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什麼是歷史呢?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指過去的事情,我們都習慣說過去已經成為歷史,無法更改,指的就是過去的事情。專業的角度指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歷史在古代簡稱史,古人對歷史都是十分看重的。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實的過去,讓人在現實中能得到有用的經驗。歷史也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歷史的重要性。但是歷史畢竟都是過去的事情,而過去的事情歷史真的記載的真實嗎?真的記載得客觀全面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也是歷代君王用來統治天下的最好工具之一。首先個人思想的偏重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讓歷史變得不再那麼“客觀”了。而且作為失敗者是沒有權利發話的,至於失敗者做出了哪些貢獻和價值,歷史並不一定會全面的記載和傳承。其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古代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在有很大的差異,一詞多音和一詞多解都是常事,關鍵在於中國人習慣用言簡意賅的文字去表達複雜的事情和思想情感等。歷史記載帶有個人思想情感就會變得不那麼公正和全面。

人們都說中國人是歷史意思最強的民族,中國歷史是世界上最完備的歷史。但是這些歷史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幾分呢,是值得打一個問號的。民國時期大思想家魯迅就曾經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魯迅批判說中國歷史是“吃人”的歷史。的確,中國歷史看起來似乎言之鑿鑿,幾乎每一年都有記載,但是魯迅卻說“沒有年代”,永遠都是在重複著同樣的故事。永遠產生不出新的歷史意義,永遠都在掩蓋同樣的骯髒和醜惡。

再來細分析一下,中國的“史”字最早的意思既不是“打聽、詢問”,也不是發生的“事件”,而是用文字記錄。而這種記錄本身不是為了求知,其實更是一種官方的政治行為。後來才民間的政治思想,繼而又上升為統治者最重要的一種意識形態。古代為什麼要制訂史官,為什麼要修史?最早期的史官對這些還是比較模糊的。自從司馬遷的《史記》得到官方認可之後,後續的歷史都是延續《史記》的思想。而司馬遷又是繼承孔子的遺志,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很清楚的說明這個道理:“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辦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拔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這就是傳統史學一直貫徹的思想。任何一個當權者,哪怕是暴君,也多少會在意自己的劣跡是否會指著之竹帛、遺臭萬年。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中國傳統史學除了上述道德政治目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作為政治統治的技術手段。透過史學往往能預判出以後社會的大概景象,也是古人從歷史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規律,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也是因為中國史學在政治層面上的可操作性極強,所以歷代君王都爭相在利用它。從而大大削弱了其認知功能。

歷史是需要繼承傳統,又需要突破傳統的。需要繼承那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非物文化、繼承傳統美德、繼承優良作風等。突破那些封建思想束縛,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買進新時代程序。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所以說我們今天瞭解到的歷史爭議性都是非常強的,也是因為如此現在才有更多的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不同的結論,著一些不同歷史思想的書籍。那些“專家”和歷史學者所講的歷史也會和史學記載的歷史會有不一樣了!比如易中天中華史就是從另一個新穎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了。關於歷史的小說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然而我們到底該怎樣讀史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今社會上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歷史也是我們永遠道不盡的一個話題,學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歷史,解讀一個真正公正全面的歷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全面以及所有關於歷史愛好者共同去營造的好的氛圍的事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