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冥想系列,從呼吸練習與身體掃描開始

筆記來源:

《得到·童慧琦·怎樣學會正念冥想》

童慧琦,臨床心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及行為科學系臨床副教授,牛津大學正念中心訪問學者,加州健康研究院正念學院院長,“正念減壓”課程創始人喬恩·卡巴金博士在中國的教學夥伴和首席翻譯。

冥想系列,從呼吸練習與身體掃描開始

冥想有什麼用?

這是我一直想得而不知的,所以,也就談不上堅持與刻意為之。

讓自己輕鬆下來……

有一種感覺,自己深度存在的力量……

身處壓力、人際關係對抗等情境

陷入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

導言

1、詳細講解

正念冥想體系

,對正念冥想有一個全面認識。

2、理解正念的

工作性定義

三個要素

有意的關注

非評判的態度

理解當下

3、透過觀照

身、受、心、法

,來幫助自己更清晰的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

1

什麼是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是冥想的一種方式。

冥想雖然來自於宗教,但是它以去宗教化的語言,推及著宗教的普世價值觀。

Google有一門給員工設計的正念冥想課程,“搜尋內在自我”。

Twitter和Facebook兩家公司也請有正念練習的員工或外部老師,帶領員工們做正念練習。

蘋果創始人史蒂芬·喬布斯,在大學時期接觸冥想。

在蘋果手機中有一個自帶的健康APP,裡面可以記錄體育鍛煉、飲食、睡眠,還有正念練習板塊。正念訓練成了一項重要的健康資料。

正念冥想,是關於如何使用和安放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正念冥想,有助於提升專注力,找到與壓力相處的方式,更好的與自己的身體相處,在日常壓力下感覺到輕鬆自在。

2

什麼是正念的工作性定義,及三個要素?

正念是如何在不同領域之間延伸應用的?

“念”

上今,下心,今心為念;

一顆處在當今、當下的心就是念的狀態。

人類的心,最喜歡兩件事情:一件是不斷地跳入未來,規劃或者擔憂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另一件事回到過去,為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感到後悔難過。

在未來與過去之間來回穿插,卻永遠的錯失了當下這個時刻。將此可以比喻為“猴心”——無法停下,亦無法安住。

正念的目的,就是幫助自己把這顆心,安在當下。

冥想系列,從呼吸練習與身體掃描開始

喬恩·卡巴金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冥想導師

喬恩·卡巴金對正念的定義:

(可操作性定義,或工作定義)

正念是當我們把

注意力

有意的

不加評判地

放在當下

的時候,所產生或湧現的那份覺知。

三個要素:

第一、有意的關注

注意力會落在哪兒,很多時候是隨機的;我們的注意力就像是無法消停的猴子,很容易被各種東西、情境所吸引,也就是分心。

在正念冥想練習中,我們需要有意地把注意力導向某個物件或者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呼吸聲、身體的自然反應和意識,所聞、所見、所聽、所念、所思所想(感官意識),除了內在體驗,當然還有外在表象……

第二、不加評判的態度

評判,是人類進化到現在非常重要的一個大腦功能。比如,面對危險時的各種評判,再之後確立選擇等。

這裡的非評判是指:對我們的評判有所覺察,不被牽著鼻子走。

產生評判是自然的,但是知道自己正在評判,是自身不易察覺的。

第三、理解當下

“當下”是最容易被濫用的一個詞彙。譬如,經常說的“活在當下”、“當下最美”等,諸多空話、大話。

有人說“活在未來”,有人說“活在當下”,但是從沒有人說“活在過去”,為什麼?不知道,可能是語境與理解等差異吧。

“當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當下”是我們的身心所體驗到的一切。

內在與外在體驗的總和,你對內在體驗的感覺和對外在環境的觀察。

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

內在的體驗

,也可以說是一種私密的體驗。比如,

念頭,在你的頭腦中湧現,但是別人無法得知,除非你說出來。

情緒,現在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如果你沒有透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流露出來的話,別人也難以理解你的情緒。

身體的感覺,例如,睏意、疼痛感、醉意等。

另一類是

外在現象

你目光所及之處,就是外在的事物,是經由你的感官被感覺到的。

外在的聲音,透過你的耳朵被接收到。

延伸應用:

喬恩·卡巴金博士開創的正念減壓課程被美國正念圈稱為“幹細胞”課程。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這個課程分化了很多不同的正念內容。

不同領域的人們,在應用正念時,他們也做了相當多的變化與延伸。

1、公司內部——

正念情商訓練

谷歌工程師帶領同事們做正念練習,參加的員工累積超過一萬人。之後,他將課程系統化,形成了一個課程體系,叫做《搜尋內在自我》。

在公司內部推廣情商,對企業員工非常有吸引力。從情商角度理解正念冥想,不僅有助於自我理解,也有助於放下自我中心,對他人升起更大的同理心和共情,而這,恰恰是情商的精髓。

2、 正念認知療法——抑鬱防止

上世紀90年代,很多著名的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學家,非常關注抑鬱症的復發問題。當他們瞭解到喬恩·卡巴金的工作後,去向他請教。

後來,這群心理學家將正念整合到經典的認知行為治療體系中,開發了一個課程

“正念認知療法”

研究顯示,正念認知療法,可以把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抑鬱發作患者的病情(抑鬱狀態)複發率降低一半。

在抑鬱狀態中,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失敗,會想到很多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失敗。但是,在正念認知療法中,它會讓你瞭解到:念頭只是念頭,並不代表事實。

這個念頭被比喻為河流裡漂著的樹葉,你站在河岸邊,看著這個念頭來來去去,而不要掉入河裡去。

3、正念分娩及養育

正念分娩旨在把母親的產後抑鬱降低,減輕母親對於分娩的恐懼感和焦慮,改善伴侶間的溝通。

4、正念教育——英國對青少年的對照實驗

正念在教育系統中的研究和應用也比較多。

在英國的76所學校對11到16週歲的孩子進行正念研究,其中38所,這些學校的孩子和老師都不接受任何正念相關的訓練;作為對照組,另外38所的學校派老師來學習一些正念課程,老師再將正念分享給孩子,看看這兩組孩子的身心發展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是11到16歲?

隨著人體的身心方面的發育,同時學業的壓力增大,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很多成年期的精神疾病,在這個年齡階段就已經露出苗頭了。

在這個敏感時期,給這些發育中的孩子們一個有效的工具,會對他們的身心有什麼近期和長遠的影響。

5、政府

英國議會的8周課程,英國議員們排隊參加一個名叫《喧囂世界中的靜心法》這樣一個為期8周的課程。

2015年10月,英國議會出版了《正念國度——英國》的報告,他們從政府政策制定層面,在全英國四大領域推廣正念:健康保障領域、教育領域、犯罪司法系統(與囚犯開展正念冥想)、工作場所中應用。

正念的練習,可以讓他們不太容易被情緒性的東西所影響,從而有更準確的判斷。

3

正念的四個基礎是什麼?(正念練習中可以觀照的物件)

在大多數的正念課程中,都是從兩個練習開始,正念呼吸和身體掃描(也是正念的第一個基礎,身的正念內容)。

正念的四個基礎,也就是對身、受、心、法的正念。

身:覺察身體。譬如覺察呼吸帶來的身體感覺,身體姿勢等。

受:對各種體驗的感受加以覺察。通常分為愉悅、不愉悅、既非愉悅也非不愉悅(中性)。

心:對念頭、情緒的覺察。

法:規律,事物的真相,對各種各樣現象的本質加以覺察。

第一、培育對身體的敏感度和親密度

對身體的正念是正念的第一個基礎,如果你想系統地、循序漸進地開始正念練習,首先要從身體入手。

把身體當做正念練習的物件,能夠幫助我們培育對身體的敏感度和親密度,更好地瞭解身體的狀態。

在俊男靚女的平面、影片廣告中,我們關注著外貌、身材等;常常跟自己的身體失去了深層的接觸和聯結。

如果身體沒有病痛,我們基本很少關注它。我們可能更多地活在頭腦裡,在高度專注於一些大腦活動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身體的狀態。

——

呼吸練習與身體掃描。

呼吸練習

1、呼吸時,搜尋最明顯的身體部位,覺察呼吸帶給那個部位的感覺。

(對吸氣、呼氣的整個感覺,呼和吸之間的停頓有所察覺)

譬如,

鼻端,覺察呼吸進出鼻端的感覺;

胸部或腹部,覺察氣息進出時候的起伏;

2、你不需要去數呼吸的次數,也不需要用任何方式去調節、控制;只是隨著呼吸自然的節律,帶著一種好奇、放鬆、友善的態度去觀察。

它自然就會調節並平穩下來。

我們的呼吸受情緒、念頭、身體運動的影響。

譬如,

興奮或身體運動時會加快,焦慮緊張時短促而低淺。

身體掃描

用注意力去覺察身體各個部位在每一個當下的感覺。

(不同的身體部位,某一個時間點的感覺)

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懷著友善的態度,面對不適感。

第二、覺察“感受”,平衡心態

“受”的正念

對於愉悅感,我們希望持續更久;

對於不愉悅,我們希望它早點結束、消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覺恐懼、生氣,或者主動迴避;

對於既非愉悅也非不愉悅,感覺無聊。

第三、從念頭和情緒的暴力下解脫

“心”的正念

對念頭的正念練習可以讓你開始認識到:

所有的念頭都只是精神現象

念頭不等同於事實

我們不等同於我們的念頭

習慣性的思維通常導致習慣性的行動

念頭會變化

對情緒的正念練習可以讓你認識到:

所有情緒都只是精神現象

情緒不等同於事實

我們不等同於我們的情緒

習慣性的思維通常與習慣性的情緒彼此影響

情緒會變化

第四、對現象的變化的覺察

“法”的正念

第一性原理、本質原理都可以解釋。

其中一個真相就是變化——萬事萬物都在變化。

問題來了:

1、什麼是猴心?

2、正念的工作性定義是什麼?

3、正念包括哪三個要素?

4、什麼是“當下”?如何理解當下。

5、正念冥想的益處是什麼?

提高注意力

減壓,提升自身的抗壓力

減少情緒控制,靜心等

6、正念冥想的基礎練習是什麼?

身的正念內容,呼吸練習與身體掃描

筆記先生:

注意力,是可以“被控制”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