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

花舍

-

“花一分鐘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教父》中的這句經典臺詞,輕鬆點破了人和人之間會產生差距的根本原因——思考的深度決定命運。

真正站在頂層的強者,大多一些有“共性”。

他們看待問題時總能十分深入,能觀察到常人所觀察不到的現象,善於解決問題的本質而非表面現象。

明白了“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才能借伯樂之手,發揮千里馬的真正價值。

清楚“不該被情緒操控”,才能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及時尋回自己的理智。

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人不夠清醒,思想不夠深刻,做事不夠全面的人,因為思想所處的層面太低,才容易被生活困擾。

反而是那些能夠“深度思考”的人,才能走得更遠,而這樣的人,往往有一個特點。

那便是——“話不多”。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管住嘴,思慮才能先行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家制造公司,經常接到客戶投訴電話,原來他們的流水線生產商品時,很容易因為工人操作失誤,將空包裝發給客戶。

老闆

不堪其擾

,聚集員工開始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有人立刻給出建議,應該增加人力,再多增加幾道檢查工序,可這個辦法人力成本太高,很容易導致虧本。

有人覺得,應該發表宣告,拿到空盒子的人可以來公司多換兩款產品,可這樣一來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正在員工們議論紛紛的時候,一位老員工卻沉默不言,老闆問他:“你就沒有什麼建議嗎?”

他說完“容我多想想”之後,走出了辦公室。

過了大概幾個小時,員工們還在開會,他對老闆說:“我剛試過,其實只要加一個風扇,就能將空盒子吹跑,這樣一來既能節約成本,也能解決問題”。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老闆聽後立刻採取這種辦法,一個簡單的舉措,解決了一項令很多人困擾的問題,這名老員工也成功升職加薪。

仔細想想,這名老員工為什麼能想出如此有效的舉措?

其實就在於善於深度思考,或者說,善於給自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著急表達,讓語言走在了思慮的前面。

俄國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曾說:“善於思考的人,思想才能急速轉變,不會思考的人,只會暈頭轉向”。

太著急說,會被混亂的思維困住;能沉心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少說話,更能磨鍊心性

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回憶,會議的主題很簡單——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太大時,貧窮人口的不滿。

與會者一致認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貧富差距一定會產生,20%的人成為精英人群,掌握大多數財富,剩下的80%的人會逐漸被邊緣化,掌握少數財富。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但沒有人甘於貧窮,所以80%的“窮人”容易奮起反抗,從而引發一系列危機。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項危機呢?

當時的美國高階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舉措,可能就是讓80%的“窮人”迷戀上垃圾資訊與娛樂新聞,沉醉於低階社交和低階生活的他們,才不會有太多不滿。

他說:“不久的將來,很多人會失去自助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最終只會按照媒體的期望進行思考和判斷。”

現實生活中,這種已經不再思考的人有很多。

不斷說著沒有意義的話,開著不合時宜的玩笑,不懂思考卻以為自己才是人群中的佼佼者,盲目自大讓他們收穫到了充足的滿足感,這才會逐漸自覺走向並接受“邊緣化”。

這其實就是放棄深度思考的結局,根本原因在於被一些無用資訊填滿,注重於無效表達,而非有效溝通。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到了最後很容易發現,那些人群中真正的佼佼者,其實都能管住嘴。

他們不會將精力浪費在一些無謂的爭吵以及沒有意義的辯論之上,不著急說的時候,才更容易看出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很同意羅翔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人最大的痛苦,是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

有些人明白很多道理,可終其一生都無法過上想過的生活,有這樣的結果,並非明白的道理不夠多,而是不懂如何深度思考。

好比人要有目標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所有成功學都會強調,甚至很多人還會反覆唸叨。

可不是每個人都會思考,什麼才應該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目標如何制定,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標。

忘了思考,生活才容易一塌糊塗。

願我們都能戒掉沒有意義的低階滿足,從“言語先行”的淺層滿足中走出來,做到真正的“思慮先行”。

END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話不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