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1905電影網專稿

從頻頻登上熱搜的高能劇情,到“法網灰灰”“法律人嘴替”等出圈梗,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創作的《底線》成為了近期熱度最高的法治題材行業劇。

當公安、律師、檢察官等政法行業的同行早已透過一部部作品走到了觀眾的面前,此前一直略顯“神秘”的法官群體,又該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熒屏首秀?

《底線》即將收官,我們與該劇導演劉國彤進行對話,探討如何在全景展現我國司法改革成果的同時,守住行業劇的創作“底線”。

劇情節奏“對標”辦案速度

還原法官真實結案壓力

《底線》能夠在開局階段快速抓住一部分受眾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速的劇情推進速度——幾個庭多線辦案,案情不拖泥帶水,這種畫風對於越來越喜歡快節奏追劇的觀眾來說無疑舒適度拉滿。

劉國彤透露,這種創作風格背後的考量實際上是對法官辦案客觀現實的還原:“我們(體驗生活)看到法官桌上的卷宗,每一個卷宗都是一個案子,一個法官手上經常同時幾十件案子在辦。”一些結案率高的法官,一年要經手一兩千個案件,平均每天處理7、8個案件,“法官很忙、案件壓力很大,這是我們需要著重表現的,所以我們(在節奏上)把很多案件交織在一起同步推進。”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不僅是節奏,《底線》的團隊也在案件的敘述角度上有側重。

在決定這個戲的重點是法官、當事人和普法法律點這三項內容之後,“我們不再在案件的起承轉合、發展變化上做文章。”劉國彤以開篇的雷星宇案舉例,通常劇集會大量描述案情,敘述背景,但《底線》想要呈現的是法官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案件、對待當事人,以及怎麼判決。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所以我們著重刻畫這個案件一審判決的時候法官做了什麼,二審改判以後,她承受了什麼樣的壓力。”只要把普法的重要法律點給到,創作團隊通常選擇不再在案例層面,去過多展開。

避免行業劇“懸浮”?

法官現場監督 創作不給態度

行業劇最容易誕生“爆款”,但拍好行業劇卻是一件難事,其中最容易為人詬病的毛病就是“懸浮”。劉國彤十分理解觀眾對部分作品“披著行業外衣談戀愛”的不滿,因此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題材和型別,團隊最初也很犯難。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以前政法戲聚焦公安、檢察院、律師領域比較多,法官給人更多的是遙遠、嚴肅的刻板印象。但這一次前期籌備的過程,反而讓劉國彤和整個團隊找到了劇集、角色的落腳點:“行業劇畢竟也還是寫人。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法官這個人物本身和他們(工作中)的構架關係就足以精彩。”

因為需要經常和當事人打交道,同時不停的梳理、調節案情,法官們的溝通能力非常強,“有種撲面而來的親切感,也能讓我們快速進入到對這個行業和人物的瞭解上。”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而除了人的溫度,《底線》團隊也真切感受到了法官這份職業的巨大壓力。不僅僅是巨大的案件數量,包括他們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方方面面的考驗,都讓大家有種真切的衝動,去將他們的真實生活完整地傳遞給觀眾。

對此,最高法給了《底線》充分的創作空間。

採訪過程中收集到的法官真實感受、包括基層對制度改革的問題意見,都被寫進了劇本當中。除了前期創作階段有專家把握每個案件的臺詞和細節,在實際的拍攝階段,也有三名法官在現場一起看“監視器”,“因為不光是劇本、臺詞,表情也要把控,法庭上法官是不能有態度的。”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針對法官行業劇的這些“特性”,劉國彤也對創作做出了調整,避免在視聽語言上出現創作者的偏向性。透過公平公正的事實陳述,展現法官的判決、法律的衡量,讓觀眾可以從更中立的視角出發,選擇自己的態度。

此外,《底線》中的每個案件還會著重呈現判決的釋理說法。“現在我們都是庭審公開。所以我們會感覺到法官判一個案子不僅僅只是考慮案件本身,還會考慮到案件所帶來的社會意義和對整個社會公序良俗的擁護。”這一點考量,也成為底線在選擇法律點、編寫案件時的出發點。

“官方玩梗”為何出圈

金句源於演員深度體驗基層生活

嚴肅嚴謹的法庭戲之外,《底線》的另一部分熱度則來自於頻頻出圈的“官方玩梗”與“硬核金句”。

最先火起來的當屬法院夏季制服的“顏值”。靳東飾演的方庭長一番表情真摯的吐槽,讓許多被這件“沒型”“又厚又扎”的夏季毛料制服折磨的法官感嘆:找到了自己的“官方嘴替”。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談起這個梗,劉國彤透露,劇組前期體驗生活恰好是在夏天:“說實話我們當時覺得拍電視劇穿這個(夏裝)很難看,顏色不好看、造型也不好看。”很快他們發現,這正是許多法官的心聲。

類似這樣的趣味細節,在演員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包括後來成為熱門梗的“週六保證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法官要不就是沒頭髮,要不就是白頭髮”等等。

作為《底線》中的“金句製造機”,靳東讓觀眾看到了他“精英”範兒之外的一面。

“他體驗生活、模仿人物的基本功很紮實。”劉國彤和靳東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有過多次深度交流,兩人將看到的真實法院環境、法官狀態,甚至是他們說話的節奏、語氣都進行了詳細分析。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我們去採訪的時候,厚厚的一個筆記本他幾天時間就全給寫滿了,我們覺得法官的一些話可以轉化成臺詞寫進來的,格局性的、總結性的,甚至是工作吐槽、自嘲等等,他都記錄下來,然後在準備角色和表演的時候,融入到這個人物當中。”

飾演靳東徒弟的成毅,同樣也顛覆了許多人對他“古裝專業戶”的刻板印象。初次合作,成毅體驗生活和角色準備的用心讓劉國彤印象深刻:“一開始你看他還是一個社會青年,(體驗生活)我們又做了一些模擬法庭的排練後,你會發現他整個人的感覺和氣質都發生一些變化。”

專訪 | 聚焦法官群體的法律劇如何守住《底線》

劇集熱播,相比其他反饋,劉國彤更高興能把創作過程中的所看所想所體驗,儘可能多的呈現在了《底線》當中,只有積累下現實生活中鮮活、生動的體驗,才能真正挖掘出司法、案件、人物的深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