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開通創作已經四年半了,正式創作也快一年了。

總結下在頭條(含西瓜抖音)的創作經驗吧。

話不多說,先上個圖介紹個人基本狀況。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明天就是1666了!

1。創作目的

這個大部分人都是一致的,想要從中獲益,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但估計還是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存在其他心思——那就是喜歡創作本身或者想創作/記錄一些有價值(至少是對自己有價值)的作品,說大點叫“立言”,說小點是所謂的“人過留言”。

好了虛的就不扯太多,既然所有人大體都想透過創作獲益,那邏輯很清晰了——往可持續的創作獲利方向發展!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最近收益,0要麼前一天沒發要麼發的內容太短沒到收益最低門檻

二。創作方向

創作目的是個簡單的心理狀態,而方向就必然需要若干時間的思索。

我現在的意見跟我之前那篇心得差距不大:你要麼做跟風蹭熱度的營銷號,要麼沉下心來做深耕內容的質量號。

賺一波塊錢就跑,這種心態不評價,但是運氣含量太高了,誰也沒法說自己想做就做。

所以,甭管你是想做營銷號還是質量號都得考慮怎麼樣做才能持續創作獲利。

抄襲、洗稿、搬運、簡單剪輯影視作品,這類玩法不推薦,何止不推薦,不說大眾態度如何,官方管理是越來越嚴格的,涉及前面這些型別輕則可能被打上“低創”標籤收益低得可笑,重則警告乃至封號,玩得簡單是簡單,但就是簡單得玩火,簡單的等待自焚。

營銷號可以做,熱度也可以蹭,但要有技巧,我混跡頭條六七年了吧,這兒的智慧推送是很厲害的,而我大部分時間都喜歡閱讀質量作品,但就算如此,也難免會刷到營銷號內容,尤其是微頭條部分——這說明做營銷號的市場太大了,以至於無法被閱讀習慣所過濾。

而我也會營銷內容:新聞,八卦以及各種小故事,這些是營銷最常見的方向,卻也是大眾需求度最高的型別。

就以上面提到的三個型別舉例子分析:

1。新聞類會有一定硬性門檻,正式新聞報道個人是不能做的,只能委婉地做民間爆料或者“討論學習”,這塊營銷號很難做,因為做“爆料”肯定是要有好渠道的,成本不會低,“討論學習”又是要麼你發文有質量,要麼作者本身很有吸引力,說白了做好這一塊的基本就跟營銷號脫節了,那種流量又大又淨髮些沒營養動態的人是極少數。

2。八卦類門檻跟新聞類相當,因為你除非是編故事,否則靠譜的八卦肯定也要有穩定的渠道來源,這塊是比較細分的專業,受眾不少但適合專業人士來做,而且這東西除非你有什麼非常厲害的獨家渠道,不然很難競爭得過老牌子,不建議普通人嘗試。

3。小故事類就是最常見的營銷號了,什麼X吧X站X乎甚至乾脆就是瀏覽器上面抄來的文字圖片發個帖子微頭條,這類沒有任何門檻,真正的是個人就能做,甚至不是人也行(多的是機器人號)不過這意味著競爭非常激烈,口碑也好不起來,關鍵還容易被平臺封號。正常人試試水可以,不建議深埋。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這種瞎搞的,在哪都應該封殺

至於質量號,說起來講究的地方就非常多了,一句話:只要不是純粹的盈利狂魔,都應該做出質量才對得起自己和觀眾。

那麼問題來了:其實正常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質量,但現實往往不盡人意,那怎麼破呢?

三。創作質量

這玩意抽象點看就跟大家小時候寫作文是一回事:沒有任何標準答案,你只要寫的精彩就可以了。

但實際上細節方面又不太一樣:學生時代的受眾要麼是老師和同學們,要麼是評委或家長們,他們對於學生作文的要求是很有限的,或者說立場天然就比較溫和,老師同學會去找你的閃光點,發現你文章的精彩,即便會提出批評也是為了推動進步。至於能被家長看到的文章,就乾脆會有“別人家孩子”的濾鏡,各種自帶好評的力捧。最後最嚴苛一點的作文參加比賽被評委審視,他們的眼光大抵也停在文章結構,辭藻手法,主旨立意上面,不會去說對一個孩子的東西要有多高標準的要求,你在前面的點上每做好一個就加一部分分,最後選出來的優秀作品被褒獎,落選的也不會有批評甚至還有安慰。

而對於放在各大平臺上供公眾閱讀的作品就不會有那麼溫室的待遇了——網路平臺是開放的,什麼人都有,什麼口味都有,不存在說因為你立意高、名氣大或者資歷深/淺就特別優待你寬容你,觀眾是來找趣味的,這種趣味有時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對特定事件的看法,比如對特定行業的評價;有時是完全無目的的瀏覽,就是單純想看點有趣的東西找找樂子;當然也存在部分只想倒垃圾找地方發洩情緒的觀眾,這類不細說了。

如此明顯的受眾差異,導致作品好壞的評判標準就不再是創作質量一家獨大的局面了。

我們看到過很多精彩的作品下面無人問津,看到過很多一句沒有意義的情緒言論被千萬人點選。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今天看的帖子,這哥們進誤區了,他說的有道理,但是他顯然沒搞清楚自己收益不高的原因

創作質量好像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顯得無足輕重,有很多細分領域深耕者不斷髮出生不逢時的感嘆。

但平心而論,頭條的創作環境在大平臺裡算比較好的了,所謂生不逢時更多是規則的不適應和市場的不耐受。

創作規則明的很長就在創作者中心自己翻即可,除此之外還有“潛規則”即一些禁忌和訣竅:禁忌其實很簡單,雖然大部分平臺不會明說,但都是成年人了,主流社會不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少提或者別提,流量自然不會被限制。當然這塊有有些麻煩,我個人也遇到過很多次,所有平臺都存在,對於題材上的限制由於沒有明確公開,所以某些時候撞上了也渾然不知,我建議是如果確定自己的題材沒問題但是流量資料很差,那就找人工客服吧,大部分都會給比較準確的回答。

訣竅就見仁見智了,我總結的是:影片目前是主推向,做得好不犯禁忌則不缺流量;文章則適合作為補充,講影片不好講的或者如果做成影片太長/太短的內容。

至於哪類影片/文章受歡迎,我個人觀察來看,目前還是社會經濟民生與遊戲娛樂五五開的局面,建議有資質有名氣的才做前者,類似我這類白手起家的還是從後者入手比現實。

至於想知道流量市場到底是怎麼變化,怎麼篩選的,我建議是兩點入手:

1。 每個時段的熱榜可以說明一半的趨勢,有心人自己觀察總結,有望做成大V。

2。 首頁的推送則是個人角度最好的助力,你想看的、經常看的內容你最有發言權,完全可以成為這些領域的創作者或者哪怕只是個發微頭條的點評者。

綜上,創作質量本身是作品最核心的靈魂,但是外在的市場變化、規則調整也必須要顧忌,曲高和寡是種悲劇,但不等於曲高必然和寡,大道至簡,真正厲害的人物能做到深入淺出返璞歸真而不是一直端著架子埋怨人心浮躁、生不逢時。

舊詩聖白樂天走得就是雅俗共賞流量爆炸的路子,活著的時候是被人追捧的傳奇,死後也是大唐群星中的佼佼者之一。

至於槓白居易只有一個,那就沒有必要了,他的創作態度和精神是可以學習仿效的。

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觀眾的興趣,找一個最大公約數,然後做深耕,這才是最優解。

四。創作收益

這個就簡單說一下,創作收益的幾個影響因素:

1。賬號身份 2。作品題材/原創 3。作品閱讀/觀看時長 4。活動及其他情況

1。賬號身份這塊我也沒搞得太明白,但有幾點很明確:

(1)。開通創作收益才有收益

(2)。加入“中影片計劃”有補貼

(3)。破百粉發微頭條才有收入

2。作品題材很多人都發現了,我前面也說了:簡單剪輯和同質化內容嚴重的會被歸為低創型別,收益非常之低。其他題材差距不會特別大。

原創跟非原創區別我就不用說了吧。

3。至於大家討論最多的“為啥我XX粉、XX閱讀/播放收益才這麼點”,原因應該就在下面地方了:不是說粉多、播放量高,作品收益就一定高了。

個人看了許多的例項和總結,得出的結論是在粉絲沒有多個數量級差距的情況下,大家作品收益直接由播放/閱讀量決定——而這裡有個誤區,看得多人一定收益就更高?

不是的,閱讀/觀看時長這個東西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收益,越長理論上收益越高,但估計是有階梯的。

另外,是否是粉絲閱讀/觀看收益標準也是不同的,粉絲給的更高。

至於贊評轉加成給多少,或者給不給加成,這個我不確定,加流量是肯定的。

4。活動很好說,短期的是瓜分獎金或流量,長期的是做補貼。

我剛加入“中影片夥伴”時就有個影片被選上了寶藏影片,也就兩千播放了,獎勵加了20大洋。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其他補貼自己看圖,非常恐怖!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這個影片的具體資料,居然還掉粉了!

像“中影片計劃”和“寶藏影片”這種就是長期活動,最近還有個“優質作者”,以前有“青雲計劃”之類的,基本就是實力加運氣才拿得到的。

談談平臺環境與創作經驗

感覺就是青雲計劃的新版本,大家加油吧

至於其他影響收益的問題,我現在能想到的應該是創作者信譽積分那個東西,扣分的估計收益會下滑。

對了,還有個常見的加收益“投放廣告”,基本是預設選擇的,對於流量低人來說比如我,emmmm,沒有什麼明顯增益,可能高流量的賬號廣告收益才有意義吧。

——————————————————————————————————————

寫在最後:

運氣+實力做什麼都適用,但對於在頭條(西瓜/抖音)進行創作的話,如果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是兼職是興趣的話,那切記不要急於求成,擺正心態才是最重要的,爆款這種東西可遇不可求,我更喜歡的還是播放量、粉絲量、收益量每天透過努力有所進步的感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