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在近年上映的《大明風華》中,由湯唯扮演的孫若薇等靖難遺孤多次提到了一個地名——奴兒干都司。在劇中,編劇將奴兒干都司設定成了大明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明成祖朱棣將反對他的大臣及其子嗣都發配到了這個地方。奴兒干都司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但它真正的職責卻與劇中的描述相差甚遠,對於整個中華民族而言也意義甚大。

一、奴兒干都司的建立

在《大明風華》第17集裡面,朱棣和消失已久的建文帝會面,孫若薇向朱棣解釋道,建文帝已經出家,無慾無求,若不是為了奴兒干都司的幾萬靖難遺孤,建文帝是不會來此的。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我們暫且不論歷史上朱棣是否真的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孫若薇此話無疑是暗示了朱棣在靖難之後將所有反對他的人都發配到了一個叫奴兒干都司的地方。奴兒干都司這個名字聽上去十分特別,奴兒干明顯是音譯而來,有時還稱為“耦兒幹”“努而哥”和“納爾幹”,在女真語中的意思是風景如畫的地方,而都司或許會讓人聯想到唐代的教坊司之類的,但明朝的都司是“都指揮司”的簡稱,而都指揮司是明朝設立的一級軍事機構,下統多個衛所。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大明風華》中的靖難遺孤

編劇將奴兒干都司視為朝廷發配犯人的地方,其實是一種誤解。歷史上的奴兒干都司的位置大概在黑龍江區域,實屬苦寒之地,很適合發配犯人,再加上這個惹人遐想的名字,編劇的腦洞也因此大開了。

清朝建立之後曾經一度想要撇清女真和明朝的關係,所以在清朝的史書中曾經記載明朝的統治疆域並沒有達到奴兒干都司,

“謹案明初疆域,東盡於開原、鐵嶺、遼、沈、海、蓋。其東北全境全屬我清朝”。

但是大量的史書與碑刻的出土證實明朝歷史上確實設立過這樣一個控制東北地區的機構。

奴兒干都司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相繼擊潰盤踞於北部和西北的殘元勢力之後,東北地區的相關事宜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明朝為了將東北地區納入版圖,分招撫和軍事兩方面雙管齊下。

洪武四年,朱元璋在故元遼東行省設立了遼東衛指揮使司,同年七月改名為定遼都衛指揮使司。洪武八年,又將定遼都衛改成了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遼東都司下屬二十多個衛所,這為進一步掃清東北地區的元朝餘孽打下了基礎。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在軍事上,元朝雖然已經敗走漠北,但是依然有

“惟納哈出尚擁眾金山,數擾邊”。

東北地區的元朝故將納哈出依然對明朝的東北邊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洪武二十年,明朝出兵剿滅了盤踞於東北地區的元朝餘孽,這為明朝進一步經營東北地區掃清了障礙。緊接著明朝對於該地區的少數民族進行了軍事打壓,到了洪武末年,整個東北地區基本都已納入明朝版圖。

對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策略,明朝依然以招撫為主。在洪武、永樂等朝等多次派遣官員深入

“海西等地,招諭夷民”

。招撫的效果也十分卓越,史載

“於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諸酋長,悉境來附”

,這表明大明王朝已經基本上控制住了東北地區。但若要進一步加強這種聯絡紐帶,必然需要施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奴兒干都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設立的。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影視劇中的女真人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奴兒干都司的建立與明成祖朱棣北征漠北、遷都北京也有巨大的聯絡。明成祖在位期間曾經發動了五次對漠北殘元勢力的戰爭,而有學者進行過統計,明朝派出使臣前往東北地區的時間與明成祖出征的時間十分接近,明成祖的本意是想

“籍女真制北虜”

,東北與東北少數民族的款順,可以讓明朝省去後顧之憂。而遷都北京,就意味著北方邊境軍事防禦的壓力驟然上升,明朝在北方建立九邊軍鎮就是對這種壓力的迴應,如果不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無疑是厝火積薪。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大明風華》中的明成祖

奴兒干都司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相繼來附之後,明朝相繼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建州衛、兀者衛和奴兒干衛等多個衛所。永樂七年,明朝又在該地增加了多個衛所,同年一個叫刺冬奴的人上書稱奴兒干地區

“其地衝要,宜立元帥府”

,元帥府即都司。該建議正中明政府下懷,於是明政府決定在奴兒干地區建立奴兒干都司,史載

“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統屬其眾,歲貢海青等物,仍設狗站遞送”。

奴兒干都司建立之後,明朝不僅會派兵駐守,多時三千,少則五百,還會不定期派遣官員巡視奴兒干都司,尤其是一個叫亦失哈的內官,曾經奉命九次巡視奴兒干地區。亦失哈每次前往奴兒干都司,都會攜帶大量的物資分給當地的少數民族,這使當地的少數民族愈加款服於明廷。

1885年,在原奴兒干都司地區發現了《敕修奴兒干永寧寺記》和《宣德六年重建永寧寺記》兩塊碑刻,其中《敕修奴兒干永寧寺記》中記

“聖心以民安而未善,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

永寧寺是在該地原觀音廟的基礎上建立的,它的建立無疑表明明廷想要藉此凝聚當地的民眾。這裡記載的是永樂九年派遣亦失哈前去開設奴兒干都司,那為什麼《明實錄》中又說是永樂七年呢?其實這並不衝突。永樂七年,明廷頒諭建立奴兒干都司時,已經派人去了奴兒干都司,而永樂九年的這次已經是明廷第二次派人去了。《遼東志》記奴兒干都司的官吏是

“間歲相沿領軍”

,也就是二年一任,每去一次就叫作“開設”。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現在俄羅斯的永寧寺碑

二、奴兒干都司的作用

以今日的地圖來看奴兒干都司的地理位置,我們會發現奴兒干都司的位置十分偏僻,已經和庫頁島十分接近。明廷在這麼偏僻的地方設定都司,其首要職責就是招撫羈縻當地的少數民族,使其款服於大明王朝的統治,確保他們對大明王朝有一定的向心力。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奴兒干都司

可以看到,奴兒干都司是建立在明初對該地少數民族

“累加招諭”

的基礎上的,而當地的少數民族也作出了積極的迴應。奴兒干都司負責統轄在東北地區的相關衛所,但是史載明廷對該地採取的政策是

“乃因其地,分設衛、所若干,以其酋長統率之,聽其種牧,飛放畋獵,俾各安其生,鹹屬統內”。

簡而言之,明廷對於該地所採取的是“因俗而治”的政策,奴兒干都司並不直接干預各個少數民族的內部事務,更多的還是承擔冊封首領、宣傳教諭等責任。為了確保當地對明廷的向心力,奴兒干都司往往還肩負著戍守邊疆的職責。

除去確保東北與少數民族對大明王朝的款服之外,奴兒干都司還承擔著護送朝貢,確保交通和貿易暢通的職責。奴兒干都司建立之初即是要“

歲貢海青等物,仍設狗站遞送”

,《重建永寧寺記》中也有記

“其官僚撫卹,斯民歸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貢”

,海青是一種盛產於東北的珍貴大雕,遼國時就曾經要求東北的女真民族上貢此物。明廷建立奴兒

都司之後也將海青列為貢物,要求當地的少數民族上貢,而奴兒干都司則負責護送貢品。

奴兒干都司建立之後,史書上載有該地官員多次上貢的記錄。例如永樂十二年七月,奴兒干都司指揮同知康旺

“貢貂皮鼠等物”

;永樂二十年,王肇舟

“來朝貢馬”

等等。這些奴兒干都司的官員來京上貢,即是奴兒干都司負責護送貢品的最好證明。

這裡的“狗站”指的就是驛站,史載“

名水狗站,夏月乘船,小可乘載。冬月乘扒犁,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駕拽,疾如馬”,

元代的驛站根據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叫法不同,明代因其制,東北多雪,所以常用的工具是狗拉雪橇,因此驛站也稱之為狗站。透過設定狗站,明廷有效地將奴兒干都司等邊遠地區和中原地區聯絡了起來。

三、奴兒干都司的沒落

明初奴兒干都司的建立是太祖、成祖兩朝為了抵禦殘元勢力,擴大國家版圖的產物。宣德朝之後,國家的戰略方針日益內縮,對外不再有強烈的擴張欲,也是在宣德朝時,奴兒干都司逐漸走向了沒落。

《大明風華》屢次提到的奴兒干都司是什麼地方?真是流放犯人的?

《大明風華》中的宣德皇帝

永寧寺曾經在宣德年間被毀壞過一次,後在宣德七年亦失哈巡視奴兒干都司時重建。有學者就認為永寧寺作為明廷凝聚當地民眾的精神象徵,它的被毀其實暗示了明廷在該地權力的弱化。宣德十年之後,明廷也中止了對奴兒干都司的巡視工作。

奴兒干都司雖然日益沒落,但是明廷對東北地區及其少數民族的控制卻並沒有減弱,史料記載直到明朝萬曆年間,依然有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來朝貢。之後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崛起,明廷才日益失去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奴兒干都司也日益淹沒在了歷史長河裡。

文史君說

奴兒干都司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名字,讓《大明風華》的編劇誤以為這是發配犯人的地方,但這其實並不符合歷史真相。歷史上的奴兒干都司是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立的最後一個都司,是在明初抵禦漠北、擴大版圖背景下的產物,肩負著戍守邊疆、護送朝貢和確保交通與貿易等職責。但是隨著國家戰略的轉移,奴兒干都司也日益走向沒落,但是奴兒干都司的存在卻充分證明了東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我國的固有領土。

參考文獻

張炳生:《明朝衛所制度若干問題考論》,《寧波師院學報》1993年第1期。

孫博:《奴兒干都司只能淺析》,《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葛洪瑞:《永寧寺被毀與奴兒干都司權力的弱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

尹興龍:《論明代奴兒干都司的設定及實效性》,2013年哈爾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