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癌症自愈並非奇蹟,何裕民總結2類自愈人群,自己對照一下

英國74歲的凱蒂曾被死纏爛打的疹子困擾,她的右小腿上有許多蠟狀的隆起並且有泛紅表現,一開始她以為自己是發炎了,但是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卻告訴她,這是一種罕見的面板癌。

由於腫瘤已經擴散,手術和放療都不會有良好效果,醫生給出的第一方案是截肢,但是又考慮到凱蒂的年紀,擔心她無法負擔截肢帶來的影響。於是經過長時間討論和對凱蒂本人的意見徵詢,醫療團隊決定暫時不予治療,視情況發展再定。

就這樣,凱蒂帶著“病腿”回家了,但是半個多月後“奇蹟”開始出現。儘管沒有接受任何治療,複查時醫生卻發現凱蒂的腫瘤有明顯縮小。而之後的幾個月裡,凱蒂的身體指標逐漸恢復正常,腫瘤也漸漸縮小直至消失,這無疑是一個驚喜。凱蒂的主治醫生歐文說:“雖然還不能證明凱蒂的身體的哪種機制會讓癌症清楚,但這種情況相當罕見。”

癌症自愈並非奇蹟,何裕民總結2類自愈人群,自己對照一下

癌症自愈經常以個性化案例被報道,也經常被稱為是“醫學界的奇蹟”,那麼癌症自愈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這些奇蹟是否對其他病人有參考作用呢?

癌症真有自愈的可能嗎?

在大部人的印象中,癌症=“不治之症”,幾乎等於死亡通知書。但從本質上來講,癌症就是一種慢性炎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透過正規的醫學手段可以控制、治癒。

美國癌症協會就曾經公佈過一個研究結果,他們提到,大約有10%的癌症患者病症會自然消退,而且基本是呈現痊癒的狀態,極少復發。

癌症自愈並非奇蹟,何裕民總結2類自愈人群,自己對照一下

癌症自愈的案例不鮮見。山東的張毅就是其中之一。張毅是1998年5月被確診為腸癌晚期,被發現時就已經是全腹轉移,無法手術了,他本人拒絕進行放化療的治療,甚至不肯服用止痛藥。

為了對抗癌痛,張毅開始全身心地鑽研“微刻”,以此來轉移注意力,不把病情太當回事兒。沒想到,幾年以後,病灶消失了,他的癌症“好”了。

科學研究上沒有具體明確癌症能夠自愈的原因,臨床資料的原因分析不一,似乎癌症自愈是“靠命”,全憑天意。

什麼情況下,癌症可能自愈?

許多型別的癌症都出現了類似的自愈病例,那麼這些案例是否有些共同點,能給我們提供治療癌症的思路呢?

腫瘤專家何裕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原則上來說,任何癌症都有自愈的可能,而根據臨床經驗,有2類比較“極端”情況的人會更容易出現自愈現象。

一類是文化水平低或沒文化,但卻迷信權威或有盲從傾向的人,

常見於農村居民或城市裡粗線條的人,他們查出患癌症後,有的手術、化、放療都不做,卻也活得很好、很長。

何裕民解釋,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對於病情掌握不夠,或者對癌症認知出現偏差,在不知情、不恐懼中獲得了親人的關愛和醫生的救治,多方面的正面因素使得這類患者積極振作,癌症隨之趨於穩定,甚至自愈。

另外一類人群屬於十分理性、執著、甚至有點偏執的人(否認或不在乎自己患癌),

這類患者能夠專注於自己的癌症治療,哪怕不接受治療,他們也會在調整生活作息、提高身體免疫力的道路上堅持不懈,由此為癌症自愈提供了前提條件。

癌症自愈並非奇蹟,何裕民總結2類自愈人群,自己對照一下

雖然何裕民根據臨床病例分析了癌症自愈患者的共性,但是不代表符合其中條件的癌症患者一定可以實現自愈目標。

說實話,小艾覺得懷著“癌症能夠自愈”心態的人其實是在“賭博”,賭贏了,不過是僥倖使然;賭輸了,無覆盤機會。所以,我還是建議癌友們保持理性態度,積極接受正規治療。

癌症康復,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可能,有時候一個選擇就能改變一個結局,想要治好癌症,正確的選擇很重要。

積極樂觀的心態能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清醒,更好地做出選擇。資料顯示,有10%的早期癌症患者活不過五年,就是受心態的影響。

何裕民表示:“良好的心理情緒及應有的社會支援可起到調整機體平衡,增強免疫功能,有利於腫瘤向好的方面轉歸,可使腫瘤處於‘自限狀態’,甚至自然消退。相反,惡劣的情緒進一步降低了機體抵抗能力,可促使病情惡化。”

有了好心態,身體也要有好狀態。癌症患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等來調節身體機能。

不熬夜、戒菸戒酒,適當地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多吃新鮮蔬菜;可以多參加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打太極拳、八段錦等等,都能夠提升身體的免疫力,為戰勝病魔積聚能量。

癌症猛於虎,但是我們要做可以戰勝老虎的“武松”,激發身體潛能,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從身體上,做好積極的準備,增加抗癌成功的機率。

參考資料:

[1]癌症能自愈?這個真的可以有[J]。家庭科學·新健康,2015,(6):14-15。

[2]於錦霖,何裕民。癌症為什麼會“自愈”[J]。家庭科學·新健康,2010,(11):16-17。

[3]劉安立。癌症自愈之謎[J]。大自然探索,2016,(12):22-2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