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科普計劃004:微博——又臭又香?“網路垃圾桶”還是香餑餑?

科普計劃004:微博——又臭又香?“網路垃圾桶”還是香餑餑?

概述

無論從網際網路在中國出現伊始,還是到如今網際網路公司遍地開花,社交媒體始終在網際網路發展史中佔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下如果被問及提起中國的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代表,新浪微博(以下簡稱微博)應當仍位居前列,畢竟如果從它公佈的資料——2021年6月,微博平均月活使用者數達到5。66億,平均日活使用者數達2。46億來看,微博依舊有著較為可觀的使用者體量。再者,為了應對新媒體的衝擊及加強與年輕群體的溝通等原因,傳統媒體、政府機構等官方媒體也陸續入駐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因此微博的政務版塊的發展也增加了微博的社會影響,集中反應在一些社會公共事件熱點上。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微博掌握的名人資源,從娛樂明星到各方意見領袖,以此吸引大量普通使用者的加入,從而構建出社群的生態體系。

從上述的幾點來看,一方面能看出微博依舊存在一定的價值,因此它的出現與發展,吸引了國內許多學者的目光,微博本身(同類型的產品目前只有它依舊存活且態勢尚可)、在微博上發生的事件、事件中的現象等都成為了研究物件。另一方面,新浪微博本質上是一家企業,這就註定了它是以盈利為最終目的,但是一家真正優秀的企業,往往會兼顧社會責任,尤其像微博這種具有相當大傳播體量的網際網路平臺,更需謹慎。然而,近幾年微博上出現的假新聞氾濫、營銷號遍地、熱搜隨意購買、粉絲打榜、仇恨敘事等問題層出不窮,逐漸淪為了廣大網友口中的“網路垃圾桶”。

本文將以新浪微博為物件,透過對新浪微博的重大節點事件、受眾群體、以及其對社會公共事件與輿論發揮的功能與作用的分析,從新聞以及傳播學相關理論角度探討其如何成為現下的新浪微博——淪為使用者口中的“網路垃圾桶”。

微博和新浪微博

在瞭解新浪微博之前,需要理清兩個概念——微博和新浪微博,兩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微博是指微部落格(MicroBlog),相較於部落格(Blog)而言,它更為簡短,時效更快,具有較強的草根性。微博是一個基於使用者的資訊獲取、分享、傳播平臺,最早的微博平臺是美國的Twitter,2006年正式上線。新浪微博於2009年8月28日正式開始內測,迄今也已有12個年頭。

新浪微博發展節點梳理

科普計劃004:微博——又臭又香?“網路垃圾桶”還是香餑餑?

(部分節點梳理)

新浪微博從誕生之初到現在,畢竟歷經了12年的光景,其所發生的事件遠不止筆者在上圖中羅列出來的內容。但是從上圖簡單的梳理中明顯可以感受到,新浪微博現階段主要想要藉助其社交網路基礎,透過佈局熱門領域,比如影片,尤其是短影片、遊戲領域,從而實現其獲得更高利潤的目標。有趣的是現在的平臺大多都採用以社交為基礎進行變現的方式,試圖儘可能多的爭逐市場的紅利。從微博釋出的2021年Q2財報來看,這樣的選擇在現階段確實使其在現階段嚐到甜頭。2021年第二季度淨營收5。74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874億美元增長48%。然而,這背後還是難以遮掩其弊病。

痼疾還添新病?

所謂的弊病,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新浪自己本身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來自外界因素的影響。

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新浪自己本身的問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無法完全明確劃分,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討論。微博本質上算是一個產品,它想要存活下來勢必要迎合受眾的需要,這在傳播學裡有一個老生常談的理論——“使用與滿足”。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只有讓使用者(也就是受眾)喜歡這款產品,他們才有變現的可能。所以,如果簡單地理解如今在一些人眼中被視為“網路垃圾桶”的微博為何成為如今這個樣子,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微博在選擇了它的使用者人群后,又想讓使用者人群滿意,讓這些使用者願意為其變現而導致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微博曾主動地改變使用者結構,這是它在擴張時期的戰略之一,在當時的確增加了其使用者量,為它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空間,但也為後續埋下了隱患,“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在此。這樣說,那麼導致現下微博問題的出現,既有微博作為商業資本想要盈利的原因,也有受眾(外界因素的其中之一)的推動。

一、微博熱搜:資本控制下的“議程設定”

議程設定:20世紀麥科姆斯和唐納德·肖透過研究發現了議程設定理論,簡言之,大眾傳播媒介不能決定受眾想什麼(WHAT),但往往能影響受眾怎麼想(HOW)。

議程設定理論的發展性研究裡有一種作用機制理論,叫做“0/1/2……N”的“優先順序性模式”,透過利用數字先後排序來凸顯事件的重要性,微博熱搜就是這麼個邏輯。

2021年6月10日那天,震驚廣大吃瓜使用者的應該就是新浪微博熱搜被網信辦要求停止更新一週的事件。事實上,這不是微博第一次被要求整頓整改,2018年1月27日,北京網信辦就釋出公告,下線、整頓新浪微博,熱搜榜、熱門話題榜等板塊。

儘管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解決過去資訊因時間、空間等因素而接受不到的難題,但過量的資訊反倒讓我們難以抉擇,而微博熱搜出現了,透過向用戶展示“別人都在看什麼”,給個體營造跟上時代的感覺。此處涉及到了“議程設定理論”的另一個發展性研究——導向需求,每個人都想了解客觀世界,但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資訊太多了,所以就需要有引導機制來幫助我們,筆者認為這在一定層面上也解釋了大資料、演算法根植於社交媒體所發展的必然性,因為人們需要。然而,諸如熱搜的這類引導機制所顯示的“熱點”就真的是熱點嗎?它是否遮蔽、禁錮了人們更廣闊的視野,乃至加深了人們的刻板印象呢?

的確,現有的“議程設定”理論也並不能完全地闡釋清楚所謂“議程設定”的過程,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以及意識形態的力學關係。不能完全否定微博熱搜存在的意義,但是在缺乏有效治理和管控的情況下,作為逐利資本控制的它所呈現的,過度娛樂化的明星緋聞、引發的媒介尋租問題就是值得詬病且需令人警惕的,往往會導致社會公共資源被浪費,讓真正算作熱點的事件得不到關注。

二、微博對弈:隨處可見的“場域”汙染

場域:布林迪厄學術生涯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布林迪厄在其《實踐與反思》指出,“從解構角度,將在每一種地位間所擁有的關係認定為一個客觀的大網,或者說是一種結構框架”。他還補充,“場域是一個層級分明的系統,場域內的各個行動者表現出鮮明的層級關係,分別處在特定的位置,而行動者在場域中的位置是由資本的質量與數量的分佈來決定的,而位置界定的依據是位置本身在不同型別的權力(或資本)的分配結構中的實際與全在處境,以及它與其它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

微博就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場域,在微博這個場域中,商品、資訊、服務等可以生產、傳播、再生產,使用者在這個平臺裡憑藉著自己擁有的資本(粉絲數量、社會地位、點贊數、知識儲備甚至是顏值……)進行相互競爭。在微博這個大場域中,還囊括著許許多多小範圍的場域,不管是大的場域還是小的場域,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而具有複雜的不確定性,或彼此有所重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兩者毫無聯絡,互不相關……

科普計劃004:微博——又臭又香?“網路垃圾桶”還是香餑餑?

(上述的場域示意圖,每個圖形都代表一個場域)

微博早期為人樂道的是其草根性,除了擁有社會地位和知名度的名人和大V外,微博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劉建明在《媒介批評通論》中提及:”普通受眾多為社會底層的公眾“,另一種說法叫——烏合之眾,指的是相對缺乏媒介素養,容易呈現”盲目“、”衝動“等傾向的人群。這就導致在微博這個場域中進行的許多競爭,往往大都像尼葛洛龐蒂所說的”有黑暗面,數字化生存也不例外“。表現為,在微博這個場域中,粉絲買賣層出不窮,營銷號(大V)為博流量轉發甚至製造謠言;在微博評論裡,”鍵盤俠“單方面發起的語言攻擊,抑或是語境割裂下的言語交鋒……

三、微博縮影:難以脫離的框架桎梏

“框架”的概念最早是可見於1955年G。貝特森的論文《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他所指的“框架”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解的規則。後來,E。戈夫曼出版的《框架分析》給框架做了定義,認為框架是一種認知結構。框架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框架”來源於人們的過往經驗;另一方面,“框架”也在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成為人們認識新事物的引導機制。

在前面有關新聞業務的論述中,筆者也曾提及過框架,生活處處是框架。因此不僅僅是微博,其它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全世界)也存在上述的現象或問題,只是微博比較典型,且涉及的主體等原因,所以更易受到國內研究者的青睞,成為他們的研究物件。

物質決定意識,當下我國的主要矛盾在於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喧囂,其實也是現實生活的對映。人始終是社會化的動物,個體難以脫離群體存在,所以我們需要接收外界的資訊,但是區別於動物,我們會思考,我們無法決定框架,但我們卻可以嘗試去判斷、感知框架,透過自我的判斷,讓它儘可能發揮你希望的作用(不是積極的,是因為每個人擁有的框架不同,“積極”是相對而言的)。比如面對剛過去的雙十一和即將到來的雙十二,A認為這都是商家營銷的噱頭,堅守“消費主義休想榨乾我的錢包”的原則,而B的想法卻是:“此時不買何時買,買買買”。在排除干擾因素(不考慮經濟承擔力等)時,這兩個人對於同一件事件的認知不同,並沒有明確的對與錯,但有一點是筆者希望看到此處的讀者朋友們認識到的,那就是——自知。

參考文獻:

[1]劉韻竹。 自媒體傳播失範行為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5:18-26。

[2]美股頻道。微博,尚能飯否?[EB/OL]。節點財經。(2021-01-06)[2021-11-09]。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10106-606fba82。html

[3]新浪科技。微博2020使用者發展報告:使用者群體繼續呈現年輕化趨勢[EB/OL]。(2021-03。12)[2021-11-09]。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12/doc-ikkntiak9143019。shtml

[4]張琳。 我國微博的發展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8-20。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D]。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96-198。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