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冉雪峰中藥解危症二例

冉雪峰(1879年~1963年),原名敬典,字劍虹,號雪峰,別號恨生,為御醫之後,與張錫純共有“南冉北張”之稱。冉老臨床經驗豐富,擅長用中醫藥治療各種急危重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出版了鼠疫、霍亂、痧證、麻證、傷科等急症的相關專著,創立了“療傷寒壞證方”“太素清燥救肺湯”“急救通竅活血湯”等急危重症經驗方。現從1926年出版的《醫學雜誌(武昌)》、1930年的《上海醫報》及1935年出版的《湖北醫藥月刊》上摘錄冉老治療危證的二則驗案,並加按語於後,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典型病案一 屍厥

周姓婦人,體質素弱,營衛不暢,每值經期前後,即腰脹腹痛頭暈,肢轉神疲,每服調營和衛、疏肝達木、寧心固腎之劑,隨即小瘥,不以為意。最後病發稍劇,某醫恣用克伐,改發虛脹,改就某西醫診察,誤為實證,以腹部漉然,有物在焉,妄曰此水也,以利水大劑投之,大便下數次,複診謂水不盡,仍投前方,大下不止,因之屍厥,瞑目,不稍動,狀若死矣。闔家哀痛,正備入殮,察其體全冷否,而心口微溫微動,細審鼻端尚有微息,曰此未死盡也,越半日如故,乃延診。立理中湯一方,令稍稍灌之。

翌晨復來迎診,目似開不開,鼻息稍大,脈沉細微弱之極,而不絕於縷,三部調勻。細審病狀,察病情,診脈時見病者時欲以手覆頭而不達,因問病者未厥時曾說頭痛否。曰大下時先說腹痛,後說頭痛。因即用吳茱萸湯加附子倍人參,一服而神清能語,再服而略進稀粥,小便一次,越三日即強力起扶入內寢。後用小建中、黃芪五物、當歸內補建中各方,斡旋收功。最後服炙甘草湯加減膏藥一料,肥健愈昔矣。

按語

患者體質素虛,前醫恣用克伐,中氣已傷,又經西藥大下後,中氣更傷而致厥,似為現代所謂低血容量性休克。

冉老認為,患者之守中樞紐將絕,大瀉不止,脾腸下陷,濁氣上幹,故出現“始腹痛,後頭痛,而真機欲息,屍厥成矣。”認為患者內部臟腑未壞,欲息未息。冉老斷此病其真欲絕,當“啟東土之微陽,振下焦之生氣”,大補元氣,以消陰翳。

根據脾胃損傷的病因,中氣下陷的病機,初診冉老用理中湯頻頻灌服,中陽生而中樞始轉,贏得一線生機。微醒後,二診細查病史與症狀,審得濁陰上逆之頭痛病機,根據張仲景治陰邪上逆,頭痛欲絕,用吳茱萸輩之經驗,而處吳茱萸湯加附子倍人參,大補元氣,溫煦真陽,祛除濁陰,而得大效。其後調補,尤重脾腎,益氣養血。

對於體質的調理,採用膏方劑型,亦頗具特色。案中冉老緊抓陽虛氣陷、濁陰上逆的病機,以中樞脾胃為核心,舒達氣機,應用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回陽救逆,吳茱萸散寒降濁,為本例救逆的關鍵學術經驗。

典型病案二 亡陰證

前二特區邱副主任若谷之夫人,產後失調,兼患乳癰,自潰一次,經西醫剖割二次。又用強心劑,因之昏厥竟日。嗣雖漸蘇,然每日午後二時,及半夜二時,必潮熱昏厥數小時。勢急矣,改用中醫。延漢上名醫某甲診治,甲斷為冬溫少陽病,方用青蒿桑葉清解之屬,服之小效,月事略見,胸乳環周起紅疳,漸及肢背。甲以病雜且重,舉予以代。

予至時,他醫已擬就溫補大劑方箋在案。予診畢告之曰:脈沉數,沉為在裡,數則為熱,兩顴發赤,血分之鬱熱已深。手足微掣,肝風之徵兆已露。其重要關鍵,尤在齒槁唇枯,舌苔灰黑,完全無津。液復則生,液不復則死,此亡陰危證也。因為立方鮮生地一兩,白茅根一錢五分,蒲公英三錢,青蒿露銀花露各一兩,犀角尖一錢,乳香一錢五分,丹皮三錢。服一劑略安,三劑得微汗,熱減神清。

後減去生地十之四,熱復熾,因復加重,熱又減。多日未大便,方中並加郁李仁、天門冬,仍不便,兼用新法導大便坐藥,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濁物甚多,熱大退,神大清,食慾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當歸、芍藥補血之品,熱終不退淨,又略有眩冒狀,乃去當歸之苦溫,乃加生地之凉潤,熱乃淨。紅癰全消,癰口平復。善後調補之法,初用甘凉,佐解毒藥,取其輕清。繼乃用復脈去薑桂,加填精柔肝之品,濃厚之劑收功。

按語

患者經西醫剖割傷正,又夾時令溫邪,並令入營,消灼陰液,氣血並逆而致昏厥。冉老認為,戴陽面赤,或為寒病兼有證,而患者唇焦舌枯,完全無津,故斷非寒證,而為熱證。素體虛弱,又產後久病,其虛無待言,但患者舊有癰毒,又新感時邪,一派熱象,故為虛實夾雜,正虛邪實。根據病情描述,本例似為現代醫學之感染性休克,中醫認為熱毒熾盛,耗灼陰津,虛陽外浮,虛風內動。脈沉提示無外出之機,不能逆其勢而以外解。熱毒已入營,但清其營。憑脈辨證,憑證用藥,冉老認為無須深究其舊有癰毒及新感時邪,當務之急為養陰潤液,涼血解毒。此病邪火燔熾,且有液涸痙厥、肝風內動之勢,當用養陰清熱涼血重劑。冉老認為,初診處方中生地黃益水涼營,清血分之熱。冉老治療陰液不足,氣血衝逆,尤其喜用益水斂陽,潤液柔筋的生地黃,且多為搗汁用。白茅根活血分之滯,蒲公英解血分之毒。青蒿露、金銀花露解毒退熱。熱毒浮越,故佐牡丹皮。癰口未合,故佐乳香。犀角通靈,清熱解毒透絡之中,且可息風,合之為清營澈熱,解毒活血,透絡息風。其後減用生地黃,患者熱又熾,冉老採用通腑導滯之法,以瀉代清,熱毒清則神清納佳。熱毒耗傷陰血,生地黃、白芍沿用,但冉老特別注意在乳癰未痊,邪氣未淨之時,慎用苦溫,除邪務盡,並一直兼用清解,以防滋膩養邪。邪盡後,正虛待復,故用復脈,加填精柔肝並濃厚之劑,仍慎用溫燥溫散,不用幹姜、肉桂。

注:文中一錢相當於3g。

·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石衛華、李勇華。由杏林科普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