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

——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之一

重慶市江津區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會 譚蘅君

編者按:

重慶市江津區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會於2021年4月成立,主要研究已經消失20年的中國中等師範教育。追溯其歷史,研究其價值,傳承其文化,弘揚其精神是研究會主要任務。中國中等師範從1902年誕生至2002年全面退出歷史舞臺,100年來為中國社會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百年來它究竟發生了哪些感人故事?經歷了多少波折?有哪些值得今天的教育人借鑑的經驗呢?

我們不妨從認識江津本地的中等師範教育開始,開啟歷史的通道,去看看百年塵埃下的江津師範背影,瞭解江津教脈,感悟江津教育,認識江津教魂,傳播江津文化。

寫作本文還有一個重要意圖,希望大家對本文考證的江津師範前30年的校名地址變遷提出意見,提供文獻線索,以便更切合歷史真實。

研究會關於中等師範教育的系列考證將陸續推出,一是出於搶救中師文化之目的,二是對中等師範發展史上的系列問題進行文獻考證,正本清源,為未來研究中等師範教育留下寶貴史料。

1981年3月,四川省教育廳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的指示,在四川省110多所師範學校當中確定19所師範學校為

首批

辦好的重點師範學校,

江津師範被列為其中之一。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原江津中等師範學校老校門

其實,這還不是江津師範的高光時刻。它最輝煌的亮點是抗戰期間,不僅吸收了避戰入川的教育名人,還有民國抗戰環境下,入津避戰的眾多師範學校帶來的公立、民立、專科、院校等立體的師範教育競爭態勢和交流環境,極大促進了江津師範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江津師範畢業的一萬多名中師生,很想對自己的母校尋根:它究竟起源何時?有怎樣的經歷?它最落魄和最輝煌的時刻各有什麼特徵?

今天先

從江津師範的名稱和辦學地址進行考證

,讓大家對江津師範有一個時空概念。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學校第一教學樓

江津師範變遷圖表

江津師範辦學經歷了10次易名,8次地址遷移。

如下表: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變遷圖

從1904年幾水書院改建為“縣立師範傳習所”起,至1933年“江津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建立,其間30年,雖歸屬不一,十易其名,校址八遷,但卻文脈相承,標誌著江津是重慶最早開辦師範教育的地區之一。

城內來說,主要集中在幾水書院、文廟、上學署、慶祝宮、黃荊街、教養工廠幾處。

遷至白沙驢溪半島後,還有名稱變化,但辦學地點已相對穩定,校名核心詞不離“江津”和“師範”四字。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學校老辦公樓

後來幾次核心詞不變情況下,校名有6次變化,分別為:

1945年5月8號,四川省政府下令“江津簡易鄉村師範學校”更名為“江津縣立師範學校”,完成華麗升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改名叫

川東區江津師範學校

1952年改名叫

四川省江津師範學校

1969年改名叫

四川省江津地區江津師範學校

1979年恢復原名叫

四川省江津師範學校

1997年重慶直轄後,改名叫

重慶市江津師範學校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學校辦公樓

從壬寅到癸卯:師範學制

1902年1月18日,發生了一件值得中國教育界永遠銘記的事:清末“新政”之際,吏部尚書、管學大臣、負責京師大學堂恢復重建工作的張百熙,向“桐城派”大師、早年辭官隱退、後主講於河北保定蓮池書院的吳汝綸跪拜,懇請對方出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京師大學堂的前身是中國曆朝最高教育機構“國子監”。張百熙認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應有大師級的學識水平和影響力,博古通今,時事洞明,能從思想上支援新政。環顧當時學術界,吳汝綸是最佳人選。

跪請一事,載於吳汝綸日記:“張冶秋尚書又見過,談及學堂,仍堅請。吾固辭,則拜跪以請。”

也散見於時人和後人書文 。如《北京大學校史》有:“開始,吳汝綸表示不願意出任,張百熙便穿著大禮服下跪在他面前不起,吳汝綸才應允。”

張百熙曾孫張希林、張希政兩先生力作《恢復重建京師大學堂的張百熙》一文有“竟穿著大禮服長跪不起,說:‘吾為全國求師,當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

當時張百熙55歲,吳汝綸62歲。以官階論,張百熙是一品大員,吳汝綸當時已辭官,相當於

一品大員對布衣學者跪請出山

吳汝綸感動於這亙古未有之跪,“公卿不下士久矣!尚書之折節下交,近古未嘗有也。”提出先赴日本考查學習,這是以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身份東遊日本,如他所說,“此次東遊,日本朝野上下,屬望甚殷”。

說這事,不僅僅是講清末對人才的渴求,更是因為中國教育改革的章程與此有關。

1902年8月15日張百熙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頒佈。

吳汝綸訪日期間的部分日記、友人書信和訪日期間報道專論,向張百熙彙報考察所得、記載日本大中小學和各種專門學校辦學的細節及日本教育界對中國教育的意見建議等,對張之洞、張百熙、榮慶主持的《奏定學堂章程》(即

癸卯學制

,1903年制定,1904年1月13日即癸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佈)產生了一定影響。其考察報告稿《東遊叢書》,實際上成了我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南,對近代中國師範教育作出了積極貢獻。

這兩個學堂章程都是以日本教育為藍本,《欽定學堂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國家意義上頒佈的教育改革方案,而《奏定學堂章程》則中國第一個公佈實施的學制,有關師範教育的內容包括《初級師範學堂章程》《優級師範學堂章程》《實習教員講習所章程》三個部分。

從此,中國近代師範教育體制得到確立。

初級師範學堂原則上每個州縣都要設立一所,辦學方式有四種:完全科(學制5年)、簡易科(學制1年)、師範傳習所(學制10個月)、小學師範讀習所(教師培訓機構)。

在這種大環境下,當時江津縣基於自身縣情,師範學堂尚未設齊,為了“速設小學,廣開風氣,多獲教員,成就寒士”,

於1904年成立了江津師範講習所

從書院到中學:二易一遷

據《江津縣誌·民國版·學校》記載,1904年,江津程德燦

(字農初、25歲中舉、任甘肅安定知縣、靜寧知州等職)

、楊魯承

(名仕欽、特科貢士、簽發黑龍江、以知縣用,未就任)

、夏詠南

(名風薰)

、鄧鶴翔

(字嶽皋)

等提倡將縣長楊純伯

創建於1741年的幾水書院改為師範講習所

,速成畢業後的學生從事教育工作。

夏詠南深受縣長蔡承雲器重,封為學務紳奎。

江津師範傳習所兩年後停辦,改為高等小學校。

“旋於中學校附設師範班,或寒暑假傳習師範,生既迭次舉行矣。”

只是後來教育人才多有四方之志,”因之在本鄉勉盡義務者遂形缺乏“。

“民國十年,邱鴻翔復任視學,乃修葺前清萬壽亭,次年開辦師範講習所,來學頗眾,經費由新中資捐項下劃撥。學生百餘人,照章公費,每年用度略計四千元左右。”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史料記載

一、幾水書院

首先是

幾水書院的建立及位置

。查《江津縣誌·乾隆版·學校》,主編曾受一,廣東羅浮人,進士,曾任江津縣令,後官至重慶知府,署理川東兵備道,正四品。在江津縣史上頗有政聲,為江津引入紅薯,賣掉老家祖宅救濟江津災民。

江津人在其生前就在城隍廟街為之修建生祠,住在現江津大土地街。曾受一重慶離任退休時,江津人募集白銀2萬兩答謝,曾受一拒收,江津代表直接將銀子匯至曾受一老家。

曾受一增修幾水書院,寫有《新建幾水書院前廳記》,幾水書院位置在城隍祠左,即城隍街,就是

現在的通泰門社群辦公處,即老向陽小學校。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乾隆版曾受一《新建幾水書院前廳記》

其次查

幾水書院的變遷

。1875年續修的《江津縣誌·光緒版·書院》,本書監修為江津知縣王煌,總纂為浙江道監察御史、前翰林院編修袁方城

(江津人,咸豐癸丑進士)

,“書院”一節原文為:“幾水書院原名幾江(書院),在城隍祠左。乾隆六年知縣楊伯純建,九年知縣彭維銘增建,三十二年知縣曾受一增修,嘉慶九年知縣徐鼎重修。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光緒版·書院》

“道光十年知縣朱琦移建考棚之側,規模爽塏,學舍光明,復捐廉二百金,增修正廳並左右房於講堂後,其作育諸生之心與籌待院長之意可謂周矣!至每年所收租谷銀錢,自彭維銘起,迄今屢有增添。”

“其章程自道光十三年,知縣郭彬圖定後,二十四年知縣沈廷貴復變通之。同治四年知縣宋恆山又更定之。凡田房界畔來歷租息,出入多寡俱已詳載,茲不贅書,只就迄今地名數目分類依次列載,以備查考。”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光緒版·書院》

這裡有一個重要資訊,就是“道光十年知縣朱琦移建考棚之側”,即

1830年,幾水書院遷到考棚一側。

查《江津縣誌·光緒版·城圖》可見,考棚大約在中國銀行,幾水書院在

現四牌坊小學位置。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按《江津縣誌·光緒版·城圖》,幾水書院位置。

由此,我們知道1904年江津縣立師範傳習所誕生於四牌坊處的幾水書院,1906年停辦。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嘉慶版·城圖》,幾水書院位置和《江津縣誌·光緒版·城圖》,幾水書院及考棚位置。

二、江津縣立中學堂

再看《江津縣誌·民國版·學校》有“旋於中學校附設師範班,或寒暑假傳習師範”,從時間上來看,這是1909年,江津中學堂,即在現在的江津一中老校區開設“簡易速成師範班”,1個班,學制1年。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一次遷移示意圖

查《江津縣誌·民國版·學校》,“縣立中學校”當時建在縣城黃荊街,“邑令蔡承雲,邑紳夏風薰,鄧鶴翔等募捐創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興工,逾年成(1906年),約費銀二萬餘。三十三年(1907年)開校,以契稅附加作當年經費。年約九千元,全校用度年計約一萬二千元左右。不敷之數,由地方公款籌補。”

這是江津師範第一次遷移,由四牌坊幾水書院遷到黃荊街江津中學堂(現在的江津中學老校區)。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中學原校門

再查四川出版集團 2009年出版的《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誌叢刊(第三冊)》之“江津縣鄉土志·政績錄”,與上述相同,說知縣蔡承雲“卜地於縣西城內,倡先捐廉三百金,勸募紳民力捐貲,修建中學堂一所”。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光緒版·學校》,縣立中學校部分

“卜地”當然是古代傳統易學內容,是占卜選址的意思,這在江津地域非常盛行,包括當時江津的風水文塔修建,還是乾隆年間縣長曾受一親自占卜選址。

江津縣立中學堂在黃荊街劃地50畝,《江津縣誌·1995年版·中學教育》說,中學堂“仿一日本海軍學校建成”。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誌叢刊(第三冊)》之“江津縣鄉土志·政績錄”

三、江津師範進修學校的起源及演變

至於“寒暑假傳習師範”,江津是重慶最早推行私塾改良的地區,1909年成立了“私塾改良會”。1910年,清政府學部(類似現教育部)頒行“私塾改良章程”,塾師合格須經教育部門核定。但縣誌未記載這類短期培訓的地點,類似現在的教師教育或教師繼續教育,屬於教師進修學院的功能。

1913年,江津遵四川省令於暑假舉辦“塾師講習會”,就是對私塾教師進行培訓。私塾延續時間極長,江津解放前夕還有私塾學校約650所,學生1。8萬人。晚清與民國一直是私塾與學堂共存。解放初期仍然延續這種情況,1953年江津縣人民政府舉辦師資培訓班,部分塾師參加培訓合格後,由政府統一分配到學校任教,私塾學生就近轉入公立小學,1961年後,私塾才完全由小學統一取代。

1955年11月,國家教育部指示:加強中小學教師業餘進修,透過教師進修院校和函授學習等形式,將不及規定師資學歷水平的提高到相應的水平。並規定進修院校可以單獨設立,也可以附設在師範院校。(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第145頁)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教育行政領導機關最早對教師在職培訓的明確指示。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八間教室,後來的江津師範學校圖書館

1956年4月成立的“江津縣初級函授師範學校”和1958年9月成立的“江津縣函授師範學校”,是江津早期單獨設立的兩所培訓在職師資的學校。前者先單獨設校,後併入江津師範學校函授部;後者先是江津師範學校函授部,後分出單獨設校。類似於“塾師講習會”的延續。

1958年9月成立江津縣函授師範學校後,當時沒有中師文憑的小學教師報名學習十分踴躍,有兩千多人,加上初師函授畢業轉入的600多人,共計約有三千多人,佔了全縣小學教師的大部分。

1962年7月,在“三年自然災害”中進行調整整頓,“江津縣函授師範學校”撤消,又遷去白沙恢復江津師範學校函授部。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學校學生實習前試講

這是江津師範進修學校的起點,是江津教師繼續教育的官方機構。它的準確時間是1909年,中間中斷時間是從1962年開始,文革結束後恢復。

我們猜測“塾師講習會”的培訓地點,可能有兩處:一是文廟,也稱學宮,重慶市最早建立,歷朝均為江津教育文化的核心地帶,宋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由知縣鄭諤建立。即現在的奎星廣場及靠近南安門一帶。二是幾水書院,因為縣立師範傳習所到1906年已經停辦,地方還有空閒。當然,地點也可能不斷變化。

1977年11月22起,正式啟用“江津縣中小學教師進修學校”公章,校址選定在江津長江北岸的中渡街原窯業專科學校校址,繼續履行教師職業教育功能。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學校琴房

四、江津教育局的起源及演變

1905年,幾水書院作為“縣立師範講習所”的同時,設“學務局”。1907年,幾水書院內設“勸學所”。清朝1906年開設“勸學所”,為各廳州縣全境學務之總彙。以本地方官為監督;設總董一人,綜核各學區之事務;勸學員每學區一人。其性質為輔佐行政機關之地方自治機關。民國初年被廢除,1915年復設,惟章程有修改。1922年改為教育局。

這也是“江津教育局”的歷史起源。

將“塾師講習會”放到清末版的教育局所在地來進行,也算是名正言順。因此,江津教師進修學校的準確時間是1909年,地點最有可能是幾水書院,即現在江津四牌坊小學。因暫無文獻記載,故只能猜測。

清末版教育局(也可能是江津師範進修學院)地址也多次遷移:

學務局

(幾水書院,1905年)——

勸學所

(幾水書院,1907年)——

勸學所

(前清上學署,1917年,因駐軍佔據幾水書院,故遷此)——

勸學所

(文廟,1922年,因上學署辦女子高等小學校遷此)。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光緒版·學校》,勸學所

有人認為“私塾改良會”當時也被稱為“江津師範研究所”,但未見文獻表述,本文只呈現這種說法,不代表認可,還需文獻支撐。

此時經過了“縣立師範講習所”和江津中學“師範速成班”兩個名稱,並從幾水書院遷移至黃荊街,故稱為“兩易一遷”。

從城內到城外:三易二遷

1911年,“私立新本女子學堂”附設師範班在白沙溜馬崗開辦。

但該校文獻資料卻未在《江津縣誌·民國版·學校》上找到。只在未正規出版的白沙鎮《教育文化與抗戰文化史》(第15頁)上有記載。

該校創建於1905年清末,由江津鄉紳鄧鶴翔興辦,是全川最早的女子小學之一,校址為現重慶工商學校,堂長由鄧鶴翔的妻子諸樹德擔任。

新本女校辦學開放,兼設中西課程,採用班級授課,與聚奎小學堂相仿。始初,教師多為義務,生源僅限於鄧氏及其親友家女孩。後因管理嚴格,教學質量高,加上省內女校稀少,慕名前來就學的人逐漸增多。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學校田徑運動會

1912年新本女子學堂改為“新本初等、高等女子小學校”

,1916年因兵患匪患停辦,1930年改辦為

新本女中

,小學改為附設小學部。1938年,附設小學部隨新本女中遷至黑石山,併入聚奎小學部。

《江津縣誌·1995版·小學教育》第644頁,有“思裡十都第八女學堂,系白沙場鄧氏私立,由鄧鶴翔之妻子諸樹德辦理”,這與白沙鎮《教育文化與抗戰文化史》中的記載可以相互佐證。

《江津縣誌·1995版·中學教育》第646-647頁均有“私立新本女子初級中學”。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當代版(1995年)》之“中學教育”

據1937年“江津中學情況”統計表記載,該年校長為刁煥祖,有在校學生58人。

因此,可以確定“私立新本女子學堂”在白沙的確真實存在。

該校為女子學堂,師範班應該是培養女子師範生。從歷史來講,中國男女同校是從蔡元培《壬子癸丑學制》開始,該學制1912制訂,1913年公佈,這兩年舊曆分別稱壬子年、癸丑年,故稱“壬子癸丑學制”。

這是江津師範第二次遷移:由城內到城外。只產生一個名稱,故稱:三易二遷。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二次遷移圖,由幾江鎮到白沙鎮

從白沙到幾江:五易三遷

1912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蔡元培任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頒佈了多項師範教育法令,如《師範教育令》《師範學校規程》等,蔡元培否定“師範教育體制獨立成為一個系統”,主張合併師範教育。

許多無力新建獨立師範學堂或師範講習所的縣,採取了在中學舉辦師範速成班的方式來培養小學教師。

《江津縣誌·民國版·學校》記載: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邑中女子多不知書,民國二年(1913年)始於前清上學署開辦女子師範速成,學生畢業二班。四年(1915年)停”。1922年學邱鴻翔在原地設女子高等小學校。

1913年(民國2年),四川省政府於暑期舉辦私塾講習會,並規定私塾教師需經教育部門考核合格才准許任教。同年7月,四川省教育廳通令籌辦單級師範傳習所。江津未辦,只舉辦了

江津師範講習班,附設在江津中學內

,招收學員60名,1年畢業。

這是江津師範第三次遷移,由白沙遷回江津。名稱上有女子師範速成班和江津中學講習班兩個名稱。與前合併,故稱“五易三遷”。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三次遷移圖,由白沙遷回幾江

那麼

上學署

在哪裡?

查《江津縣誌·乾隆版·城圖》可知:上學署在文廟處,即現在奎星廣場裡面靠近南門路的地方。

之所以叫上學署,是因為在靠近文星閣的地方,即現在的名豪廣場,還有一處學署,按照江津人以長江為標準,處上游的叫上學署,處下游的叫下學署。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嘉慶版·城圖》“上學署”和“下學署”所在地

從學校到宮廟:六易四遷

《江津縣誌·民國版·學校》記載:1922年(民國11年),在江津城內重新修葺清朝時的慶祝宮,也叫萬壽亭(在城隍廟側,老向陽小學所在地),由縣視學邱鴻翔主持單獨開辦了“縣立國民師範講習所”,學制為3年,招生100餘人,給予公費待遇。

經費來源於新中捐資,每年用費約計4000元左右。後來校址遷去縣城東門外的教養工廠。1925年(民國14年)第一屆學生畢業。

後因經費拮据,校長几易其人,均無法維持,只辦了4屆便停辦了。

這裡需要考證萬壽亭,也就是慶祝宮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民國版·寺觀》對“慶祝宮”的介紹

查《江津縣誌·民國版·寺觀》,有記載為:“慶祝宮,一名萬壽亭,在會府街城隍廟側,清朝賀之所,民國改設學校。”

兩個重要資訊,一是城隍廟側,那說明是現在城隍廟街。二是此處在民國改設學校。

再查《江津縣誌·光緒版·城圖》,在“大十字”路口前,赫然有“慶祝宮”,它的左上方就是城隍廟。

它的具體位置,可能就是現在七賢街幼兒園,或周邊地段。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光緒版·城圖》中標註的慶祝宮位置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縣誌·光緒版·城圖》中“慶祝宮”周邊宮廟

從江津中學堂和女子師範速成班遷移到慶祝宮,並命名

“縣立國民師範講習所”

,從名稱上來看,這是1904年縣立師範講習所建立以來,第二次具有獨立性質的師範所,雖然它在整個師範體系當中,處於最低檔。

這是第四次遷移,從城西、城南遷到城北。一次名稱改變,故為“六易四遷”。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四次遷移圖

從城內到城郊:七易五遷

《江津縣誌·1995年版·師範教育》654頁記載:“民國13年(1924年)改校名為江津縣立國民師範學校”,校長劉應麟。從這時起江津有了現代芻形、相對正規的師範學校。

這次由慶祝宮遷移到教養工廠。但開學不久,“經費拮据,靠借貸度日,校長几易其人,均難以維持,只得停辦”。

查《江津縣誌·民國版·城圖》,教養工作在東門外接近川祖廟,即現在江津縣醫院位置。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五次遷移圖

1929年(民國18年)為培養高階小學急需的美術、體育師資,國民師範學校恢復,開設藝術師範專修科1個班,8月招生56人,校長劉萬欽。

江津縣立國民師範學校藝術師範專科,開辦沒有多久,又因經費無著,後交給江津中學辦理。

此次一次易名,一次遷移,合計七易五遷。

從城郊到城內:九易七遷

從課表來看,1921年至1924年間,或是受江津獨立師範講習所或國民師範學校因經費中斷的影響,也或是受美國學制影響,中學校都設有師範課程。

從文獻來看,有一個“江津縣立中學第十三、十四班1921-1924年課程表”顯示,它開設有

“師範論理課”

,教材是《師範學校新教科書論理》(張䋣驄編纂);“師範圖畫課”,教材是《中學校及師範校用習畫範本》(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師範薄記課”,教材是《師範學科新教科書薄記》(葉春)。薄記課就是現代會計專業所學內容。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重慶地域歷史文獻·江津卷·中卷》所載中學課程表

這說明較長一段時間,江津的中學校擔負著中等師範學生的培養任務,所以一遇經費問題,基本都是交給江津的中學校作善後處理。

1931年(民國20年),四川省教育廳頒發《擴充鄉村師範辦法》,對四川的師範教育學制、課程等作了規範。同年,江津縣政府決定在江津中學和江津女中先後附設鄉村師範班各1個,學制為3年。江津中學校長吳芳吉接受任務後,將33、34兩班學生中年齡較大、家境清貧者編入鄉村師範班學習。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中學第六次遷移圖

此處有兩個鄉村師範班的名稱,遷移其實是兩個地點,可以看著兩次遷移,也可視為同一時間兩處同時存在,算一次遷移。

我們按照同一時間來計算,視為一次遷移。但有兩個名稱,合計為“九易六遷”。

從幾江到白沙:十易七遷

1933年8月底,駐川駐軍21軍軍部(設在重慶府)任命吳太仁為鄉師的首任校長,9月1日“江津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開學。

江津中學的師範班,連同巴縣南泉師範學校轉學來的學生共計27人,併入為第一班,新招高小畢業生50名為第二班,學制四年。

學生免交學費,伙食全部自理。校址暫設在白沙鎮西端的東嶽廟內,有教職員工16人。周希儒老師為第一任教務主任。

這是江津師範第十次變易名稱,第七次遷移。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七次遷移圖

從寺廟到半島:十易八遷

1934年夏,鄉師男生第一班學生畢業,新招男生第三班,女生第一班。9月,在白沙五顯廟廟產和劉氏宗祠捐贈的義冢義渡地驢溪半島上,平教實驗區新建的辦公室和平民教育學院(今女生宿舍所在地)及女生部教室、食堂、平房落成,平教區和

江津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即遷入驢溪半島。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江津師範第八次遷移圖

根據文獻記載,校園整體面積約245畝,半屬官山墳場。

這次只是地點遷移,校名未變,故為“十易八遷”。

從此驢溪半島即成為江津培養師資的好地方。

江津師範十易其名八遷校址考證——中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研究系列

在江津中等師範學校禮堂聽報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