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新課標,新在哪?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卓玉為您解讀

新課標,新在哪?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卓玉為您解讀

山東省單縣從2021年7月開展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工作以來,目前全縣22個鄉鎮(街道)已全部完成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這些鄉村“復興少年宮”面向農村所有中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開放,活動內容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科普、手工勞動等,主要在課外時間開展活動,平均每週活動不少於2次,每次活動時長不少於1小時。圖為6月16日,在山東省單縣黃崗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的美術活動室,少年宮輔導員謝天予(中)在指導孩子們製作摺紙作品。新華社發

今年秋季新學期,教育部將施行剛剛修訂頒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據瞭解,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分別制訂頒佈於2001年和2011年。新課程標準的頒佈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繪製了育人藍圖,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

“雙減”精神落地呼喚新課標實施

“課程標準是國家事權,是教學大法,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考試評價的依據。課程標準規定學生學什麼、學多少、學到什麼程度,直接關係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在近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行的“基於國家新課標的教育質量提升”課題開題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卓玉如上表示。

談起新課程標準,張卓玉談起了當下基礎教育最關注的“雙減政策”。在分析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的構成中,張卓玉團隊發現現在很多教學內容缺少與學生興趣、愛好、生活、成長的關聯;教學方式缺少對學生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關注。教學內容不管多與少,學生都不感興趣,都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新課標的落實,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張卓玉說。

在張卓玉看來,

“雙減”的治本之策,就在於改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從而變學業負擔為學習享受。

“如果不改變教與學的方法,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負擔問題。”張卓玉說。他表示,一定要透過改變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積極落實新課標。

新課標,新在哪?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卓玉為您解讀

新課標的價值追求

張卓玉用

“大觀念”“大任務”“真實性”和“實踐性”

這4個關鍵概念闡述了新課標的關鍵內容和價值追求。

何為大觀念?在張卓玉的闡述中,

大觀念的核心是關注碎片、零散知識背後的結構、聯絡和規律。

“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的現象,我們需要透過零散的知識來看其背後的結構、聯絡和規律。”張卓玉認為,大觀念還要追求知識能力的應用和遷移。“只要是觀念上的東西,就有應用和遷移的可能。如果是停留在碎片上的知識點,就很難有遷移。”另外,大觀念追求的是知識能力、道德價值和力量昇華。“如何讓學生把知識和能力轉變為一種價值觀和力量,就是大觀念所要追求的目標。”

張卓玉以數學課標為例介紹說,“比如:‘建模’這個大觀念的內涵是:模型體現了構成事物的要素、結構及其功能。”這樣的表述就讓學生知道了“為什麼要學建模?學了以後能怎樣?”等問題,而不單單是“學知識點”。

在張卓玉看來,教師要為未來培養人,而非簡單地傳輸知識。

要讓學生建立認知信念、行動指令和認知系統,從而讓學生由概念統領知識體系,獲得認知的高度和統攝能力,而不單單是擁有技能。

“推進學習活動從理解層向情感層的昇華,讓學生從理解上升到‘相信、欣賞、追求’的層面,以解決將知識、能力變為力量、追求、憧憬的問題。”

何為“大任務”?“有了大觀念就有大任務,大任務是大觀念的承載體,所以大單元教學應運而生。”在張卓玉看來,

大任務就是將學習內容統整在一件事、一個問題、一項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學習,也就是“做中學”。學習結果視覺化、共享化。

“比如,學生學習了編碼知識,不是為了給老師交作業,而是自己能夠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比如,透過自己的作業能做簡單的編碼,進而改進系統,這樣的作業就會很有意義。”張卓玉舉例說。

如果脫離了事實與感受,任何生命都會枯萎。談及“大任務”的價值追求,張卓玉建議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去觸控事實、呵護他們的感受。他舉例說,如果一上課就讓學生背公式定理,學習數學就會變得枯燥;從動手操作開始,讓學生拿起尺子量一下自己的桌子書本的面積,那麼數學課就會變得充滿活力。“大任務教學指向學生的做事能力。相比以往‘上課聽講、下課做題’的教學方式,課上重視學生的動手和實際感受,這是個重要推進。”在張卓玉看來,大觀念凸顯了對學生的情感陶冶價值觀的重視;大任務的落實,則強調從根本上扭轉碎片、被動、書本主義的教學現狀,真正實現“做中學、用中學”。

新課標,新在哪?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卓玉為您解讀

“有了大任務的教學,真實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就自然產生了。”張卓玉舉例說,在地理課堂上,老師若只告訴學生什麼叫地貌、地理現象,這將遠遠不夠。地理教學需要老師帶學生走出學校,實地看什麼叫地貌、地質,真實接觸自然現象。這就需要統籌課內外、校內外的各種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而實踐性,就是要求學生身心並重,手腦並重。學校要根據學科的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10年修訂一次的新課標落地,將引發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這是張卓玉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判斷。在他看來,新課標基於過去10年國內改革的好經驗,體現了國家意志及成就,內容非常豐富,如果各地能正確認識、積極落實,教育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就能逐步解決。

而新課標在地方的落地也絕非朝夕之功。因為課程實施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教學、考試評價、教科研、教師發展各個環節。

“進一步落實新課標精神,需要一線老師們提高在考察、實驗、調研、設計、策劃、製作等教學實踐方面的素養,以提高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水平。”

張卓玉建議老師們要深刻領會教學方式改進的價值追求,要從根本上改變育人方式,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要讓孩子們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事中學能力、學知識。

落實新課標,需要系統推進

教育教學發生改變,教學管理也應該有變化。“學習落實新課標,絕對不是暑期請幾位專家講座就能實現目標的,需要在實踐中逐步理解落實……”張卓玉說,

落實新課標工作的關鍵是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對教育教學觀念改革與管理改革,

“具體而言,各省市縣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和各校的校長要與時俱進,更新管理觀念。”他建議各地教育管理部門一定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

3年左右的行動計劃

。在他看來,各地教育管理部門既要重視

校外培訓

、更要重視

校內研修

,堅持任務驅動、做中研究。另外,還要制定與之配套的

評估辦法

,包括評價標準,評估地區內所有的學校是否標準化地完成新課標的各項要求,以更好地改進。最後,還要有

規劃、組織、驗收

,這需要教育管理部門來系統推進。

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要重視學生戶外學習的組織與指導。張卓玉希望各級教育局局長、校長要高度關注這個問題。“首先要重視、落實課標中關於戶外學習的要求。當前情況下,走出教室問題重重,領導要正視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穩步開展學生戶外學習。”

原文刊登於2022年6月22日《人民政協報》第9版教育線上週刊

記者:張惠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