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三千年陶瓷藝術宏開異彩

數百代歷史文明燦爍光芒

最近,我讀到一篇《中國最早的龍窯、原始瓷器在何處?——追尋福建文明之光系列報道之三》,可謂感慨萬千,驚歎於:福建先民從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狀態,進入新石器時代,創造出令人驚羨的中國最早的龍窯、最早的原始瓷器,用汗水和智慧重新整理了我國的古代文明。

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傑出貢獻,代表了中國智慧、中國創造與中國的生活方式。

3000多年前,福建永春介福苦寨坑,龍窯的爐火熊熊燃燒,出窯的原始瓷器,成為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我為桑梓永春先賢創造的古代瓷器文明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今天,當永春人的思緒沿著歷史的長河向上溯源,與先賢巧匠製造的陶瓷相遇,那映入眼簾的令人無比驚喜的陶瓷光澤,正是先賢智慧的閃爍,也是福建乃至中華文明初始的模樣。

永春苦寨坑窯址群:產出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這是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所謂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以瓷土作胎表面施高鈣釉,經高溫燒成。今人觀之,是“原始”,但在當時,可謂最先進的“高科技”。

靜靜伏臥在苦寨坑山坡上數千年的原始瓷窯,長條形的窯身傾斜向上延伸,好似蛟龍游走于山間。如果沒有考古發掘,苦寨坑只是一處位於永春縣介福鄉的不起眼小山坡,海拔600多米,坐落於偏僻山間小盆地邊緣。

據說是2007年傍晚的一個電話,打破了苦寨坑數千年的平靜。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回憶,自己當時還帶隊在外考古,突然接到同行來電,說一位收藏愛好者在永春介福的柑橘園發現了大量古代陶瓷碎片,可能有一定價值。就這樣,一批發現於柑橘園的陶瓷碎片,撩開了永春原始瓷器神秘面紗的一角,且和東方佳果“永春蘆柑”一樣美名遠揚。

2007年10月,陳建中作為泉州市考古隊隊長組織人員前往苦寨坑進行現場調查,採集了許多陶瓷標本,送到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做“PIXE”(質子激發×熒光能譜)檢測。結果顯示,標本中鐵、氧化成分與原始瓷器中的含量比較相符,從而判定是原始瓷器。

於是從2007年開始,苦寨坑進行了前期的考古發掘。201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聯合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博物館再次對苦寨坑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350平方米,共出土了9條儲存較好的龍窯遺蹟和大量原始瓷器。經“碳十四”年代測定,窯址距今3800年到3400年,相當於中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將中國燒製原始瓷器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苦寨坑成為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燒製原始瓷器的窯址。

窯爐的建造在窯業技術中屬於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苦寨坑原始瓷器窯址群的發現與發掘,是中國瓷器起源的一大突破。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瓷器出現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原料的選擇、燒成技術的改進和溫度的提高、高溫釉料的發現與使用。

苦寨坑窯址完全符合上述三個條件。聰明的先賢巧妙憑藉自然山坡來建造拱形頂,從而與地面形成傾斜的角度,火焰由下部的窯頭平行流動至上部的窯尾,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快速升溫。正是由於龍窯具有建築方便、裝燒量大、燃燒溫度較高、火焰流通均勻的特點,因此特別適合燒胎體較薄、高溫下黏度較小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的燒製成功與龍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苦寨坑遺址的發現發掘,讓今人得以一窺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探中國瓷器文明發祥地是如何燒製瓷器的。

於是,苦寨坑窯址的發現轟動一時。2016年1月16日,來自故宮博物院和福建、上海等省市的眾多考古專家共同前往實地考察,一致認為:苦寨坑揭露的9座燒造原始瓷器的窯爐遺蹟大部分儲存較好,結構清楚,層位關係明確。這一發現填補了福建地區早期龍窯發展的缺環,是研究我國早期龍窯起源及其演變序列的珍貴實物資料。苦寨坑窯址群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苦寨坑原始瓷窯址群規模宏大,生產出來的產品去了哪裡?這是考古工作者必須撥開的迷霧,也是考古工作具有重大意義的延伸。撥開這些歷史的迷霧,還需要考古工作者的時間和汗水。

根據已有考古材料,在晉江流域的安溪、南安、晉江、惠安等地的青銅時代遺址,都發現了大量與苦寨坑窯址產品相同的原始瓷器;與此同時,在閩江下游、九龍江下游的青銅時代遺址中也有發現。這些遺址發現的原始瓷器是否都是苦寨坑窯址生產的?如果是,這些瓷器3000多年前的傳播路線如何?

不同流域的聚落之間是不是存在一種商業貿易行為,他們是如何交易的?在苦寨坑先民燒製出大量原始瓷器的同時期,中原正處於青銅時代,鑄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與中原地區發達的青銅文明不同,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交替之際,福建的先賢充分利用自己的瓷土資源優勢,不斷總結制陶經驗,改進窯爐技術,最終燒製出原始瓷。原始瓷器一誕生,就憑藉青綠如玉的釉色、堅硬細膩的胎質,贏得當時中原地區上層人士的青睞,成為統治階層炫耀的奢侈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在《最早的中國》一書中講述了河南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故事。書中展現了二里頭作為夏代都城的恢宏風貌: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是當時最大的中心性城市,擁有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軸線佈局、最早的青銅禮器群……體現了國家文明和天下觀念,堪稱“最早的中國”。

正是在被譽為“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夏都遺址,考古工作者驚奇地發現了許多精美的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多發現於宮殿和高等級貴族墓葬中,且在陶瓷器物的總數中所佔比例極低,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這是一次青銅器與原始瓷器的相遇,更是一次青銅時代北方文明與南方文明的交匯。於“最早的中國”,遇見福建領先於同時代的陶瓷文化,那是在“滿天星斗”的中華文明之中,綻放著的別樣華彩!

永春苦寨坑原始瓷器窯址群的發現,成為一個有力的考古實證,說明先賢在夏代就已擁有了燒製出大量高品質原始瓷器的先進生產力,具備向外輸出的條件。一水二火三瓷土,遠古先賢要想燒出瓷器來,必須地下有瓷土資源,山上有可以燒柴火的林木,附近還要有河道或者溪流,苦寨坑就具備了這些條件。河道、溪流的存在不僅為瓷器的燒製保障了水源,更為後期的運輸提供了便利。在主要以水運為交通方式的古代,對於陶瓷這一類易碎品來說,水運更是上上之選。這與永春母親河“桃溪”乃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是吻合的,苦寨坑瓷器正是透過水運流向中國和世界各地。

給歲月以文明,也給文明以歲月。蘊藉人類智慧的陶瓷燒製技術世代傳承,陶瓷產業到今天仍然是永春及其相鄰德化縣的支柱產業。薪火相傳自遠古時代的陶瓷工藝已成為一個文明的符號——瓷•China•中國。

2022年7月1日於廈門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作家、書法家蘇金茂&永春民間對聯(四十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