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智慧田教育】0~ 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自我效能

【智慧田教育】0~ 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自我效能

嬰幼兒(0~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

自我效能——對自己有能力控制挑戰和獲得目標的—種感覺。

19~30個月大的幼兒開始使用描述性的詞語(“大”或“小”,“直頭髮”或“卷頭髮”)和評價性詞語(“好的”“可愛的”“強壯的”)來描述和評價自己。

語言的快速發展促使兒童開始思考和談論自我,並把父母的口頭描述(“你真聰明”“多麼大的男孩”)整合到自己正在形成的自我印象中。

學步期兒童必須驗證一些觀念,即他們是獨特的,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控制力,他們有一些新的、令人興奮的力量。

學步期兒童有強烈的意志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實踐自己的愛好以及自己進行決策。

這種驅動力還典型地以叛逆的形式表現,他們很容易說“不”,哪怕只是為了拒絕權威。

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叛逆,這通常開始於2歲前,3歲半到4歲達到高峰期,6歲時逐步下降。

如果照料者把兒童的自我意志表達當作為了獨立而進行的正常且健康的努力,而不是倔強的反抗,就能幫助兒童學會自我控制、增強勝任感和避免過度衝突。

社會化是兒童形成習慣、發展技能、獲得價值觀和動機的過程,從而使自己變成一個有責任的和有價值的社會成員。

遵從父母期望可以看作兒童遵循社會標準行為的第一步,社會化依賴於這些社會標準的內化。

成功社會化的兒童不再僅僅根據獎懲來決定服從規則或命令,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社會標準。

【智慧田教育】0~ 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自我效能

嬰幼兒

自我調節的發展

兩歲的凱蒂要把手指伸進電源插孔裡。在她的兒童房中,插座被蓋起來了,但現在是在祖母的家裡。

當凱蒂聽到父親喊“不要”時,她縮回了自己的手。當她下一次靠近電源插座時,她開始伸她的手指,猶豫了一下,然後說“不要”。

當她記起來自己不應該這樣做的時候,她就不再做這些事情了。

她正在開始表現出自我調節:即使當照料者不在場時,也能遵從照料者的要求或期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自我調節是社會化的基礎,它把發展的所有領域(生理的、認知的、情感的和社會性)連線起來。

直到凱蒂能在身體上控制自己,電源插座就不危險了。

她必須有意識地理解和記住父親告訴她的,才能抑制自己不把手指伸進插座。

但是要想抑制自己,只有認知意識並不夠,還需要情感控制。

透過“讀出”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情緒反應,兒童不斷地吸收資訊,知道父母會贊同什麼樣的行為。

當兒童加工、儲存這些資訊並按照這些資訊來行事時,他們極力要去討好父母。因此,不管父母是否在場,他們都會按照父母的期望去行事。

【智慧田教育】0~ 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自我效能

良心的起源:約束性順從

良心包括做錯事後不安的情緒以及具備避免做錯事的能力。

兒童擁有良心之前,需要先內化道德標準。因為兒童相信它是正確的,而不僅僅是因為別人這麼說(如同自我調節),所以良心取決於兒童是否自願做正確的事情。

但是,抑制控制,即透過意識或努力去抑制衝動,這是在學步期出現的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它首先透過促成兒童自願遵從父母的期望來促成良心的發展。

如果兒童不需要提醒,願意服從命令去清理房間而不去玩玩具,就被界定為擁有約束性順從。

如果需要家長提示才能遵從要求的兒童則被判定為擁有情境性順從。

約束性順從與兒童內化父母的價值觀和家庭規章有關。

和情境性順從者的母親相比,約束性順從者的母親依賴於溫和的指導而不是強迫、威脅或其 他形式的負面控制。

影響社會化成功的因素包括依戀的安全性、對父母行為的觀察學習和親子之間的互動迴應。

【智慧田教育】0~ 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自我效能

社會化早期發展:嬰幼兒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對個體的社會化具有明顯的作用。

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可以成為理解社會關係的一種手段。

兒童從與兄弟姐妹的互動過程中學習到的經驗和技能能夠遷移到家庭之外的關係中。

通常,嬰兒會依戀其哥哥或姐姐。雖然存在競爭,但感情卻是如此。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間的依戀越安全,他們之間相處得就會越融洽。

當嬰兒開始四處走動和更加自信時,他們必然會和兄弟姐妹發生衝突。

在幼兒18個月大後,兄弟姐妹間的衝突就急劇增加。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兄弟姐妹們開始更全面地參與家庭互動,更多地捲入家庭爭論。

就像他們所做的,他們能更多地意識到他人的意圖和情緒。他們開始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使哥哥姐姐心煩,什麼樣的行為是“淘氣的”或“好的”。

隨著認知和社會理解的發展,兄弟姐妹間的衝突變得更具建設性,年幼的弟妹嘗試參與調解。

正如親子間的衝突一樣,兄弟姐妹之間建設性的衝突有助於兒童認識到相互的需要、意願和觀點,有助於他們學會在安全和穩定的環境中如何反抗、爭吵或妥協。

就兄弟姐妹而言,衝突也具有目的性:幫助兒童學會如何談判和解決爭吵。

【智慧田教育】0~ 3歲兒童的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社會化自我效能

嬰幼兒時期,母親較早工作的影響與家庭虐待

一般而言,母親在孩子3歲前參加工作對孩子的發展影響很小;

但當孩子小於9個月時,母親每週工作超過30小時,兒童的認知發展會受到影響。

替代兒童照料的質量差異很大,其中影響照料質量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照料者。

雖然質量、數量、穩定性和照料型別影響嬰幼兒的心理社會和認知發展,但家庭特徵的影響似乎更大。

母親的敏感性、家庭環境質量和對孩子的照料質量也會對孩子的發展有所影響。

一項關於雙生子縱向研究發現,受身體虐待的兒童和其自身的特徵無關,更多與家庭環境相關。

當父母一方處於焦慮、抑鬱和仇恨狀態時,就想方設法從身體上控制兒童,一旦失控就會踢打兒童。

受虐待兒童的父母通常伴有婚姻問題、夫妻吵架、家庭環境雜亂、更多壓力事件。

被忽視的父母也會疏遠自己孩子。他們愛挑剔,不與孩子進行交流。

其中大部分母親在小時候也被忽視過,感到抑鬱或絕望。許多忽視自己孩子的父親,他們小時候被拋棄過,沒有得到足夠的經濟和情感支援,家庭環境雜亂,經常有外人進出。

謝謝你對文章的喜愛。

關注筆者,全網同名。

會持續更新自我成長、兒童教育、金融理財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