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範新東:“小眾”學科也有大作為

原標題:範新東:“小眾”學科也有大作為 來源:中國科學報

範新東教授團隊正在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近日,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血管畸形及通路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成立大會在蘇州召開。經線上及線下專家無記名投票,共選舉產生53位常務委員,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介入科主任範新東教授被推選為專委會首屆主任委員。

為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範新東主任委員,請他談談成立專委會的背景及工作計劃。

均質性差異較大

《中國科學報》:首先,請您立足國內外專業發展的角度,談談為何要成立專委會以及主要包含哪些專業領域。

範新東:近年來,在血管外科專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血管畸形、血管輸液通路以及血液透析通路等亞專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因國內地區之間醫療水平參差不齊,也導致相關專業均質性存在一定差距。

基於此,本專委會從成立之時,就劃分了三個專業領域,即血管畸形、血管輸液通路以及血液透析通路。這些專業領域在國內屬於“小眾”學科,但相關疾病的危害程度卻不容小視。

血管畸形屬於良性畸形,發病於全身各個部位,嚴重者會出現致命性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容貌毀損等,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

但遺憾的是,目前臨床對血管畸形診斷與治療都相對困難。並且,因此前對這類疾病的認識不夠深入,常常將某些種類的血管畸形統稱為“血管瘤”,也形成了一定的治療誤區。

現階段,我們認為無水乙醇介入栓塞療法是一類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但無水乙醇介入栓塞療法還沒有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這一領域很多醫生在臨床診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惑。

血管輸液通路為腫瘤以及需長期進行靜脈輸液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以及有效的照護。2003年前,美國輸液港使用率已達52。7%(超過250萬人),而我國2010年的資料僅為每年1。4萬人。

隨著國內疾病譜的變化,血液透析的病因已經由之前的慢性腎炎轉變到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並且我國每年的透析增長率保持在10%上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70萬的透析患者,作為透析的“生命線”——透析通路是影響患者透析質量和醫療花費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但遺憾的是,因上述專業的相關教材和專著極其缺乏,且從業人員跨眾多專業,存在一些理念及方法的差別,因此成立了由國內28個省區市、跨越21個專業的194名專業人員組成的專委會。

《中國科學報》:從專委會籌備到成立歷時多久?這個過程中有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比較深刻?

範新東:專委會籌備會於2021年的8月舉行,在委員的遴選上堅持了學術領先水平的地域學者引領、相關水平較低的地域全覆蓋的原則,希望能透過帶領與合作,達到水平均質化的辦會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同道們的支援。專委會籌備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援,我們也很榮幸能夠得到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監事長、中日友好醫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鵬教授的肯定,很感謝同道的幫助與指導。

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中國科學報》:作為主任委員,您將帶領專委會開展哪些工作?

範新東:首先,調動各個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在專委會覆蓋的地區進行“均質化”培訓與教育,透過不同層級以及不同形式的培訓,建立專業的標準以及准入,避免一些誤診誤治的情況出現。

其次,在已經具備規模的中心之間建立起資源共享或科研互幫的制度,在多中心科研方面推動專業的發展以及影響。

專委會是一個交叉學科的專委會,委員們來自血管外科、介入科、整形外科、影像科、口腔頜面外科、面板科、新生兒科、超聲科和腎內科等,我們也歡迎對血管通路類疾病有興趣的其他學科醫生的加入。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提出不同疾病的診療流程,並在國際範圍內宣傳和推廣中國專家的診治共識。

《中國科學報》:目前,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治療水平如何?

範新東:目前,國際上在這一領域中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不同的研究中心之間的觀念差異較大,而且仍然存在疾病難以控制、復發和進展等難以解決的臨床問題。

特別是在血管畸形領域,國際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診療中心能夠相對完善地提供規範的臨床處理。

近年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診治水平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我們提出了動靜脈畸形、靜脈畸形等疾病的診治規範,尤其是在頜骨動靜脈畸形方面,我們獨創的頦孔入路介入栓塞手段得到了國際認可,在頜骨動靜脈畸形的診治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

積極交叉融合擁抱人工智慧

《中國科學報》:未來,專委會將與哪些學科開展交叉領域的研究?

範新東:在未來的血管畸形研究中,我們將立足於現階段存在的困難,力圖從基因水平尋找血管通路疾病發生的原因,探索和研發靶向性藥物,爭取在減輕治療副作用的同時提升診療效果。同時,希望能夠與相關的理工學科開展交叉研究,探索視覺化無水乙醇療法,以在可視條件下完成介入栓塞治療。

在血管通路方面,醫工交叉是未來本專委會的主要工作之一。臨床結果的優劣與產品的效能存在很大的相關性,目前國外已經有一些完全創新性的產品出現,正是醫工結合的典型代表。

《中國科學報》:隨著大資料與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拓展與應用,專委會將如何在這一領域佈局與發展?

範新東:這也正是我們專委會目前籌備的方向。我們希望透過大資料手段探尋血管通路類疾病發生、發展、影響預後的可能因素,並且從基因水平、蛋白質水平探索這些疾病發生的原因。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針對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的發病靶點尋求理想的靶向藥物,幫助患者免除手術的痛苦。同時,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為這類疾病的診斷和預後判斷提供幫助。

此外,大資料及人工智慧在血管通路的預測臨床轉歸以及監測方面會提供很大的幫助,尤其對血液透析通路的患者連續性的評估可以減少通路急性閉塞再幹預的次數,提高通路通暢率並降低醫療費用。

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血管畸形及通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董巋然 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樊雪強 中日友好醫院(兼秘書長)

黃 明 雲南省腫瘤醫院

蔣曉東 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施婭雪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蘇立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楊 敏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張 嵐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張 雯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範新東:“小眾”學科也有大作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