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初讀《莊子淺說》(四)

初讀《莊子淺說》(四)

8

莊子無懼死亡。

人為什麼會怕死?陳鼓應先生在講述莊子的生死觀時說到,“我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這是個永遠解不開的謎,它的神秘使人如置身黑幕之中”。這種對未知的恐懼,應該就是大部分人面對死亡的心態。而且,當某一個人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他一定是孤獨的、無助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從他人分享到死亡的經驗,那一刻,也無法得到他人的幫助。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就說:這時候你便陷入完全孤立無援的境界。這種無助感,恐怕比死亡更讓人可怕。

人類有了恐懼,就有了普遍性問題,這個問題就需要哲學家來回答。有人提出了天國說, 有人提出了輪迴說,這是神學家們的答案。而哲學家們的答案更多。有人認為死亡就是結束,也有人認為人的靈魂會永生,死亡意味著進入了另一個層次的世界(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甚至還有人認為死根本就不可怕,因為你無法逃避也無須恐懼:你活著的時候,你不需要恐懼死亡,而一旦你死去,就不會恐懼,因為恐懼這種感覺是活人才有的。這個觀點屬於古希臘的伊比鴆魯學派,他們的名言就是:“只要我們活著,死亡就不存在,我們和死亡永不碰頭”。

同時期的中國,同樣不懼怕死亡的莊子,卻並不認為死亡不存在,也不認為是靈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正如“化蝶”(見第6條),人與蝶之間到底誰是真實的存在呢?這僅僅是一種“物化”。同樣像“鼓盆而歌”中所說,人生只是天地間從無到有再到無的變化過程而已(見第5條)。生與死只是一種狀態或者形式上的改變,就像是一場夢,或者幻滅。

莊子在《養生主》裡講了一個“安時處順”的故事。老聃去世之後,一個叫秦失的人去弔唁,到了靈堂,哭了三聲就走了。秦失的學生很奇怪,問這樣就不失禮嗎?秦失說:“旁邊那些人在這裡哭,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想哭的事情,情不自已。這是逃避自然、違背天性的。他們忘掉了我們的生命天然就有長度,古時候稱這種行為(哭)是逃避自然而獲得的刑罰。正該來時,老聃應時而來,正該去時,老聃順理而死(隨自然的變化而生命消失)。(如果做到了)安時而處順,那麼悲哀或者歡樂的情緒就無法進入心中影響到你,古時候,把這叫做解除倒懸之苦。”

對於“倒懸之苦”,陳先生這樣解釋:世俗的人群,莫不生活在倒懸的狀態下,最大的枷鎖是人類自身被死生的念頭——死之恐懼和生之情慾——所困住。莊子說,死亡不過是“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大宗師》)。如果人能夠“安時處順”,把生死置之度外,不受俗情所牽累,對生不必喜,也不必厭;對死不必懼,也不必樂。人生於天地間,勞逸死生都是極其自然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坦然處之呢?

大地給我形體,讓我生而勤勞,讓我老而清閒,讓我死而安息。所以,善於安排掌握我的生,就善於安置我的死。(《大宗師》)

“ 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這是莊子生死觀的自我總結,所以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初讀《莊子淺說》:

(一)1,2,3

(二)4,5

(三)6,7

(四)8

……

——

芥航,愛讀書、愛旅遊、愛美食、好為人師。工科出身,偏愛談古論今,喜歡吹牛,卻不精擅文字,能讀就行。

謝謝關注我的微信平臺:夜航雜言(ferrynight)。

這裡是我的所讀所思所想所憶,只有原創,和你共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