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智慧田教育】孩子的情緒管理,從小抓起,從小做起,成長成長不停

【智慧田教育】孩子的情緒管理,從小抓起,從小做起,成長成長不停

情緒,是人格建構的基石。

情緒(emotions),例如悲傷、愉悅和恐懼,是對經驗的主觀反應,並伴隨著生理和行為變化。例如,恐懼時心跳會加速,通常還會伴有自我保護行為。

情緒的發展是一個有序的過程,複雜的情緒由簡單的情緒發展而來。

個體的典型情緒反應模式的發展始於嬰兒期,它是人格的基本元素。

然而,隨著嬰兒的年齡不斷增長,一些情緒反應會隨之變化。3個月大的嬰兒面對陌生人的臉會微笑,當8個月大時,他會對此表現出警惕,產生陌生人焦慮。

情緒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緊密相連。例如,一個在情緒上被忽視的新生兒——缺少擁抱、愛撫或交談——會表現出非器質性的發育不良,即使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其身高和體重也不增加。當被送到醫院並給予情感支援時,這個嬰兒的發育狀況就會改善。

嬰兒情緒的早期訊號和線索是發展的重要指標。

當嬰兒想要或者需要某個東西時,他們會哭;

當他們感覺到友善時,他們會微笑或大笑;

當他們發出的資訊獲得了迴應時,他們的聯結感就會隨之增加;

當他們意識到哭聲可以帶來幫助和舒適,微笑和大笑能換回相同的反應時,他們對世界的掌控感也會隨之增加。

他們會更積極地調節自己的喚醒狀態和情緒生活。

【智慧田教育】孩子的情緒管理,從小抓起,從小做起,成長成長不停

嬰兒哭的的模式,並且如何對待嬰兒的哭。

哭是嬰兒最有力的工具,有時也是唯一的工具,嬰兒能夠透過哭表達其需求。

研究者已經區分了四種哭的模式:

基本的飢餓哭(有節奏的哭,並不總是和飢餓有關)。

生氣哭(有節奏的哭的變式,過量的空氣被迫透過聲帶)。

痛哭(突然開始大聲哭,沒有呻吟前奏,有時會屏住呼吸)。

挫折哭(兩三次持續很久的哭,沒有持續很久的憋氣)。

一些父母擔心抱起哭泣的孩子會慣壞他們。

一項研究發現,在6個月大時,父母對嬰兒做出延遲反應能減輕其不安,這可能是由於嬰兒學會了自己去處理小煩惱。

但是,如果父母等到痛苦的哭泣逐步升級為憤怒的尖叫聲才做出迴應,那麼這時就很難安撫嬰兒了。如果這種模式重複多次,將會干擾嬰兒調整或管理自己情緒狀態能力的發展。

從理論上講,最具發展性的正確方法是為了避免嬰兒產生不必要的悲傷,儘量安撫他們。

【智慧田教育】孩子的情緒管理,從小抓起,從小做起,成長成長不停

你家小孩是什麼氣質型別的?

氣質,有時也被界定為個體的特徵,是指以生物為基礎的、對人和情境的態度和反應方式。

氣質被描述為一種行為方式:不是個體做什麼,而是他們打算怎麼做。

兒童不可能在所有情境中以相同的方式行事,氣質反映的不僅是兒童的行為方式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反應的方式,也反映了他們調節自己的心理、情緒和行為的方式。

大約2/3的兒童可以歸為三類氣質模式。

40%的兒童屬於“容易型”兒童:情緒通常很愉悅,生物功能具有節律、能接受新體驗。

10%的兒童是“困難型”兒童:易怒、經常不高興、生物功能缺乏節律、情緒表達激烈。

15%的兒童是“慢熱型”兒童:他們溫和,但對陌生人和情境適應較慢。

許多兒童(大約35%)不能歸為以上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會在某些方面屬於容易型,而在其他方面屬於困難型或慢熱型。

氣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具有遺傳性,並且相對穩定。

新生兒在睡眠、緊張和活動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模式,這些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會一直持續下去。

採用嬰兒行為問卷法進行的研究發現,嬰兒的氣質與他們7歲時的人格存在強相關。

其他研究者使用類似於NYLS中的氣質型別,結果發現,兒童3歲時的氣質能預測其18~21歲時的人格。

氣質也可以發生改變,隨著各種情緒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出現,氣質得到了新發展,並且受父母態度和對待他們方式的影響。

這讓我想起了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是一部很神奇的紀錄片,目前還在更新中,已經到了63歲。

《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採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級的十四個七歲孩子。

《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刻意地去告訴我們一些什麼道理,就是一種很純粹的採訪與被採訪的形式,但是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每一個看完的人有著不同的體會與感受。

該記錄片是一部縱向的紀錄片,從兒童開始,每隔7年對他們的感情、事業、學習等分別進行採訪。

從他們小的時候一部一部的看,當拍攝每個小孩你會想象未來這個小孩的樣子,並且你能看到這個人每隔7年之後的樣子。

3歲看大7歲看老,大部分人一生所具有的性格特質,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了出來。

【智慧田教育】孩子的情緒管理,從小抓起,從小做起,成長成長不停

瞭解嬰兒的氣質型別可以使父母更寬容的對待自己的小孩。

氣質和調節:“吻合度” ,健康調整的關鍵是吻合度——兒童氣質與環境要求和約束條件之間的匹配。

如果期望一個非常活躍的兒童安靜地坐很長時間,如果把一個慢熱型的兒童不斷地推向陌生情境,如果把一個固執的兒童不斷地帶離吸引他的東西,那麼麻煩將會出現。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可能反映了他們認為可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孩子的行為。

一項家庭觀察研究發現,和其他父母相比,認為對自己12個月大的孩子缺乏控制的父母,更可能和嬰兒進行直接的互動——督促、提醒、限制、質疑和糾正孩子,而且有這種感覺和行為方式的母親更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困難型”的。

當父母認識到,以特定方式行事的兒童並不是出於任性、懶惰、愚蠢或頑皮,而主要是因為天生的氣質時,他們可能更少感到內疚、焦慮、敵視或失去控制,更少變得嚴厲或不耐煩。

他們能預期兒童的反應並幫助他們適應,例如,透過提早警告兒童來制止某一活動,或

者像米德和貝特森所做的那樣,逐漸讓兒童介入一種陌生情境。

謝謝你對文章的喜愛。

關注筆者,全網同名。

會持續更新自我成長、兒童教育、金融理財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