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第二屆食品科普創作沙龍 聚焦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

本報訊 (記者王薇)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立40週年。為了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和科普宣傳,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協辦的第二屆食品科普創作沙龍在北京舉辦。此次沙龍活動圍繞新時代下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進行了探討,以促進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共同營造科學理性的輿論氛圍,滿足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新需求、新期待。

第二屆食品科普創作沙龍 聚焦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

單守慶(中)與尹傳紅(右一)、尹建軍(左一)圍繞沙龍主題進行交流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表示,食品安全是近年來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部分。科普最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方式。以沙龍活動的形式傳播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十分有意義。此次沙龍活動聚焦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有助於讓更多人瞭解酒類的相關知識,從而引導更多人科學飲酒。

“科學家帶頭寫科普,使我們很受鼓舞和觸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單守慶以孫寶國院士近期主編的酒類綜合性科普著作《國酒》,介紹了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單守慶談到,這是一部極具權威性,又突出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的科普佳作。主編《國酒》的孫寶國院士,原本是香料和食品化學專家,9年前投身白酒研究領域,提出白酒“健康、風味雙導向”的發展思路,倡導白酒生產現代化、市場國際化,科研成果豐碩。同時,他還在酒類飲品科普創作園地裡勤奮耕耘,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圖文並茂地介紹酒的概念、歷史、文化、釀造工藝、香型分類和特點以及名酒的故事、名人與酒等內容,力圖使讀者對酒類飲料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單守慶說:“好酒需要時間沉澱,才能愈發醇香。好的食品科普作品,也需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能有助於正確解析酒類飲料的科學內涵,積極引導對酒類飲料的科學認知,有力反擊酒類食品安全謠言,更好地服務於酒類飲料的生產和消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白酒的香型現在有多少種?白酒陳釀年份如何測定?白酒檢測如何實現智慧化?圍繞公眾關注的這些白酒話題,從事酒類檢測工作多年的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常務副主任尹建軍深入淺出地作了介紹。

尹建軍談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釀酒的國家之一,據考證已有5000年的歷史。白酒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蒸餾酒種,自誕生以來一直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家大力扶持下,我國的白酒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具有白酒香型大小共12種,年產量1000萬噸左右,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1500餘家,年產值5000多億元,而且中國的白酒行業在經歷“黃金十年”高速增長期後,近幾年在國家政策調整下開始進入到穩量增質的階段。在國家法規標準方面,比如正在修訂的兩大香型“濃香型白酒”和“清香型白酒”國家標準,新標準從品質和價值層面更加重視和關注消費者的需求,注重對消費端的表述。另外,對於年份酒組分鑑定、固態純糧釀造工藝等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尹建軍表示,白酒年份酒,白酒特殊風味物質研究等,都是依靠智慧化檢測服務,才能夠體現出檢測資料的溯源性、真實性和可靠性,為白酒安全生產、酒體分析、規範經營、理性消費等方面提供科學指導。

在尹建軍看來,“智慧化檢測服務不只完善了傳統的檢測資料和結果,而且對整個白酒生產流程、生產原材料、檢測質量控制等進行分析溯源,讓大家充分了解白酒組分來源與變化,從而增加檢測服務的真實性,提升消費者對白酒安全生產的信任感。”

作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一員,食品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2015年2月,專注於食品科普工作。2018年,食品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在北京舉辦了首屆沙龍活動,主題為“起源地與科普創作”。此次是第二屆沙龍活動,主題為“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

此次沙龍活動中,來自中國食品報社、北京食療研究院、科學出版社、北京口福居、接力出版社、北京宜祿源養生飯店等多家單位的相關人士圍繞“酒類飲品與科普創作”的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