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辨證之寒溼困脾證

民以食為天,脾又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乎身心健康,又有俗語說“十人九胃”,說明脾胃失常非常普遍,學好脾胃病,能解決很多問題。脾胃病,我們前期主要說五臟,後期隨之會論述六腑。

先說一下脾胃病一些比較淺顯又非常重要的知識點。脾氣虛、脾陽虛屬於脾的功能異常,動力不足,脾升清,清陽不升又影響胃的和降,所以脾氣虛會出現一個特徵症狀:腹脹,主要表現為食後腹脹,空腹時減輕。脾陽虛程度會更重一些,會出現腹脹,不食也脹。

中醫辨證之寒溼困脾證

西醫稱此病為胃腸動力不足,多口服嗎丁啉、健胃消食片改善這些問題,前期效果很好,但是後期作用會越來越弱,直至失效,原因是沒有解決脾氣虛、脾陽虛這個關鍵問題。那麼中醫中成藥吃什麼?可以試用參苓白朮散(丸)。西藥一時爽,但不解決根本問題,中藥慢點,但是確實能解決大問題。

再說一下脾為溼困,寒熱一般不單獨為病,但與溼合就會出問題,原因可以理解為寒熱對脾來說是散兵遊勇,是孤狼,但與溼合併,馬上就有了組織紀律,狼狽結合,為禍不小。溼為禍脾臟,主要表現為痞,痞滿不適,痞塞不通,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無脹大之形,溼熱蘊脾證的“痞”特點是痞悶兼口渴不欲飲,口膩伴口苦,小便黃赤、苔黃等熱像,詳見我的文章。寒溼困脾證的“痞”症特點是痞悶兼見口淡不渴,口膩納呆,小便短少但不黃,苔白膩、脈緩等寒象。

以上作為過度,主要是引出今天討論重點:寒溼困脾證。寒溼困脾,又稱寒溼中阻證、溼困脾陽證、太陰脾溼證。百度百科名詞解釋:寒溼之邪內盛,困阻脾胃樞機所引起,臨床以脘悶體重、便溏浮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痰飲、洩瀉、霍亂、黃疸、水腫。現代醫學的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腎炎等疾病可見此病證。

寒溼困脾證的症狀上文也說了一部分比較特徵的症狀:痞悶(納運障礙)+寒溼之象(寒溼內盛),主要有脘腑痞悶或痛,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有肢體浮腫,小便少,或見身目發黃而晦暗,或婦女白帶量多。

病因方面一是病從口入,過食生冷以至於寒溼停止中焦,或過食肥甘,溼濁內生,困阻中陽。二是邪從外來,冒雨涉水,久居潮溼,氣候陰雨,寒溼內侵傷中。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得這個病的基本上都是管不住嘴惹的禍。

中醫辨證之寒溼困脾證

病機,多吃點生冷、大魚大肉咋就會痞悶不適、寒溼困脾了呢?主要是上述飲食傷寒化溼,困阻中陽,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司,所以會出現痞悶不舒等一系列症狀。

本證疾病模型,疾病模型很重要,好些人學中醫好多年不會臨證,這與大學教學脫離臨床有很大關係,雖然也有幾次見習機會,但那能認識個啥,值得推敲。學習證型先給他建個疾病模型,說起那個證馬上有中醫、西醫鮮活的疾病與之對應,反覆積累、熟悉,再臨證看到某個疾病時,腦海馬上調出幾個證型,我們再類證鑑別一下,抓住特徵等重點,證型馬上就辨好了,有了證,再聯想代表方,以及常用加減,結合臨床兼證,用藥就立馬有譜了,臨證也就不慌了,經驗也就出來了。

本證中醫記住一個簡單的胃痞病,因為“痞悶”是其特徵。西醫記住消化系統一個胃炎或者肝炎(西醫肝炎在中醫多從脾胃論治)也就行了。關鍵記住其特徵,熟悉之後其他疾病見此特徵都可以從此證論治。

類證鑑別,文章開頭就說了幾個了,可以再看一下。

治療方法,寒溼困脾所以要溫中化溼。代表方:組成:胃苓散,白朮、桂枝、豬苓、茯苓、澤瀉、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等。本證是五苓散和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合方而成。本方溫陽較弱,側重健脾利溼。

與此相似的還有一個方:實脾散,由乾薑、附子、白朮、茯苓、炙甘草、厚朴、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等組成,本方用乾薑、附子溫陽利水,多用於陽虛較明顯的水腫證。

總之,中醫治溼的方法有芳香化溼、運脾燥溼、利水滲溼,這些方法應當酌情使用,脾臟惡溼,易被溼困,本證治療應以脾為中心,處理好脾困和溼阻的關係,溼為陰邪,用藥應當兼以溫運。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