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小兒出汗多如何治療?中醫教你幾個方法

一、小兒出汗多如何治療?

1。 中藥治療

根據寶寶的症狀不同,出汗多大體可分為5 種主要的型別,具體藥物配伍及用量仍需專科醫生開具。

肺衛不固

多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汗出明顯,活動後出汗加重,神疲乏力,面無光澤,平時易患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療多以益氣固表為主,常用固表止汗類中藥。

營衛失調

多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遍身而不溫,畏寒惡風,不發熱,或伴有低熱,精神疲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治療上以調和營衛為主,常用解表和裡類中藥。

陰虛火旺

多以盜汗為主,頭身汗出較多,甚則淋漓不止,形體消瘦,口渴顴紅,煩躁易怒,夜寐不寧,唇燥口乾,便秘尿赤,舌尖紅起刺,苔少、光剝苔,脈細數。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常用滋陰清火類中藥。

氣陰虧虛

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夜眠少,夜間汗多,或伴低熱,口乾,手腳心熱,哭聲無力,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治療以益氣養陰為主,常用益氣滋陰類的中藥。

溼熱迫蒸

多為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汗出為多,汗出膚熱,汗漬色黃,口臭,口渴不微飲,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上以清熱瀉脾為主,常用清溼熱類的中藥。

小兒出汗多如何治療?中醫教你幾個方法

2。 中藥敷貼

五倍子、五味子、煅龍骨、煅牡蠣等量,打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取藥粉6 克,用醋調成糊狀。取神闕穴,用棉籤蘸取溫開水清潔穴位及其周圍面板,將調好的藥糊塗敷於穴位,外用塑膠保鮮薄膜覆蓋,並用膠布固定。每天1 次,7天為1 個療程。每次敷貼前均應使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乾面板,讓區域性面板沒有汗漬。汗證小兒由於出汗較多,敷貼時間宜適當縮短,換藥頻率宜增加。有嚴重溼疹者要慎用此法,敷貼部位面板有皮疹、破損、潰瘍等忌用此法。

小兒出汗多如何治療?中醫教你幾個方法

3。 中醫艾灸

患兒取仰臥位,選取湧泉、神闕穴,將適量艾絨放入艾灸盒並點燃,再將艾灸盒放於穴位處固定,時間5 ~ 10 分鐘,以面板微微發紅為度。每天1 次,10 天為1 個療程。

施灸時注意避免燙傷。施灸後,區域性面板出現微紅,屬正常現象,無須處理。如因施灸過量,區域性出現小水皰,只要不擦破,可任其吸收;若水皰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再塗以消炎藥膏,並敷消毒紗布保護。

二、家長要注意的生活細節

1。 增強體質,適度體育鍛煉及戶外活動,要有充足的日照,以增強小兒體質。

2。 注意病後護理,避免復感外邪。

3。 做好預防接種。

4。 積極防治各種急、慢性疾病。

5。 患病期間減少劇烈活動。

6。 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被,保持面板清潔和乾燥,拭汗用柔軟乾毛巾或紗布,勿用溼冷毛巾,以免受涼。

7。 汗出過多致津傷氣耗者,應補充水分和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炸、肥甘厚味之品,慎用或忌用辛散之物。

8。 室內溫度、溼度要調節適宜。

小兒出汗多如何治療?中醫教你幾個方法

三、調理食譜

太子參藥粥

太子參10 克、茯苓10 克、浮小麥15 克、生薑3 克、粳米50 克、雞蛋1 枚、鹽少許。先將太子參、茯苓、浮小麥、生薑用水煎取湯汁,去渣後加入粳米煮粥。粥快熟時加入雞蛋清及鹽,攪均勻。適用於出汗多,同時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的患兒。

三寶雞子黃粥

淮山藥15 克、生薏苡仁30 克、芡實15 克、熟雞子黃1 枚。將山藥、薏苡仁、芡實研末和糯米一起煮粥,待粥快熟時放入雞子黃,調勻。每天1 次,一次吃完。適用於出汗多,同時伴有脾胃虛弱等症狀的患兒。

作者:姚魁武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