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30歲左右的傑茜卡潘是曾經一個十分內向的人。內向到什麼程度呢?

在她的這本

《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

中她寫到,自己曾經極端厭惡熱鬧和人群,害怕發表演講,害怕參加團建,甚至害怕每一個高朋滿座、推杯換盞的新年夜。

在傑茜卡22歲生日那天,發生了這樣一個令她尷尬萬分的事情:

幾個大學同學為她準備了一個神秘驚喜:當她回到家時,黑漆漆的房間裡大家突然一齊竄了出來、高唱生日快樂歌,祝福她生日快樂。

傑茜卡當即淚流滿面——你以為她是被感動的嗎?當然不是,她是難過的:

那天晚上,她的好友、家人和一些僅僅見過面的泛泛之交坐在她的床上寒暄、休息,完全沒有看到傑西卡眼中“求生”的慾望正在一點一點熄滅——

這張床本來是她為了躲避與人交往、尋求自在安寧的最後一點空間;

可現在,連這最後的一點空間也被侵佔,她無可躲避,在大家的祝福中,她感到精神“快要崩潰”。

很奇怪是不是?

很多性格外向、開朗熱情的人完全想不到,一個簡簡單單的、旨在為了讓對方高興的生日排隊竟然會讓對方這般難受,就如同他們也完全想不通:

為什麼有的人會不喜歡與朋友、同事打招呼?

為什麼有的人說話時從來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為什麼有的人寧願在家裡孤獨地看著電視、啃著餅乾也不願意去週末的酒吧喝一杯?

為什麼有的人在大眾面前說一句表達意見的話會有那麼難?

內向者的世界,外向的人根本看不懂,他們就像被施了魔法咒語:

所有的熱鬧、喧囂、熱情、主動對他們都像是一種酷刑;

尤其當他們被迫站在公眾發表演講面前時,會感覺自己就像一個“

被劫持的人質

”,“

身後被槍指著

”逼迫說話,完全沒有辦法做任何思考。

尤其當一個內向者生活在不得不經常展示自己、必須與他人快速建立聯絡、成為朋友的場景中時,

這種恐懼的、令人窒息的感覺

尤為強烈——

天哪,我究竟要怎樣才能在這個開放的、透明的世界活下去?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讓內向不再成為自己孤獨的理由”

,這是傑茜卡和丈夫薩姆倫敦北部生活幾年後,因為熟悉的朋友相繼離開、她在生活中倍感孤獨時給自己的一個“宣言”——

她受夠了每天目之所及全都是陌生人面孔的麻木和無力;

她討厭在週末時只能繼續呆在辦公室的空虛,還要假裝自己很忙碌、很熱愛工作;

甚至,她已經對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狀態產生懷疑:

我是抑鬱了嗎?為什麼現在沒有人來打擾我了,我卻是那麼孤獨和沮喪?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內向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放棄社交,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絡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義

它像一個座標定位,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在哪兒、當下應該做些什麼。

如果因為內向而完全丟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再喜歡獨處的人都會在“絕對的”靜謐中感受到恐懼與無助——

我們只是內向,只是不喜歡同時與太多人說話,只是喜歡安靜地、一對一地、更深入地相處,

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朋友。

搞明白自己的想法後,傑茜卡迅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

她要用一年的時間來突破自己、改變自己,如果自己本身是一個“生長在山洞裡的內向者”那麼現在她要走出山洞去嘗試一下——

如果一個“內向者”拿著“外向者”的劇本,像“交際花”一樣生活一年,會發生什麼?

心理學上認為,內向與外向並非天生,而是“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的結果;

而“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區別也並沒有那麼明顯

,也有不少的外向者在群體中格外自信,在人群中發表一場流利的演說信手拈來。

所以,如果“我”做出“後天”的努力,這些新的經歷又會給“我”帶來些什麼?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帶著這個疑問,傑茜卡開始了自己為期一年的“改變之路”。

在這本

《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

中,

傑西卡真誠而又風趣地講述了自己幹過的一件件蠢事、遇到的一個個難關:

最開始,她想透過健身和減肥這兩件方式重塑自己的外形與心靈,但是減著減著,她的方向開始跑偏——

她忘了自己來健身房的目的是和這些外形陽光、積極開朗的人做朋友,只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減輕身體的重量、贏到健身房的挑戰大獎,結果差點沒把自己悶死;

她聽從波士頓大學心理治療和情感研究實驗室主任斯蒂芬G。霍夫曼的指示,去街頭、地鐵、酒吧與陌生人搭訕,結果被人“無情地”嘲笑——

會有人真的不知道英國是否存在女王,並且搞不清女王的名字是“維多利亞”還是“伊麗莎白”嗎?

她鼓足勇氣去參加了“單口喜劇”的學習與表演,甚至第一場演出時還收穫到了意想不到的讚美,但是第二次演出時卻經歷了大大的“滑鐵盧”——

她在觀眾面前大聲讚美英格蘭時,被兩個來自蘇格蘭的醉酒女孩喝了“倒彩”,在此起彼伏的噓聲中狼狽走下舞臺……

就這樣,她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膽戰心驚的挑戰,無數次與內心那個懦弱卻倔強的自己激烈交鋒,

總是感覺自己快要“死掉”卻又驚險地“活”了下來之後

,傑西卡終於找到了“內向者”與這個世界的和解方式:

我們不需要完全改變自己,只需要在“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自由切換,做一個擁有“自由特質”的內向者;

當現實情況需要我們外向時,我們就可以做到外向;但是當我們可以想要內向時,依然可以繼續保持內向。

而這種“自由特質”的理論並非傑西卡的獨創,它由

英國心理學家布萊恩R.利特爾

提出:

他認為,

人的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完全由先天或者後天決定的,性格可以透過你的行為來改變。

換句話說,

你的行動可以重塑你是誰。

布萊恩的這段話,無疑是對傑茜卡這一年來豐富經歷的最好解讀:

只有在行動中,你才能判斷自己對於外向的“承受能力”到底在哪個限度;

只有在行為中,我們才能確定怎樣的人會是我們的“靈魂好友”;

也只有在行動中,我們才能明白,

即便是內向者,我們渴望的並不是別人對我們的“服從”,而是在彼此的“引領”中,見識更多世界的廣闊。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那麼在這本《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中,有哪些關鍵的點值得我們學習呢?

第一,

沒有人會主動揮手,但是大家都願意迴應你的揮手。

所以,你要不要做主動揮手的那個人?

這是傑茜卡在準備單口喜劇表演時,心理學家尼克告訴她的話——

不要總擔心在表演時會冷場,

只要你主動揮手、足夠放開,大部分都不會拒絕你的熱情。

事實證明,尼克的話是正確的,當她站在臺上、鼓足勇氣跟觀眾們互動時,她驚訝地發現,越來越多的觀眾“服服帖帖”地聽從自己的指揮;

她終於感覺到,“舞臺上,聚光燈下,我彷彿靈魂出竅——這是我的主場。”

第二,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恰恰是那些聯絡並不緊密的人。

所以,你要不要去認識更多的人?

傑茜卡認為,在於親密的朋友和家人的互動中,我們有著相似的知識儲備和人脈,所以並不會讓生活發生大的改變;

而那些聯絡不緊密的人,才能給我們帶來新的資訊、建議和視角,包括新的創業靈感和職位分析,產生新的合作或發展突破……而這些,才是促使我們生活發生變化的催化劑。

所以,你要不要突破舒適圈,與更多人建立聯絡?

第三,成年之後交朋友,要學會降低預期。

傑茜卡認為,成年人的友誼,並不需要多麼親密與細膩,只需要有人能夠聽你傾述,會和你一起開懷大笑,會給你建議,鼓勵你,啟發你,讓你的生活充滿快樂,這就夠了;

至於成年人的孤獨,那本來就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情緒,它來自於我們生而為人的“本能”,無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羞赧還是活潑,孤獨都會無差別的存在;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坦然地接納它,而不是期望透過找到親密無間的朋友、志同道合的伴侶去徹底消滅它。

所以,不要總試圖在交朋友時尋找兒時密友的影子——那種天真無邪、親密無間的友誼只存在我們人生的特定階段;

當我們成年時,最合適的友誼莫過於彼此能談得來,時不時能聚一起,相處中能做到彼此忠誠、相互扶持,這樣就夠了。

你是否與傑茜卡一樣有著走出內向的經歷?

希望這本《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能給你更多啟發,如果你正在努力,請相信:

改變正在一次次微小的事件中發生,事態的發展其實比你最初預期的更加美好。

成年人交朋友的秘訣—沒人願意主動揮手,但都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