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月銷13.4萬輛車背後,比亞迪價值百億的另一支柱

多重因素促進著車市在今年的節節攀登,這一在普通居民生活中*貴的消費品,成為刺激經濟向上的主要助力器。

推高的過程中也仍然要在創新上有所側重,所以飆升*快的就是新能源車。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車銷量較去年增長了1。2倍,遠遠超過了汽車行業整體大約20%的增速。按照6月*新的銷量資料,新能源車賣了59。6萬輛,這其中有13。4萬輛貢獻自比亞迪。

也就是說,幾乎每4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來自比亞迪。

(2021-2022年1-6月比亞迪情況,資料來源:比亞迪公告,36氪製圖)

然而,要買到一輛比亞迪的新能源車並不容易。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6月在股東大會上就曾表示“比亞迪在手訂單已經超過50萬輛,交付週期在5-6個月。”換句話說,現在付定金,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提車。

需求比供給漲的更快,事實上在經歷上半年供應鏈受阻的種種問題之後,即使這樣的銷售資料也還是被需求攆著走。製造能力、產業鏈佈局,是比亞迪相比新能源新秀們的核心優勢之一,這基於20世紀初比亞迪就確立的垂直產業鏈的戰略,所以需求猛增的情況下,小跑兩步、還能跟的上。

這20年來的製造能力不只可以造車、還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在比亞迪車的身後,是幾乎可以製造一切“你想不到”的比亞迪產業鏈,可以與下游一起共同進步。比如,比亞迪執行總裁、汽車工程院院士廉玉波6月就表示,比亞迪未來可能會為特斯拉供應刀片電池。

這種“自立性”在去年被卡脖子嚴重的半導體身上體現的更明顯。當汽車智慧化趨勢要求新時代汽車要電動,還要更聰明的時候,起到汽車大腦作用的晶片需求更多了,也更高階了。根據相關案例,去年車芯售價在需求拉動下暴漲,*嚴重的時候,一枚20元的晶片,*高的時候炒到2800元,漲了140倍。

在2021年卡脖子*嚴重的地方——IGBT和MCU,也可以在比亞迪產業鏈的業務中找到節點。曾為比亞迪旗下業務的比亞迪半導體在去年分拆上市,其*大客戶就是比亞迪,後者在2019-2021年對比亞迪半導體的貢獻佔到54。81%、58。84%和63。37%。比亞迪引以為豪的混動版車型,背後的DM4。0模組所用的IGBT就是由比亞迪半導體供應。

造一顆汽車能用的晶片並不容易。Omdia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前十大車規級半導體廠商佔據的市場份額超60%。即使是專注於晶片的廠商,也仍然沒法解決缺芯的問題。那憑什麼一家車企就能懂晶片呢?

比亞迪的回答是,比亞迪半導體也許不是*專業的晶片廠商,但一定可以在車的領域裡,明確知道自己的需求。

(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更為重要的是,當這項車上晶片的生意處於火熱狀態且需求越來越大時,“*懂車”的比亞迪半導體,也可以突破技術和產業間語言的障礙,走到更多客戶的上游清單裡。比亞迪半導體也在這一過程中走向資本市場,向深交所提交註冊、擬在創業板上市,募資20億元,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那麼,車芯在現階段的圖景、不斷迭代的需求演進過程,都可以在招股書中娓娓道來。

All in car,比亞迪沒有選擇

與工業級、消費級半導體相比,車,是對半導體的要求*高的場景。

把自己扮演進汽車半導體的角色,可以說是承擔了出行的重任。這意味著經常要在*端的環境下工作,比如在溫度在零下*寒的冬天,或是地表溫度60度以上的夏*。那麼,汽車上的半導體器件不但要在這樣的溫度差異下高效能工作,還需要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長的壽命。

可靠性上,如果半導體失效導致的電器罷工,發生在汽車安全系統上,就可能威脅到駕駛員的生命安全;壽命長短上,汽車上的功率半導體器件,通常需要陪伴汽車的全生命週期,一臺汽車的平均壽命在15年左右,車規級半導需要能夠活得比這更長。

比亞迪半導體的前身可以說是在這樣嚴肅的需求推動下長出來的。2004年,比亞迪出錢,BFE Ventures出技術,將比亞迪主攻電池保護IC的IC設計部抽出來,成立了比亞迪微電子。這一舉措在當時的目的是進軍IT行業微電子及光電子領域,此後經過多次股權轉讓後,2020年1月,比亞迪微電子成為比亞迪股份全資子公司,也就是後來的比亞迪半導體。

(比亞迪半導體車規級半導體產品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今天看,比亞迪半導體的主營業務可以分為5類,分別是功率半導體、智慧控制IC、智慧感測器、光電半導體和製造及服務。並非巧合,比亞迪半導體的業務線可以理解為:以車規級半導體為核心,向工業級、消費級半導體延伸,其中佔比*高的功率半導體的主要組成也就是IGBT(絕緣柵雙*電晶體)、次之則是智慧控制IC的主要組成也就是MCU(微控制單元),而都是

過去兩年車企們*缺的晶片。

(2019-2021年比亞迪半導體營業收入,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圍繞車做晶片,是比亞迪的初心和借力而為,同時也讓比亞迪半導體踩上了時代風口。

IGBT和MCU對車來說有多重要呢?

分別來說,IGBT是電力裝置的心臟,能夠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加速能力、*高時速和續航里程。遠川研究所曾對IGBT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成本佔比做了測算,電控系統佔整車成本約為15%~20%,這其中IGBT佔電控系統成本37%,也就是說IGBT佔整車成本5。6%~7。4%。

這一領域,比亞迪半導體耕耘了17年,自2005年建立IGBT團隊、三年後建立6英寸晶圓生產線、再到2009年成功自研中國*枚IGBT晶片IGBT1。0,比亞迪半導體站在了車規級IGBT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據Omdia資料,在新能源乘用車電機驅動控制器這個細分領域,比亞迪半導體2019年以IGBT模組19%的市佔率排名*,僅次於國際知名大廠英飛凌。

(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上述中國*枚IGBT晶片IGBT1。0在13年裡革新到了5。0版本,比亞迪的芯也可以造給更多需求方了。

MCU(微控制單元)則是車上卡脖子更嚴重的地方。

Omdia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MCU市場規模為175億美元,僅中國MCU市場規模就達53億美元,佔比超3成。然而中高階MCU市場中,前五大MCU廠商就佔據了70%以上的份額,前十大MCU廠商無一家境內企業。

(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同樣按照一個價格漲幅來說,去年車規級MCU單價從1。92元/個增長*4。45元/個,對應毛利率由40。08%增長*50。20%;工業級MCU單價由1。04元/個增長*1。40元/個,對應毛利率由36。58%提升*48。17%。

(2020-2021年比亞比半導體智慧控制IC毛利率,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供求不平衡在2021被拉到新高,這是價位和毛利率同時上漲的原因。而這一領域,對於比亞迪半導體來說,也是有13年積澱的看家本領。從2009年其推出*代工業MCU,到2018年車規級8位MCU的批次裝車,比亞迪半導體在MCU上走的是從易到難的路線。雖然市場當下和未來的主流需求都會是32位MCU,但比亞迪半導體也沒落下節奏,2019年,其MCU產品實現了從8位到32位的技術升級批次裝車。

成績尚可,在智慧感測器和光電半導體兩個業務板塊,比亞迪半導體也實現了2021年收入接近翻倍的成績。整體來看,2021年,比亞迪半導體收入同比增長約120%,這個增長勢頭看起來還未結束。

根據招股書的2022Q1預計財務資料,比亞迪半導體營收在11。15億元和11。85億元之間,同比增長111。72%*125。01%;扣非歸母淨利潤約為5950萬元*7850萬元,同比增長5。98%*39。82%;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依然實現了同期翻倍的收入。

狼性比亞迪,沒有中場休息

2008年時,半導體的日子遠沒有今天好過,但在那一年,比亞迪收到了成長中*重要一筆投資:2。3億美元,來自巴菲特。

彼時的半導體業正在艱難度日,IDM企業(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全製造流程)已經開始拍賣手裡盈利能力差的固定資產來維持運營,而反之,比亞迪有點闊綽:拿到融資之後,比亞迪轉手就用其中的1。7億元收購了寧波中緯半導體。後者的主要資產,正是臺積電在1987年設立的一條6英寸晶圓生產線,用於生產功率半導體產品。

這之後,

擴產線、拿融資兩個方面,都可以看得見比亞迪半導體這一新興產業商業路徑的“狼性”。

產線收購完成之後,比亞迪在功率半導體上的經營模式就由Fabless(專注於電路設計,沒有製造環節)轉為IDM(全製造流程)。要知道,用IDM模式的,全球只有功率半導體廠商英飛凌、安森美和意法半導體,中國本土的也僅時代電氣和華潤微兩家,*近一年營收分別為151億和92億,按A股計算的市值分別為940億和711億。

顯而易見,IDM的難度要更大,但比亞迪半導體還是選了更難的方法。

背後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功率半導體定製化需求較高,IDM模式打通設計和製造環節,可以實現更快速的技術創新;另外,功率半導體對技術節點要求不高,通常只需要上百nm,在這個領域打通晶圓製造環節成本相對較低。

也就是說,儘管這是短期看起來更難的工作,但長期來說對產業鏈更有利。

這一戰略性轉變之後,則是要求看得見的產能爬升。時間軸拉到2019年,寧波半導體在比亞迪“內部轉手”*比亞迪半導體旗下,成為比亞迪半導體的全資子公司。

2019-2021年,為比亞迪半導體貢獻的產能分別為24、25和31萬片,預計在2022年產能能夠達到36萬片。

這還不是比亞迪半導體要的滿意速度。2021年9月王傳福就在年中交流會中表示,“2021年比亞迪累計訂單量可能達到90萬輛,而比亞迪交付能力只能達到70-75萬輛。”影響比亞迪交付能力的,其中之一就是IC晶片。

招股書也披露了這方面的資料。2021年,比亞迪半導體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自給率不到63%,有30%以上仍然需要委外代工,剩下不到6%的部分需要對外採購。這不單單是個別現象,招股書資料顯示,2019-2021年,比亞迪半導體有3成功率半導體需要由其他晶圓廠製造。

(比亞迪半導體功率半導體自制比例,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能自己造晶片了,但還是跟不上需求上漲,此時的王傳福,開始關注8英寸晶圓生產裝置。和6英寸晶圓相比,8英寸晶圓能夠實現更快的產能擴張速度,但同時8英寸產線也意味著更大的成本付出。2019年比亞迪半導體總資產只有12。75億元,賬上的現金只有8000多萬,甚*不夠再買一條6英寸產線。

因此,比亞迪半導體在分拆之後就開始尋求外部投資者,

在3周之內光速完成了3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28億元。

2020年5月22日,小米產業基金以1億元的價格向比亞迪半導體收購1。67%股權,該輪融資估值基準日為2019年12月31日,估值60億元。

2020年5月26日,也就是上一輪融資完成後的4天,比亞迪半導體完成A輪融資,募集金額為19億元,對應投前估值75億元,投後估值94億元。其中,本輪投資方紅杉、中金獲董事席位。

(比亞迪半導體現任董事情況,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2020年6月12日,距*輪融資完成後的3周,比亞迪半導體完成A+輪融資,投前估值和A輪保持一致,募集金額8億元,投後估值來到102億。投資方包括老股東小米產業基金、深創投、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其中,中小企業發展基金LP為中芯聚源。

解決了資金問題,比亞迪半導體在2021年8月正式出手建立了一條8英寸晶圓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一共花費49億元(裝置30。5億、土地18。5億),有38。10億元來自比亞迪半導體,另外10億多來自濟南市國資委旗下產業發展基金。

這條8英寸產線已經於2022年開始投片,1月產能0。8萬片。同時,比亞迪半導體預測在12月可以達到月產能2。2萬片,預計全年產能達到20萬片。2023年3月達到滿產的3萬片/月,

也就是全年36萬片的產能,對應可以配套新能源汽車90萬輛。

擴產同時也會給比亞迪半導體帶來兩方面的壓力:一是昂貴的裝置帶來的折舊攤銷費用,2021年增加了2554。23萬元,2022將預計增加2。75億元;二是為穩定人才增加的股權激勵費用,2021年攤銷金額為1。16億元,2022*2024年還將分別增加8525。16萬元、4655。33萬元和1253。01萬元。

(2019-2021年比亞迪業績,資料來源:比亞迪招股書,36氪製圖)

此前比亞迪半導體就因為股權激勵影響了淨利潤。

仔細看比亞迪半導體的營收和利潤就會發現,2020年比亞迪半導體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背後的原因就是其在2020年進行了股權激勵,產生了7429。77萬元的股份支付費用,如不考慮股份支付,2020年比亞迪半導體歸母淨利潤為1。33億元,較上一年增長56。18%。

(2019-2021年比亞迪業績(不計股份支付),資料來源:比亞迪招股書,36氪製圖)

2021年,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支付費用1。16億元,如不考慮股份支付,歸母淨利潤為5。11億元,據此測算,股份支付對比亞迪歸母淨利潤的影響超20%。

The end:比亞迪新的朋友圈

困擾了車企兩年之久的缺芯問題,到今天還未得到根本解決。處於風險之中的車企中紛紛尋找產業夥伴支援,或給出更高的價位、或給出更大數量的訂單。

相比起來,比亞迪多幾分風險中穩定生長的底氣,產業鏈佈局的優勢在這時候得到顯現。

在給母公司輸血過程中有了穩定業務源,比亞迪半導體也在走向外部。

一方面,比亞迪半導體在各個領域

拓展第三方客戶,

以汽車領域為例,比亞迪已經進入了小鵬汽車、東風嵐圖等供應鏈,長城、北汽等也已送樣測試。

(比亞迪半導體第三方客戶情況,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36氪整理)

另一方面,下游需求的不斷升級,需要比亞迪半導體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

比亞迪半導體計劃將上市募集資金用於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高效能MCU、高精度BMS的研發,繼續豐富產品矩陣,提升產品效能。

(比亞迪半導體募集資金用途,資料來源:比亞迪半導體招股書)

可以說,

製造能力是造車的基石,但不只造車,同時也是比亞迪“造一切”的寶藏工具。

舉例來說,比亞迪旗下另一上市公司比亞迪電子,被母公司輸血的成分就更少,但也更體現了雙方相伴相生、“我需要你就有”的協同關係。

這一點在比亞迪半導體身上同理。當製造能力可以滿足市場需求時,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有一種“角色”。換句話說,生意場上沒有*的朋友,當然也沒有*的敵人。

月銷13.4萬輛車背後,比亞迪價值百億的另一支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