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元朝末年,受長期戰亂和自然災害影響,全國大多數地區人口稀少,土地荒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恢復生產,決定把農民從狹鄉移至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至地廣人稀的地方,歷史上著名的洪洞大移民、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在全國大移民的背景下,洪武3年(1371年),李士英帶領他的兩個侄子李雲、李玉從湖北襄陽府棗陽縣碾盤莊遷到河南洛陽地區。後來,叔父士英生和一侄玉生活在洛陽南地區,一侄雲生活在洛陽北部。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在他們遷到洛陽的1300年前,也有人從棗陽到洛陽成就一番大業,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光武帝劉秀。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家譜記載“始祖叔士英明洪武三年攜二侄雲、玉從湖北遷到洛陽西南青陽屯”“祖父雲隨叔士英同弟玉離湖北到洛陽住南陽寺”“祖叔玉住興都營”。後來有人寫詩道:“洪武三年災荒現,叔侄被迫離襄樊。逃荒要飯文百現,受苦受累到河南。舉目無親何依靠,各自異鄉安家園。叔住洛陽青陽屯,長侄養士在新安。洛西后營次侄在,自古而今綿延傳。”他們是否因為逃荒才背井離鄉已無從考究,但是當時的洛陽地區確實是適合生存、生活的地方。根據《新安縣誌》記載:洪武24年(1391年),全縣民籍2911戶,共計人口17192人,民籍移民就有將近0。9萬。也就是說明朝初期,新安縣有一半人口為外來移民,這些人以山西移民為主。

雲到達洛陽北地區後,二世雲後有三代人的名諱失緒。根據家譜記載:六世進山生子孟夏和孟冬,孟夏的後代為東門,孟冬的後代為西門;另有七世孟秋(三至六世失緒)、八世桂花和繼芳兄弟二人(三至七世失緒)以及九世三益的後代為北門。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從雲往後十三世的先人均葬於村東東凹墳地。後因家族規模擴大,東凹祖墳無地可入,於是在其他地方尋地為家族墳地。

自明洪武3年,二世雲到南養士後,李氏在這片土地上扎地生根、繁衍生息,到清嘉慶年間已發展到百餘戶的規模,隨著人數的增多,對祠堂的需求也變得迫切。

嘉慶20年(1815年),李氏子孫修建了祠堂,此時距離二世雲到這片土地已有444年。祠堂建成後,在道光年間進行了一次重修。後人於道光3年(1823年)農曆2月25日在祠堂內刻了石碑,上面記載了從二世雲到十五世後人的名字,經對照該碑文和家譜,兩者相差無幾。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到了光緒年間,祠堂已經破舊不堪,光緒31年(1905年),族長秀春召集族人商議決定重修祠堂,眾族人籌款重建。曲牆村李氏因本人沒有後嗣,召集族人決定將自己的十幾畝田地捐給祠堂作為公田。祠堂修繕完成後,坐北向南,建築為青磚藍瓦,上房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弘架二門,前門走馬門樓,院內青磚鋪地,四顆翠柏,挺立院中。

決定家族的宗派詩為(從十六世始):

清向至正文化遠,先志追崇世永傳。

誠光照榮家聲振,道明德立幫國選。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後人於宣統元年(1909年)農曆7月15日在祠堂正房西邊刻石碑,記錄了重修祠堂緣由,曲牆李氏捐田情況,確定的宗派詩,以及擅自進入東凹老墳處罰和捐資重修祠堂情況。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據說三家遷到洛陽地區後沒有一直保持聯絡,民國時期,洛陽北地區遇到了洛河南地區刀客的搶劫,到了祠堂後看到碑文,原來是同根同族,刀客沒有對村裡進行搶劫,只是燒了幾個麥稈垛,至此一叔二侄的後人有了聯絡。1937年春,三村重修了家譜,增加排行詩二十字,洛陽北地區16世至20世為“清向至正殿”,二十世後三村歸一排詩文“孔乃通家子,周廷傳道長。萬言光可繼,吾知作人良。”

百年家史系列之二:從湖北到河南——我的家族變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