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有機食品是在借概念“騙錢”嗎?

有機食品是在借概念“騙錢”嗎?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機食品」的概念在國內發展迅猛。

很多高階超市中,「有機食品」往往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在各種廣告宣傳中,有機食品是更健康、環保、可持續的食品。當然,它比同類食品更高的價格也令大家產生懷疑——有機食品的口味會更好嗎?它真的更健康嗎?為什麼價格更貴?究竟是不是智商稅?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有機食品」四個字會感到困惑:化學課中說的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都是「有機物」,我們吃的食物,也主要由「有機物」構成,那所有的食物難道不都應該是「有機」的嗎?

實際上,「有機食品」的「有機」兩個字,跟化學體系中的有機物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它是指透過「有機農業體系」生產出來的食物。要追溯這個詞語的源頭,就要從有機農業的歷史說起了。

20世紀前期,整個世界的農業生產體系都在經歷一場劇變——化學農藥和化肥被髮明出來。它們相比之前的傳統農藥和肥料,更便宜,效果更好,儲運起來也更方便。從此,農作物的產量迅猛上漲。

但是,很快人們發現了問題:短期的產量提高是有代價的,化肥和化學農藥的濫用很可能導致土壤失水、板結、侵蝕,最終導致肥力下降。此外它們還可能汙染水資源、造成健康隱患……那時很多農學家呼籲大家重視這個問題,英國植物學家阿爾伯特·霍華德爵士(Sir Albert Howard)為此去印度考察了26年,他認為,印度傳統的耕作方法雖然看似落後,但是「可持續」的,有助於解決那時發達國家遇到的問題。他在印度考察期間寫了多本著作,介紹他心中的「可持續、環境友好的農業體系」。

有機食品是在借概念“騙錢”嗎?

英國農學家懷特·詹姆斯(Walter James,4th Baron Northbourne)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這個詞,隨後這個詞被阿爾伯特·霍華德爵士在《農業聖典》中採用,從此得以廣泛傳播。「有機」在這裡的意思更多是指一種整體論思想——整個農業體系應該像一個有機體一樣,自給自足,可持續發展。

至此,「有機農業」這個概念徹底火了。各種有機農業運動在歐美國家逐漸風行。他們主要抨擊「化學農業」或「工廠農業」,認為那些「化學農業」的支持者是商業利益在推動,這種農業方式是對自然環境、人體健康都不負責任的,而回歸自然的「有機農業」才是更加值得推崇的農業方式。

隨著支持者越來越多,有機食品的市場規模也逐漸增加,出現了一些良莠不齊,甚至假貨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開始,市場出現了很多有機認證機構,負責對有機產品進行認證,但各機構標準不同,這會引發市場混亂。1990年,美國《聯邦有機食品生產法案》出臺,這是第一個關於有機農業生產的國家標準。隨後很多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出臺了自己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有機農業從此走上正軌。

從上文來看,目前「有機體系」的相關認證,其實每個國家都是獨立、不互通的。也就是說,美國的有機食品進口到中國,需要再獨立認證一遍。而涉及「有機食品」的認證細節,各個國家也都有區別。但從共同點來說,各個國家的有機食品歸根結底無外乎以下幾點:

不採用基因工程/轉基因技術獲得的生物或者產物;

不採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新增劑;

儘量減少使用化學合成的食品新增劑和加工助劑;

儘量實現農業、食品加工生產的可持續性。

說起來容易,但想真正實現這種比較嚴格的標準,還是有一定難度。比如說,如果之前種的是普通蔬菜,現在想種有機蔬菜,是不是改一下生產方式就立刻實現了?沒那麼簡單。你需要先改變生產方式,然後經過至少兩年的「轉換期」,生產的食品才能夠稱為「有機食品」。設立「轉換期」是為了確定土壤中的化學合成物質已經被完全分解,而不同的食物會規定不同的轉換期。轉換期內就算用有機生產體系生產的食品,也不能打上「有機食品」標誌。

如果你有兩塊田地,分別種有機作物和非有機作物,你還需要設定一條緩衝帶,透過物理屏障的方式使得臨近田地中的人工合成物質不會汙染到「有機食品」所在的田地。有機畜牧業中,也需要做到讓有機畜禽和常規畜禽的活動場地、飼料等完全分開,不能有所交集。對於有機畜牧業,你還需要為畜禽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這使得整個養殖場佔地面積遠大於非有機畜牧業。

有機食品是在借概念“騙錢”嗎?

本身不使用化學合成、基因工程等手段,產量就會大大降低,加上「轉換期」「隔離帶」「活動空間」等一系列規定,生產有機食品的單位成本必然會大大高於普通食品,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機食品賣的更貴」的底層原因之一。

在這裡我也想消除一些常見的誤解:有機食品一定不能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物質。實際上不一定。當然各個國家規定有所不同。按照中國有機生產的推薦標準《GB/T 19630-2019》來看,有一些化學合成的消毒劑,比如過氧乙酸、過氧化氫等,是可以應用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的;食品加工中也可以使用一些人工合成的食品新增劑和加工助劑,比如二氧化矽(抗結劑)、焦亞硫酸鉀(防腐劑)、亞硝酸鈉(防腐劑)等。因此,有機食品中是可以含有「人工合成」成分的。

不過一般各個國家都會有成品的比例規定,比如我國的推薦標準中,「有機食品」中有機配料佔比不得小於95%。這屬於「統一化」的標準,而另一種方式是建立分級標準,比如美國 USDA 有機標準:

100%有機(100% Organic):字面意思,就是100%的配料都是有機來源;

有機(Organic):95%的配料為有機來源;

使用有機產品製作(Made with Organic):70%的配料為有機來源,剩下的配料有品種和來源限制。

這樣的分級化管理體制可以使商家有更多的宣傳空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消費者產生誤解和困惑。

我們平時說「有機食品更安全、健康」,通常是建立在「更少的化學合成農藥、殺蟲劑、化肥」的基礎上。換句話說,我們預設「化學合成的農藥、殺蟲劑、化肥」是有害健康的。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對於化學合成的農藥、殺蟲劑、化肥以及食品新增劑,人們目前的認知有點「矯枉過正」。的確,在最開始的濫用階段,它們確實造成了問題。但俗話說「撇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時代是在發展的,當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過量」帶來的問題,轉而去「適量」使用的時候,這些不利影響是否可以避免呢?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各個國家對於化學合成的物質,都有嚴格的使用、殘留劑量標準。比如說,我國的強制標準《GB 2760》規定了各個食品新增劑的使用劑量;《GB 2763》規定了各種農藥的最大殘留劑量。而這些劑量是綜合了很多毒理實驗資料(包括急、慢性毒性以及蓄積毒性),考慮了安全係數之後最終才確定下來的。我們可以認為,一個合格的產品,只要農藥、殺蟲劑殘留未超標,並且食品新增劑的新增都是合法合規的,那這些「化學合成的東西」就不會給食品帶來額外的安全和健康隱患。

有人說,有機食品一定是「非轉基因」的,這難道不是更安全嗎?

有機食品是在借概念“騙錢”嗎?

其實「轉基因食品會危害健康」也是一個常見的誤解。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已被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任何損害」。一個新的轉基因食品要想上市,也是要經過一系列毒理實驗,被批准後才能上市。人們也不應過分懼怕轉基因食品。

有人還會問「有很多商家宣傳有機食品更營養」,這是真的嗎?

其實,目前大部分證據都指向「沒有差異」。比如2009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篇系統綜述文章納入了162篇相關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營養價值沒有明顯差異」。2012年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上的一篇系統綜述納入了240篇研究,同樣結論如此。因此,「有機食品」宣稱在健康、安全、營養等方面勝過普通食品,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有機農業相比普通農業,在「可持續」方面的確有一定優勢,但這種方式限制了單位面積產量。因此,很多農業學家也在憂慮「如果全面推廣有機食品,那我們還能餵飽全世界那麼多人嗎?」目前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值得關注,在未來,世界人口數量可能還要面臨增長,在這件事上,「有機農業」可能並不是最優解。

至少目前看來,各個國家的「有機農業」和「有機產品」還是在走高階路線,以類似「食品中的奢侈品」來進行營銷。我們也看到,「吃有機食品」逐漸成為城市中產階級標榜的生活方式。這種風潮也使得人們開始思考「有機食品,是否成了區分社會階層的標籤」?當然,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非科學問題了。

有機食品是在借概念“騙錢”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