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破銅爛鐵時代,中小房企就沒活路了?

「生存還是死亡」,一開年萬科總裁鬱亮就拉響了房地產的警報。

從黃金、白銀到黑鐵的時代嬗變,房地產行業失去了青銅時代的過渡,沒有緩衝期,直接面臨著顛覆性的洗牌、遊戲規則的改變和盈利模式的變化。

先解釋下所謂的時代。

房地產的

黃金時代

長達十餘年,1998 年到 2010 年,是改革的紅利期,人口紅利和供應不足之間有巨大的缺口,房企真正的「躺贏」期,

只要有地就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到了 2011 年到 2020 年,房企講究的是個「快」字,加快週轉速度,靠資金的效率賺錢。這期間,厭惡風險的港資房企全面退出主流市場,機制更為靈活的民營房企迎頭趕上。也是這一階段,規模的過快增長,帶來人力儲備和管理能力嚴重不足,人海戰術和外包合作成為主流,

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狀況比比皆是

黑鐵時代始於 2022 年,這是一個顛覆振盪期,也是迴歸理性期。

房地產行業像製造業看齊,需要刮骨療毒般針對長期形成的弊病,放棄高利潤率的幻想,向精細化經營管理要紅利。

這也意味著,黑鐵黑鐵破銅爛鐵,地產行業沒有好日子過了。

行業形勢尚且如此,融資渠道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人才吸引力弱的中小房企豈不是徹底失去了機會?

01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中小房企日子不好過

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完全對。

十萬地產商齊頭暴富的和諧日子過去了,中小房企的日子真的過得蠻慘的,

如果說之前是大房企吃肉、小房企還有脆骨啃,現在恐怕連口湯都難得喝上。

只不過輿論對待二者的態度不同,大房企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各種媒體、營銷號就出動了,欠債、破產搞得人盡皆知。

然而,小房企壓根沒人關注,大部分只能悄無聲息地「死」去。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2021 年全國約有 343 家房企釋出了相關破產文書

,且主要以小微房企為主,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較高甚至躋身百強的知名房企。但更多的是位於三四線城市,經營及專案覆蓋範圍不大的中小房企。

而 2020 和 2019 年,破產數字是 270、408 家。相當於這三年,平均每天都有 1 家房企破產。街邊「凍死」的中小房企數量驟然增加,瀕臨「凍死」的中小房企日子也不好過。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一是,融資成本越來越高,中小房企的票息普遍在 10% 以上。

上海老牌房企景瑞控股美元債融資成本較高,票息均在 12% 以上;深圳房企力高集團也存續著境外美元債,最高的票面利率甚至到了 13%;中小房企上市後融資成本也仍舊高,上坤地產上市發行的首筆 1。85 億美元債,票面利率也高達 12。75%。

圖/景瑞控股美元債融資成本

二是,土地兩集中後,中小房企拿地的參與度也不高了,拿錯地可能會死,不拿地就只能等死,他們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

從 22 個城市集中供地可見一斑,國企央企在絕大部分城市均處上風,除中海、華潤、保利、中國鐵建為代表的央企和被迫託底的地方城投類國企外,中小房企幾乎銷聲匿跡。

三是,中小房企給不起那麼多錢,也沒底氣畫太大的餅,職業經理人都離開了。

如前碧桂園區域總裁劉森峰離職實地集團,名將王本龍卸任三巽集團總裁,張巧龍卸任彰泰董事長兼總裁等等,可真是行業陣痛期,換血不稀奇。

圖/從左向右依次為張巧龍、劉森峰、王本龍

中小地產公司還能活到今天的,太不容易了。沉船上的小房企們發現,前十年天上掉的餡餅,最終都是誘餌。

02

分化加劇已成定局

卻也是行業視窗期

馮叔早就對後開發時代做了註腳,他預測,對於全國市場來說,未來 90% 傳統住宅開發類企業會完成他的使命,剩下 10% 裡邊主要是國企和央企,民營會佔到較少的比例

(詳情見文章)

最終,分化加劇已成定局,撐不下去的中小房企只能選擇轉型,或者破產出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有一批平時不顯山、不露水,鮮有新聞的中小房企衝了上來。

一類是深耕優質區域的中小房企,真正的產品主義者。

最知名的莫過於以杭州為大本營的濱江集團,以及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的星河地產。

今年年初,濱江集團的溫暖大禮包,近半個月假期+7 天額外假期+消費券,讓圈內人士紅了眼,殊不知只是集團常規操作。除了令人豔羨不已的員工福利,濱江也是為數不多完成 2021 年度銷售目標的房企,2021 年銷售額 1691 億元,目標完成率高達 140。92%。除了區域深耕戰略外,濱江本身的產品力也非常能打,讓公司得到了良好的品牌聲譽。

作為深圳豪宅代表的星河地產,在北方的知名度並不太高,銷售額也並不突出,維持在 200 億元左右。當房企暴雷訊息層出不窮,一度被嘲笑的星河灣模式,卻出乎意料地在風大浪跡的地產江湖屹立不倒。也成為華南市場為數不多的、有實力入場土拍市場拼搶的民企。

另一類是名不見經傳,但手握本土資源人脈的舊改房企。

比如盤踞在寶山城市更新一線的大華地產,以成批舊改、大量的公建和區域商業開發為主要模式。

在大華的舊改小王國裡,大華建設了大華嘉年華、購物中心等商業中心,也是名副其實的酒店大亨,跟洲際集團、雅詩閣等國際知名酒店合作;甚至還建設自己的租賃品牌大華享寓。但大華極其低調,甚至拿地都是偷偷摸摸,從來不聲張。創始人金惠明也甚少有人提及。

深圳舊改巨頭情況也類似,綠景中國銷售金額不過百億,但擁有的城市更新土儲巨大,銷售毛利率也保持高位,2020 年資料為 49%。還打造了商業業務線,佐阾購物中心和 NEO 都市商務綜合體。去年確定的白石洲專案,曾號稱深圳人口最密集的城中村,一期的實施主體已確定為綠景中國。

第三類則是低調跨行進入的的金主,即本身是個大集團,其他版塊可以反哺地產業務

,產業定位也以中高階為主,比如雅戈爾地產、鵬瑞地產等。

雅戈爾擁有特殊的背景,其母公司原本的主業並非房地產開發,而是做男裝生意,半路「轉行」涉足的房地產,專案多侷限在大本營寧波,另在上海、蘇州、西雙版納、蘭州等有少量專案。從淨利潤來看,地產業務一直優於「老本行」服裝。

而早就紅出圈了的深圳灣一號,是鵬瑞地產開發的,其背後是邁瑞醫療創始人徐航,當初自己只是蓋一棟樓「隨便玩玩」,誰知道卻因為壕無人性一炮而紅。這兩年,鵬瑞地產深入城市更新專案,也是為數不多近兩年在廣州、佛山拿地的民營。

03

刻舟求劍是非常危險

中小房企出路在哪裡

地產是個永續行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房子。

即便是過了城市化高峰的美國,地產行業依舊活得不錯,比如商業地產大亨西蒙地產和住宅專家帕爾迪。進入黑鐵時代後,房企要對自身和整個上下游產業鏈重新審視,在經營邏輯和執行週期上重新研究思路。

之前我們當作金科玉律的定理,已經不適用了,如果還是刻舟求劍,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上述案例也告訴我們,沒有思考清楚發展戰略、沒有建立核心競爭力的中小房企,未來的結局只會毫無聲響地消失。

所以

在大的行業認知上,要相信地產行業仍是一個十幾萬億的大行業,依然具備很多機會

,要透過把握節奏、最佳化結構來尋找。擺正姿態後,分析好目前具備的資源配置,思考當下與未來的運營,並具備戰略定力,不要左右搖擺。

在拿地層面,區域的小週期依然存在

,集中精力深耕大本營或個別目標區域,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和多年積累的經驗,對城市進行生動、深入地分析。並透過各種手段蒐集、分析不同目標客群的需求變化,作為拿地可行性的一項重要依據。

資本使用上,做好經營規劃的基礎上,可以嘗試著去集約化的使用資金

,建立資金池。將有限的資金集約化使用,發揮最大的價值,在最關鍵的點上出手。此外,強大的成本最佳化能力也能為銷售定價環節爭取更多的空間。

在考核激勵上,透過內部競爭、考核激勵機制,將員工隊伍的進取心激發出來,將責任壓力傳遞下去,從根本上去提升企業運營的效率。再利用科技工具,讓前期的準備工作更快完成。如利用AI進行設計強排方案;利用大資料,幫助投拓人員更快獲取地塊周邊情況,更快地做產品策劃、可研分析等。

總而言之,如果不具備衝規模的潛力,做個默默掙錢的「小而美」的房企未嘗不可。逆勢冒險,可能死得更快。

去年年底的上海媒體見面會,鬱亮用16個字總結對行業的基本看法:

尊重常識,迴歸常態,陣痛之後,仍有機會。

不要指望賺大錢、快錢、短錢,只能賺小錢、慢錢、長錢,幸運的是,這也是中小房企一直都在做的。

破銅爛鐵時代,中小房企就沒活路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