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國寶菜​麻​婆豆腐的由來及製作方法

學習川菜文化,分享製作方法

這一期,小編帶大家走進國寶菜——麻婆豆腐!

國寶菜​麻​婆豆腐的由來及製作方法

我在學習川菜文化的過程中,把川味名菜的起源分為兩種,一種是達官貴人研發的經典菜品,一種是老百姓生活中流傳出來的美味佳餚,然而這道麻婆豆腐,卻是兩者的結合。

麻婆豆腐起源

我們都知道,麻婆豆腐起源於清同治元年,這裡我想更詳細的去講解,此次講解絕對比您在網上搜索的各種答案都要專業。

麻婆豆腐的傳承和傳名,離不開一位叫做關正興的人。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華,攻佔天津後,隨即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從圓明園倉皇出逃。1861年在驚嚇中病死於熱河行宮。與北方遭遇的浩劫相比,西南蜀地卻是一片樂土,於是,清政府的很多官員紛紛遷往成都。

關正興就是在這個時候隨八旗官員入川的,眼見四川社會安定,成都日漸繁榮,都思量著北方大概是回不去了,他便打定主意,決定在成都發展。

當時的他只有35歲,身強體健走南闖北,見識多廣又廚藝精湛的他,早就不甘一輩子淪官廚和私廚。

他看好成都的宴食包席之風(就是現在的包席、大鍋飯),於是便決心在這裡一展身手。於是他便辭掉了官職,準備下海闖蕩。

當時老成都皇城壩(天府廣場),只有一家出名的宴席館,但已經滿足不了全國各地而來的官員口味,關正興看準商機,毅然出手。根據當時官場需求和朋友的建議,他做了一家南北相容、古風新派、獨具特色、品味高雅的包席館。

他打敗了這家老派宴席館,獨攬了成都官場、商界、文化名流等高階宴席。但偏偏就是在他風頭正盛的時候,老百姓卻說他輸給了一個婆娘。

這個婆娘,就是麻婆豆腐的創始人——溫巧巧。

在關正興創業初期,正好也有一對農名夫婦進城謀生,發現萬福橋(金成都金牛區萬福橋)人流湧動,是個創業的好地方。

沒錢沒技術的他們,就在橋頭租了一個茅草屋,賣一些家常便飯。

這對夫婦,男的叫陳春福,女的叫溫巧巧,當時他們店鋪的旁邊,有一家王姓豆腐店,那家店的豆腐十分嫩,很有特色。

條路上,經常有一些挑著豬肉來賣的小商販,路過的時候,都會在飯鋪裡歇一歇腳(當時的成都就天府廣場附近,城牆推到之後的現代人沒啥子概念,好多從鄉下來賣豬肉的,進城的時候可能已經走了十幾公里路)

這些人,包括挑糧油擔子的人,賣完回家之前都會到這個陳家夫婦的店裡來,大家打個平夥。賣豬肉的人就會將油簍倒立,讓裡面的餘油滴出來(也不浪費),再從隔壁王豆腐那裡買兩塊廉價的豆腐,一起交給老闆娘代燒(陳春福早亡,這時候只有溫巧巧一個人支撐店鋪)

溫巧巧知道,下苦力的人口味很重,偏好麻辣鮮,於是她就用自制的粗辣椒麵,加上花椒豆豉來烹飪豆腐,有時豬肉販子剩一點瘦肉,也會交給給她一起煮了(那時候肥肉值錢,瘦肉反而沒人要)

在豬油的影響下,這道菜麻辣鮮香,又熱又燙,挑夫和商人們吃起來十分下飯,可謂是解饞解飽又解勞。

就這樣,溫巧巧具有“麻、辣、鮮、香、酥、嫩、燙、整”的豆腐,一傳十傳百。古時候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又加上陳春福臉上有麻子,生前人稱陳麻子,這道菜就被人稱作為麻婆豆腐。

這道菜的出現,其實和關正興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大家的客戶群體根本不一樣。但關正興有他的獨特眼光,他帶著自家的廚子親自去學習這道菜,後來在他的“正興園”中將這道菜加以改變,透過官場關係和社會名流的傳播,最後讓這道“麻婆豆腐”成為了他的招牌菜,也就這樣將“麻婆豆腐”推廣全國!

國寶菜​麻​婆豆腐的由來及製作方法

製作方法

之前在製作回鍋肉的文章當中,也有很多人質疑,小編認為,希望大家提供不同的意見,大家相互交流學習。

現在將小編結合現代飲食操作工藝將麻婆豆腐的做法總結如下,希望大家取長補短,多提建議:

1、牛肉末下鍋翻炒,加醬油給底味,一半早起,一半炒酥;

2、蒜苗切1釐米的段,豆腐切1。5釐米的塊,選用嫩豆腐;

3、豆腐冷水下鍋,給鹽和醬油,水開後連水倒入盆中,保持他的溫度;

4、鍋中下油,江湖菜盛行的今天,在菜籽油和豬油的基礎上,可加一些牛油。下豆瓣炒酥,再下豆豉,接著高溫下辣椒麵(辣椒麵的選用,現在精緻做法基本選用刀口辣椒),接著蒜末薑末,翻炒後加高湯;

5、鍋中湯汁熬煮片刻,下豆腐推制,就到了三次勾芡的環節。第一次勾芡,目的鎖味;第二次勾芡,加雞精蒜苗;第三次勾芡比較重要,同時也比較隨便,一般看湯汁濃稠度。其實影響不大,要看客戶的口感而定。

6、起鍋裝入盤中,撒上花椒麵(花椒麵遇熱變苦,用餘溫激發他),酥牛肉末蓋在上面。

國寶菜​麻​婆豆腐的由來及製作方法

備註:必須體現“麻、辣、鮮、香、酥、嫩、燙、整”,花椒麵是麻,辣椒麵是辣,牛肉是鮮、豆瓣豆豉是香、豆瓣牛肉是酥、豆腐是嫩、牛油是燙、豆腐塊不變形是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