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過完年,離鄉踏上旅程,你的行囊裡又裝了哪些年味美食呢?若論鄉愁是什麼,來自故鄉的食物必定是寄託之一。這些食物連結著兩端——自己與家人,故鄉與他鄉。

身處異鄉,歲月變遷,但是味蕾總會在觸及故鄉的食物時讓記憶重新甦醒,那一口香甜、一口鹹辣從味蕾延伸,連綿起生命的長河,長河裡或有爺爺、奶奶忙碌的身影,或有父親、母親殷切的叮囑。這一份食物裡,不只是鮮美的味道,更飽含著家人沉甸甸的祝福與寄託。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故鄉的年味在北京相聚,也覺溫暖。

回京人:大西風

家鄉:湖南桃江

帶回的年味:豬血粑半斤、臘肉2塊、紅薯幹半斤

臘肉凝聚的是鄉愁的滋味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攝影/新京報記者 夏丹

小時候過年,買的零食比較少,奶奶自制的零食中,最喜歡的就是豬血粑。豬血粑在製作上頗為複雜,先將糯米粉揉成團,加入鹽、胡椒等調料,再澆上豬腹腔內的新鮮的血。用腹腔血是因為口感更嫩滑,白白的糯米糰子染成鮮紅色後,就可以進行揉搓了。

雙手將糰子搓成長條,豬血夾雜其中,如同畫出的花紋。幾番揉搓之後,再切成薄薄的圓形小片,在陽光下晾曬幾天,軟軟的糯米粉變幹成半透明狀,豬血的猩紅也變成深褐色。食用的時候,油鍋燒得滾燙,將曬乾的豬血粑放進去,乾乾的薄片在油裡迅速膨脹,過一會兒撈起來,冷卻之後,咬起來酥脆爽口,鹹香適宜。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要帶哪些東西?”每次過完年離家時,媽媽總會這麼問,而我脫口而出總是臘肉。進入臘月,家鄉的人們都宰殺年豬,除了鮮食小部分外,剩餘的都會製成臘肉。臘肉既利於儲存,且經過熏製,味道也會發生變化。

湖南的臘肉是靠柴火煙燻的,新鮮的豬肉切成大塊,再經過鹽的醃製、風乾血水之後,掛上火壇上方的橫樑。熏製最好的柴火是茶樹木,燒起來有種特有的香氣。在煙霧繚繞中,鮮肉與時間碰撞,肥肉表面逐漸變得金黃,瘦肉的紋理顯現出來。大約一個半月後,臘肉熏製好了,切成塊,開水煮熟,肥瘦分明,再加入農家自制的蘿蔔乾,這大概就是湖南人鄉愁的滋味了。

回京人:君墨恆

家鄉:山東諸城

帶回的年味:諸城辣絲子1罐、自家蒸魚餑餑6個、蘿蔔豆腐包子6個、灌腸5根、諸城烤雞背2個、吊爐花生1包

辣絲子是最想念的家鄉味道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今年臨出家門,母親為我裝上了近30斤的年貨,除了自家蒸制的魚餑餑跟蘿蔔豆腐包子,味道獨特的辣絲子肯定也是必不可少。如果問我家鄉的年味是什麼,我會回答是辛辣的。離家多年,每每最想吃的便是家鄉的辣絲子,那辛辣又不失清鮮的味道,一直縈繞在心頭。

辣絲子即諸城辣絲,是山東省諸城市的風味小吃。在冬季、春節冷盤中堪稱一絕,尤其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酒宴頻接,葷味多多,加一辣絲,備受歡迎。按諸城人的傳統習慣,春節待客,筵席再豐盛,若沒有辣絲子這道冷盤,就算缺少了一大風味。

小時候,臨近春節,奶奶便開始張羅做辣絲子。小年一過,農曆十二月廿五,奶奶便叫上左鄰右舍,將此前趕集購買的像蘿蔔一樣、名為“辣菜疙瘩”的根用芥菜拿出來洗淨。幾個婦女圍坐在火爐旁,拉著家常,將辣菜疙瘩切成細絲狀;再將家中的瓷壇洗淨,把切好的辣絲拌於鹽、醋、水中,然後將罈子周邊貼裹蘿蔔片,將辣菜絲置於中間,壇口蓋蘿蔔片,醋水漫浸;並按口味放入花椒、茴香水、八角等,最後封好壇口。經過一週的浸泡,辣絲子味道開始釋放。此時的辣絲子顏色潔白,清脆爽口,吃起來有一種芥末味道,但又沒有那麼刺鼻。

做辣絲子,奶奶喜歡放入幾粒自家種的花生米,沒有經過炒制的花生米,帶著一點點的水分,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奶奶跟鄰居們一邊剝花生米,我們幾個小輩邊圍在旁邊吃花生米。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花生米,經過醃製,整壇的辣絲子味道都會聚集在這幾粒花生米上,要是鼻子因感冒而堵塞,吃一顆立即通氣。

回京人:小火子

家鄉:山東棗莊

帶回的年味:煎餅1袋、辣子雞1份、燉黑魚1份、炸肉1袋、酥鍋1袋、扣肉1碗、乾果1盒、大棗1袋

一份辣子雞透著父子情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嚴

常年在外工作,與父母聚少離多。每次春節假期行將結束、我要返程之前,父母總想給我多帶上些吃的。於是,辣子雞、燉黑魚、煎餅……我的包裡多了一樣又一樣東西。

辣子雞是“辣子雞之鄉”山東棗莊的招牌菜餚,也是父親的拿手菜。這些年,每次我春節離家前,他都要做一大盤給我帶上。我們父子之間較少直接表達感情,但看他認真地準備,認真地炒制,那份關懷盡在其中了。棗莊的辣子雞風味遠超那種市面上更流行的以油炸方式製成的辣子雞,帶有湯汁,熱辣中帶著濃香,趁熱吃尤其美味,十分開胃下飯。

煎餅同樣是每次都要帶的,這雖是山東的日常主食,但於較少返家的我來說的確也是年味。煎餅的天然糧食香味,實在美好,也總能讓我不太強健的胃舒舒服服。炸肉、酥鍋也是山東名吃,加上大家喜歡的硬菜扣肉。回到北京之後,這些家鄉味道,至少將別離親人的憂愁緩解了幾分。

回京人:熊貓先生

家鄉:河南濮陽

帶回的年味:臘腸8根、臘肉兩塊、牛肉耗辣椒2瓶、芥末2兩、幹炸帶魚1盒

臘肉臘腸體現父母關愛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回京前一晚收拾行李,老爸從冰箱裡翻出了兩塊臘肉和一堆臘腸,還沒等我同意便塞進了行李箱,並叮囑說:“回去冷凍上,嫌硬的話放在鍋裡蒸一下。”的確,家裡灌的臘腸曬得時間太長了,邦邦硬,咬起來很是費勁,但硬了就有嚼勁,煎炒蒸煮都好吃,尤其是夾在本地剛出爐的熱燒餅裡,湊著燒餅的熱氣,可是美味。

其實在我小時候,過年時家家戶戶要炸油條、蘿蔔丸子,做小酥肉、扣碗菜,臘肉、臘腸這種“外來物”是沒怎麼吃過的。但是近幾年,人口流動性大,家家戶戶也學著湖南、四川等地開始做起了臘腸,以至於小孩看到院落裡、陽臺上晾曬的一串串臘腸就知道是要過年了。我爸做過多年廚師,對吃的也算是有些研究,自然也是第一撥兒加入這波兒臘味大軍的。

最近幾年,讀書、工作都在外面,離家的前一晚,老爸總要借給我帶東西叮囑很久,我嘴裡答應著,看著塞得鼓鼓的箱子總想拿出來幾塊。結果聽到老媽說,“在外不如家裡,得自己照顧自己,尤其是少熬夜按時吃飯,不願意做飯的時候,5分鐘煮個泡麵,也能切兩片臘腸放鍋裡滾兩下,暖和著呢。”我又使勁兒按了幾下箱子,合上了。

回京人:春暖

家鄉:湖北宜都

帶回的年味:自制肉糕兩大塊、蒸肉一碗、臘肉臘香腸若干斤、豬油2罐、自產椪柑2大箱、自產柚子2大袋、清江野漁小魚仔小魚乾5袋、白菜5棵、青蘿蔔4個

年味帶著家人牽掛裝滿後備廂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此次自駕車回老家,帶回去的是一後備廂的年貨,帶回來的也是一後備廂的年味。

家人給準備的大多是自制、自產的家鄉美味。回京前一天晚上,大家挨個把裝滿食物又大又沉的紙箱、包裝袋搬進車裡,忙活了好一陣。就連家裡人自己種的白菜、蘿蔔也讓捎帶上了,“回北京這幾天人少,這樣免得出去買菜了,好吃又省事”,每一個細節都透著那一份牽掛。

臘肉、香腸、柑橘等等自是不必說,每次必帶的特產。肉糕我已好幾年沒吃,味道著實讓人想念。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肉糕是湖北的一種特色糕類食品,由紅薯澱粉、豬肉末或魚肉末蒸制而成,然後整齊碼在碗上,紅、黃、白、褐多色,好看且味鮮。過去老家吃宴席,肉糕是必上的一道菜,而且還按人頭計算,每人限量兩塊,是個稀罕物,都搶著吃,可謂“無糕不成席”。現在要想吃肉糕,老家菜市場隨時就能買到,一家一個滋味,別有一番不同。

在京人:GT

家鄉:遼寧瀋陽

家人帶來的年味:燉酸菜

一鍋燉酸菜暖心又暖胃

帶回北京的年味:每種家鄉味道,都飽含牽掛和叮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反向春運”是今年春節的高頻新詞。事實上為了照顧外孫,父母自去年10月來京和我們居住,這是他們離開東北老家最久的一次。年前為了趕回老家和姥爺團聚,父母首次成為“春運”大軍的一員。臨行前,因不放心我們的吃食,母親特意燉了一大鍋東北酸菜,還叮囑我每次吃多少熱多少,務必把菜熱透再食用。

距離父母回老家已十多天了。聽說姥爺的身體情況不是很好,整個春節全家人幾乎是在一片陰霾中度過的,也不知他們有沒有給自己燉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菜來暖暖心,暖暖胃。

新京報記者 夏丹 張曉榮 李嚴 郭鐵 王子揚 編輯 李嚴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