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擊中淚點!”

這是熱播劇 《人世間》帶給觀眾的直接感受,該劇講述東北一家人在國家三線建設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所經歷的悲歡離合,折射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滄桑鉅變。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人世間》在許多安享晚年的上海人心目中產生強烈的共情,因為他們都能在《人世間》裡找到自己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原因無他。作為中國工業重鎮和經濟中心,在“大小三線”建設中,上海大批工人知識分子支援全國各地,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而這些也成了上海與被支援地區永恆的“感情紐帶”。

《人世間》所勾勒的年代很藝術,從拍完一張全家福後的奔赴四方,到千里之外鴻雁傳書,這種白描手法隱去了很多背景。但在那些親歷的上海人眼裡,這卻是極為深刻的記憶。

70多年前,年輕的新中國不僅工業質低量少,而且分佈極不均衡,加上面臨帝國主義戰爭威脅,上世紀60年代起,先是國家“三五計劃”安排三線建設,同時上海自己也根據中央戰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區建起一系列綜合配套的後方工業基地,也就是上海的“小三線”。超過20年裡,數以萬計的上海勞動者投身“遠方的家”,寫就一段屬於自己的輝煌。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光金屬材料廠,廠房大門的上方留存著小三線時期的號召標語

風光旖旎的皖南黃山腳下,上海兒女在一片空地上建起廠房,生產各類高精尖產品,不僅為國家生產戰備物資,也帶動和活躍了當地的生活和文化。多年之後,不少工廠發生功能轉變,變成一座座活化的歷史陳列館與文化中心,成為當地現代文化的新高地。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向東器材廠舊址(上)“向東廠·漫畫谷”(下)

本文提供一個小掌故,下圖為上世紀80年代左右的一份招工啟事。當時上海大批適齡青年到皖南後方也就是小三線廠工作,那熟悉的地名和那即將前往的遠方,化作一道道牽掛的思念。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這些小三線工廠和上海本廠可謂相隔幾百公里的“映象”,而從上海來的工人則是讓遙遠的“映象”五光十色的“偉大元素”。據黃山等地地方誌記載,在當時“紮根留心”的政策支援下,上海和安徽有關方面都把最好的資源供應給“小三線”的廠礦企業,同時來自上海的“好人好馬好刀槍”,更把皖南山區的生活帶入一個新的階段。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向下滑動檢視

歷史影像證明,皖南當地人的穿衣打扮受到上海小三線職工的巨大影響,的確良襯衣、5寸口小腳褲從工廠流行到鄉鎮,還有很多年輕人學會了上海話。在更深層次的醫療衛生、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等方面,滬皖交流互動中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上海小三線技術工人在山上進行電視發射天線改造

上海在皖南建設幾家醫院的初衷是為小三線職工服務的,但從開出病房開始,當地人就雲集而來,原因很簡單,就是這裡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都很出色。

上海小三線八五鋼廠門診病史卡

在小三線職工的影響下,皖南人的眼界和視野也逐步開闊。像之前工廠水龍頭一開,老百姓還在問這水是哪裡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現象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小三線企業的小賣部帶來了上海商品,當地人不需出遠門,就可以買到稱心如意的生活用品;

工廠的浴室給當地農民創造了講究清潔衛生的條件;

自來水為他們的生活用水及農業生產用水提供了方便;

工廠的電也輸送到附近的村莊,改變了當地農村人點煤油燈的習慣……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上海後方683汽車運輸場定期放映電影

其實,上海人在皖南所留下的不止是物質財富,更有精神層面。多年前,有篇文章提到上海人也有自己的“西部精神”,其一大內涵就來自小三線建設。事實上,無論更多人知曉的美國“西部精神”,還是上海人自己的“西部精神”,本質其實是艱苦創業、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

20年間,上海大批工人、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年在皖南等地實踐了自己的“西部精神”,戰天鬥地,胼手胝足,倍嘗艱辛。1980年,經上海市府批准成立農、工、商、建、交五位一體,綜合經營的上海市農墾農工商聯合企業總公司,擁有二十餘家實業總公司、一百多家農牧企業、三百多家工業企業和五百多家以商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

在建立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建出富有上海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開拓者形象,特徵是既有北方人吃苦耐勞、不怕艱難的豪放氣概,又有南方人見多識廣、瀟灑靈活的素質,並將兩者有機地聯絡起來,自成一格。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1976年上海險峰廠先進集體和個人合影

這種闖勁與創新精神對後來的上海發展同樣起著重要重要,在今天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歷史階段,需要補充新的“能量”,建樹新的觀念,以適應面向市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形勢,而當年那些上海青年由城市到農村披荊斬棘,變無為有,後來大部分人從農村重返城市,投入新一輪的建設創新,目標是前途更為廣闊的市場經濟和第三產業的“沃土”,這份精神上的財富是彌足珍貴的。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屯溪”二字背後仍依稀可見“上海市”字樣

值得欣慰的是,無論上海還是皖南當地,都把小三線的歷史當作值得保護的美好記憶。就在黃山本地,昔日工廠舊物基本都被保留下來,並賦予了新的生命。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由上海市紅光材料廠工業遺址改造的紅光創意雲谷專案

在向東廠·漫畫谷的咖啡館裡,別緻的窗戶其實是用當年工人生爐子用的蜂窩煤一塊一塊壘起來的,置於書架中間的一個大鐵皮櫃子是過去工人的工具箱。當年工廠的一片舊牆被保留下來,讓佈滿著艱苦歲月的舊跡與新時代書屋相互印證。一張上海人熟悉的棕繃床,置於三樓文化沙龍手工作業區,不僅平添視覺審美衝擊,也讓沙龍手工作業區多了生活氣息。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向東廠·漫畫谷的咖啡館

當然,一進深山圖書館,門前牆上,老舊水泥電線杆子上,都保留或繪製著當年上海三線工廠的生活舊跡,而這不僅僅讓人懷舊,更是與文化、與閱讀、與藝術等交匯相融合的。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向東書館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向東廠變身藝術展廳

如今,一些親歷過小三線的上海人已重新回到皖南,在那裡頤養天年,用他們的話說,“和那裡的交集是一種宿命”。拿著上海的退休金,在皖南的生活愜意悠然,在他們眼裡,家門口家得利超市的服務員、百大商廈的售貨員、市醫院的護士,當地人一如秀麗的山水,清澈親切。

對這些上海人來說,“小三線”就是他們的《人世間》

上海紅光厂部分職工2017年回故廠回顧青春歲月

可以肯定的是,1988年,上海小三線人員全部撤回上海,這不是那段歷史的終點,而是新一段歷史的起點,我們正見證著,並隨時有機會參與著……就像一位上海老知青說的:“生命的本能是向著天空、向著陽光的,在上海如此,在黃山亦如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