了秦國曆代元首對待外國人才的態度,多麼形象,哪一個不是客客氣氣的,今天你秦王一聲逐客令太有失君主之風範啊。

況且這五個人都帶給秦國里程碑式的功績。李斯言:“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秦穆公的強國策略是八方取士,廣納賢才。“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穆公讓秦國強大到稱霸西戎。要知道秦國最開始也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穆公納賢才取得巨大成功。

李斯又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李斯引用法家思想,與其自身學派一脈相承,同宗同門,不得不說他很會“點題“。商鞅的功績不用多說,加強了秦的中央集權,從土地和稅負制度上來提升秦國的實力。秦孝公引進了商鞅才有了秦走向強盛。

李斯還言:“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惠王是上面秦孝公的兒子,他的功績在於用張儀來進行合縱連橫的外交政策,聯合遠的國家攻打近的國家,各個擊破,逐個瓦解。

李斯再言:“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業。” 秦昭王是秦惠王的次子。他的業績主要表現為啟用客卿范雎,驅逐了曾為秦相的同母異父弟穰侯以及舅父華陽君,並且堅決地廢掉了專權的生母宣太后,強化了王室權柄,剷除了豪門權貴。

寫封信就能說服皇帝,李斯到底如何辦到的?

不得不說,李斯對秦國的歷史沿革瞭如指掌。他例舉了秦國曆史上四位最有功績的君主,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就是:善用人才,解決了國家的內憂外患,直接推動了秦統一中國的歷程。李斯寫到:“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李斯說這幾個老闆都是因為找到了良才才建功立業的。

於是他言辭犀利的反問秦王嬴政:“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這些外國人有什麼錯,個個戰功赫赫,哪一點對不起你秦國了。他又話鋒一轉,反向再論證一次。如果這四大明君不用這五個人,秦國沒有今天!“秦無疆大之名也。”這一點,李斯深深的撼動了秦王,他深深的知道秦王要的是疆域之大,統一中國,只要有人能幫他實現這個抱負,他一定是樂意的。

客不負秦,客不負秦,客不負秦,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秦王你記住了嗎?透過史實鐵證來敘說,抓住秦王的訴求:大國大城!這是諫客老道的體現,李斯沒有苦口婆心的勸說,沒有說他自己半點的要求,全部撩乾貨,惜字如金。

對比之下,歷史上還有篇文章是魏徵寫給唐太宗的《諫太宗十思疏》,背景是唐全盛時期魏徵對唐太宗的勸解、警示。大家可以感受下這個行文和李斯的不一樣。魏徵向唐太宗說:“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他還說:“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通篇基本是這個基調,多為空泛的勸誡,“固其本、浚其泉”,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通篇大道理,一碗雞湯端給太宗,軟塌塌的,太宗愛聽不聽。

這也體現了在危機情況下和太平盛世下寫的文章是不一樣的。筆者認為,危情之下的短小文章更見水平。這裡要為李斯喝個彩,他文章的前半部分第一善用史實,第二既能從正面論述又能從反面駁斥。同時在韻律上渲染了一種急迫的節奏。比如他寫:“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用、拔、並、收、取、包、制、據、割、散,十個連續的排比,再現了秦歷代帝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勢。這給秦王很大的衝擊,屬於飽和式打擊。可以想象,秦王讀這份奏摺也是心潮澎湃的,江山,他要更大的。

接下來,李斯把鏡頭從歷史上的秦拉近到現在,就如同剛剛還在秦王三米開外講PPT,現在就拖了把凳子坐在秦王一尺開外。“嘿,兄弟,看看你自己!”李斯豁出去了,他把逐客案當成背水一戰,他一定要說服秦王。

接著,他來了,又是一個巨型排比。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致、有、垂、服、乘、建、樹,七連排,如同大鼓敲七下,擲地有聲。李斯說,你秦王有的寶貝哪一樣是國內的,都是進口的,崑崙山的玉、珠寶、大寶劍、寶馬、寶鼓。這是從物的角度說,你看吧,你秦王喜歡的珍寶都是秦國以外的,外國的月亮就是圓。

李斯巧妙在行文的變化,再這麼排比下去秦王也會厭煩。這時候他又反面論證,不進口,秦國哪有這麼多寶貝。“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這裡面也是打蛇打七寸,鄭、衛這些地方是出美女的,要不是進口美女,你秦王的後宮都是空的呀。

李斯其實是暗示秦王:“如果你停留在物質層面,仰慕那美色寶物,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秦王,你有了個寶貝的宮殿缺沒有跨海內之疆土,豈不可惜。文章寫到這裡,李斯要收尾了,他要說人了,說人方是重點,外國人才不應該被驅逐!所以,他例舉了秦王搜刮境外寶物,話鋒一轉,那麼海外人才呢?“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好傢伙,李斯這哪是和秦王在對話,“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他意思秦王凡是非秦國的開掉,凡是來秦為客的驅逐掉。前面是五個字組合的排比,現在是四個字組合,鼓點更加密集,小珠小珠落玉盤,只差聲淚俱下。

李斯直接批評秦王“雙標”!好物用國外的,人才為什麼不能用國外的。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老說大實話也不行,虛實結合。他用了“是以”……“故能”,採用的物料有太山、河海、王者,就差用宇宙了。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警示秦王,把人才讓給敵人後患無窮。

李斯寫到最後一句話,看看他是怎麼緊扣主題的。“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他說給秦王,秦國以外這麼多人才,大家可都是仰慕秦國的,人在國外心在秦。你把人趕出去,別到時候敵國強大了,自己虛掉。

這最後四句話分別對應文章前面四段,前後呼應,再用排比。李斯這排山倒海之勢可見其挽狂瀾於既倒的氣勢。他多次運用對比,排比,透過古今、內外、人物、大小的對比來強化他的文字效果。秦始皇領略了見信如晤,見信如訴,見信如悔的衝擊力。

最後,李斯官復原職,半路上攔截下來,一封800餘字的信真把秦始皇給說服了。這篇《諫逐客書》得以彪炳史冊。

附《諫逐客書》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END—

全文 4420字

—— 燴客廳 ——

作者心中充滿熱愛和理想

希望各位朋友一樣走在路上

熱愛世間萬物更熱愛自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