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新造車的大門,被徹底關上了?

從蔚小理的獨大,到一二陣營的廝殺,再到傳統勢力的反撲。五年時間裡,新能源這個戰場依舊打的火熱。

另一頭人們猛然發現,仍有一波新品牌正在門外焦急的等著入場。

但隨著發改委已不再批覆新的生產資質以及對於代工更加嚴苛的監管,就連很多新品牌的高層都不得不承認,如果拿不出顛覆性的東西來,那麼

國家給新造車的大門,幾乎已經關閉。

當然,整個新能源市場的機會依舊很大。

所以你能看到,正與時間賽跑的不止於小米、集度這類跨界造車企業,還有沙龍、阿維塔等這些傳統勢力,後來者們都在試圖去抓住新能源賽道大熱之後的餘溫。

奮鬥或能創出一片天地,而躺平意味著將被無情淘汰。

NO.1

[ 焦慮與對策 ]

即便明確表示不會在未來2年做任何造車方面的闢謠,也不做任何新進展的介紹,但就在幾天前,雷軍還是沒忍住在社交媒體上釋放了一把無處安放的壓力。

“有些人認為我們已經錯過了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視窗期,但我不同意。比賽才剛剛開始,我認為小米還有很多機會。”

新造車的大門,被徹底關上了?

雷軍的破例發聲,或許源自小米在造車資質上的諸多不順。

此前彭博社的訊息顯示,小米電動車專案正遭遇監管部門的批准難題,而這對於前期已投入100億的雷軍來說,絕對算不上是好訊息。

而隨後曝出的小米與北汽間的合作傳聞,也似乎間接印證了小米此刻的尷尬。

有內部人士告訴汽車產經,即便已有包括胡崢楠、周鈃等人的先後加盟,但

小米汽車的營銷體系受制於整體進度的影響,現階段還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搭建跡象

儘管官方從未公開“承認”,但發改委自去年起便不再審批新造車資質早已是圈內皆知的事實。

“一方面資質拿不到,另一方面代工門檻又被不斷提高,太難了。”一位新品牌負責人在私下感慨道。

新造車的大門,被徹底關上了?

此前汽車產經曾獨家報道了工信部已在執行的史上最嚴代工新政:代工將由過去的單一資質要求變為雙資質要求,暨不僅代工企業需要有生產資質,委託方也要有。

這也意味著不少新品牌面臨著兩頭均被堵死的尷尬處境。

當然也不是沒有應對之策,比如不少企業便打出聯合研發的概念來進行合理規避

,不信你們可以看看集度、自遊家、問界等的宣傳用語。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倘若獨立申請資質無望,那麼小米未來恐怕也得走上這條路。

“今後新入場的都可以叫定製車大軍了。”一位車企高管笑言。

在奮力一搏這條路上,不只有小米的身影。

比如早在今年3月便因種種原因宣佈推遲上市的自遊家NV,最新的訊息是有望在10月中旬迎來正式上市和交付,這也意味著牛創已經解決了此前與大乘之間的債務和資質問題。

比如集度首款車型最終的量產交付時間被提早至了明年7月,而前者也正籌備登陸資本市場的相關事宜。

不過此前高調宣佈造車的賓理、石頭等,則依舊沒有訊息。

NO.2

[ 新能源這塊蛋糕,依然很大 ]

國家把新造車的大門關上了嗎?

針對汽車產經丟擲的這個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隨著傳統主機廠在技術等領域的不斷加速追趕,

此前新造車所打出的一些超前概念放在今天已經不再是獨特優勢,也因此在國家層面進行審批時,後來者如果拿不出更多創新,將很難拿到批文。

或許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過去半年時間裡包括小米在內的不少新品牌仍在頻繁進行專利申報。

發改委官員在本月再次公開強調,未來將嚴格新能源汽車專案建設和新增生產基地條件,大力推動落後企業和無效產能的退出。

言外之意,

對於那些勇於創新者而言,視窗依然是開啟的,但是對於那些投機分子來說,造車的大門實際已經徹底關閉了

最新資料顯示,今年1-8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326。2萬輛,同比增長了119。7%,8月新能源車的滲透率更是達到28。3%。

但當先入局者已紛紛把服務、智慧、家庭等概念作為自己的產品標籤,留給後來者的發揮餘地已著實有限。

以小米和集度為例,兩者首款產品20-30萬元的價格區間,如果放在一年前或許還處在相對輕鬆的競爭環境裡,但在一年後,這個賽道的擁擠程度恐會超出想象。

新造車的大門,被徹底關上了?

不妨再看看這組資料。

今年8月份,國內共有16家車企的新能源銷量超過了1萬輛,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僅為6家。

在這中間,傳統車企佔據了其中10個席位,拋開開掛的比亞迪,諸如埃安、極氪、大眾等品牌已經開始迅速上量,而豐田本田日產等外資品牌的新能源產品也已箭在弦上。

顯然對於後來者而言,如果沒有一款產品力出眾的車型,大機率將很難跟上大部隊的步伐。

而在這個產品為王的造車時代面前,除了百度、小米、小牛、創維等這些品牌的既有背書之外,如何真正用產品力去打動消費者,或許也正是雷軍李彥宏們此刻正在思考的課題。

NO.3

[ 寫在最後 ]

造車這條路如果走不下去了,怎麼辦?

李一男的回答是,“大不了就不搞了。”

相比於前者的“佛系”,雷軍與李彥宏可謂將造車與自己的名譽深度繫結在了一起。不容有失,是兩人寫在臉上的KPI。

何小鵬曾在某次採訪中表示,“2024年將是這一輪造車風口最後的視窗期”,這一觀點在之後也幾乎成為了行業共識。

無論是自動駕駛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還是2028年實現年交付80萬輛。屬於新造車的故事都還在繼續,但屬於它們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