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口腔裡的“菌群大戰”,你嘴裡的每一分鐘都不太平

口腔裡的“菌群大戰”,你嘴裡的每一分鐘都不太平

在口腔裡,居住著眾多的微生物,這裡是僅次於腸道的人體第二大微生物棲息地。與身體其他部位一樣,口腔裡也棲息著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種類可以超過1000種。細菌是口腔中的主要居民,種類有六七百種,主要是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

比起乾燥的面板,口腔簡直就是細菌們的夢想家園,這裡不僅物產豐富(嘴巴可是用來吃東西的喲!),而且溫暖潮溼(唾液給這裡的微生物帶來豐富的營養和充足的水分),特別適合細菌生存。跟“平原”比較多的面板比起來,口腔的環境要更復雜多變,可謂有山有水、高低起伏、氣候多變、四季分明。這裡有柔軟的舌頭和堅硬的牙齒,還有兩片嘴唇。口腔中的牙齒、齦溝、舌、頰黏膜、硬顎、軟顎、扁桃體等這些高低不平的表面為各類微生物提供了棲身之所,共同形成口腔微生態系統。

口腔裡的“菌群大戰”,你嘴裡的每一分鐘都不太平

穩定的口腔細菌

口腔微生物種類雖然多,但其本身還是比較穩定的。我們每天都會從口腔吃進不同的食物,喝各種各樣的湯湯水水,外部的空氣也常常與口腔親密接觸,但這似乎並不能影響這裡微生物的組成和比例。即使搬了家,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口腔微生物也基本保持不變。有人猜測這也許是人體對微生物的免疫選擇的結果,或者說是因為本地微生物比較“排外”,外地的微生物根本就住不進來。在全球範圍內,透過對比來自不同國家的健康人口腔菌群,發現無論樣本來自哪個國家,吃的是西餐還是中餐,喝的是茶還是咖啡,口腔菌群的組成都是最相似的。

“站穩腳跟”不容易

理論上,不應該是不同的飲食結構影響菌群的組成嗎?不同人種的口腔菌群組成怎麼會如此相似呢?我猜測這可能是由於獨特的口腔微環境造成的,看似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其實並不太平。口腔裡高低錯落的構造並不是一般的微生物可以適應的,白天嘴巴要說話,就不可避免地讓氧氣進入,對於不喜歡氧的菌來說就是一大挑戰。晚上睡覺後,大部分時間嘴巴都是閉著的,對於嗜氧如命的菌來說可就麻煩了,缺氧的日子,多一分鐘都是對生命力的考驗。更要命的是,口腔中幾乎無處不在的唾液,裡面除了營養物質和水分之外,還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質(如免疫細胞、溶菌酶等),這些抗菌物質就是人體專門分泌出來殺死進入口腔的微生物的。口腔中現存的微生物都是經過人體考核通過了的,信得過的“同志”。

人體免疫系統和抗菌物質都與之熟識,讓它們留在口腔裡生活,而新來的微生物要想在口腔中站穩腳就要接受重重考驗了。第一關要過的就是唾液。唾液裡面有抗菌物質黏液素,可以把外來的菌通通黏住並殺死,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菌會被清理掉。如果某些菌有幸闖過了這關,碰到口腔中的原著居民,還得需要一場血戰,畢竟,先來的菌好不容易找好的生態位,豈能隨便讓與外來者?

能在口腔中定殖的微生物都必須先克服這些重重阻礙,只有那些特別適應口腔環境,並且人體也樂意讓它留下的微生物才能最終在這裡生存。看來,口腔微生物的這種穩定性是人體和微生物雙向選擇的結果。

口腔真菌和病毒

口腔中除了細菌,真菌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員。

在口腔中,人們已經發現了至少85種真菌,其中,最主要的是念珠菌。在正常的口腔菌群中,念珠菌是保持中立的,既不“左”也不“右”。然而,當口腔菌群遭到破壞後,念珠菌就會趁機搗亂,變成“壞菌”,而且還會聯合其他壞細菌,比如前面提到的鏈球菌,一起狼狽為奸,共同作惡。這個菌跟不同的細菌搭檔,乾的壞事也不一樣,當它和變異鏈球菌在一起時,經常會引起齲齒;當它和口腔鏈球菌在一起時,常會損傷口腔黏膜,引起鵝口瘡。

除了上述的細菌和真菌之外,病毒雖然數量少,且多是過客,但是在口腔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們中的大多數是以口腔細菌為食的噬菌體。與細菌的穩定性類似,對於某個特定的人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口腔中病毒的種類變化並不大。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口腔中噬菌體的穩定性,維持了細菌的穩定,誰讓細菌是噬菌體的寄主呢。

口腔裡的“菌群大戰”,你嘴裡的每一分鐘都不太平

口腔裡的“菌群大戰”

口腔裡的每一分鐘都不太平,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們除了要應付人體免疫系統的審查,彼此之間有的還會明爭暗鬥,相互競爭,有的還要互幫互助,相互扶持。菌群之間的關係並不簡單,共生與拮抗、互生與競爭,生活在這裡的菌與口腔的組織器官共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微生態社群。

當菌群平衡時,口腔也會健康,菌群失調則口腔患病,比如最常見的齲病。人類對待這個微生態社群從不會坐視不管、聽之任之。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已經習慣於每天早晚刷牙,有些人還會每頓飯後漱口,講究的人還會用牙線等口腔清潔工具,竭盡全力地把食物殘渣徹底清除乾淨,不給微生物留下一點食物。人類這麼大動干戈很多時候就是為了防止齲病的發生。

剛才提到,唾液中的黏液素像膠水一樣黏黏糊糊,非常容易形成膜(口水可以吐泡泡就是因為它的存在),類似刷油漆一樣的覆蓋到口腔的各個部位。被這層膜保護的地方,細菌的數量就會被嚴格控制,而牙齒的表面就是需要被重點關照的地方。

齲齒——口腔微生物惹的禍

口腔中的微生物一旦繁殖過多,它們就會搭幫結夥的組團欺負口腔裡的器官,最讓人不能忍受的是一些微生物吃飽喝足之後會產酸,酸會腐蝕牙齒,在牙齒上打洞,也就是長齲齒。雖然,每天口腔中會分泌1000~1500毫升的唾液,但到了晚上,人睡覺之後唾液就不再產生了,每到這個時候就真的成了細菌們的“狂歡夜”了,它們可以不受唾液的沖洗和監控,那些被壓制了一整天的有害菌也終於有機會衝出來過過嘴癮,肆意妄為一把了。

口腔中殘留的食物就是它們大快朵頤的物件,它們一邊吃,一邊產生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它們吃的是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比如澱粉和糖等,將會產生酸;如果吃的是蛋白質類的食物,將會產生氨和硫化氫。酸可以腐蝕牙齒,在堅硬的牙齒上打洞,讓牙齒表面不平整。而氨和硫化氫都是令人不愉快的氣體,硫化氫的氣味像放壞了的雞蛋,惡臭無比,這兩種物質也是引起起床後口臭的元兇。為了杜絕晚上嘴巴里的壞細菌出來幹壞事,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之前不吃東西,特別是甜食,並且睡覺前給口腔來一次徹底的大清洗,刷刷牙,漱漱口,不給壞細菌提供食物,並且儘可能地清除口腔裡的壞細菌。等到第二天起床後,為了清除細菌們“徹夜狂歡”的混亂場面,把它們產生的酸和臭氣統統給清洗掉,還得再來一次大清洗。

有些人牙齒間隙比較大,食物殘渣特別容易夾在牙縫裡,一般的刷牙和沖洗很難把它們清除掉,這時就需要牙線來幫忙了。細細的牙線可以穿過牙縫,把食物殘渣給拉出來。大家可以試一下,如果晚上睡覺前有肉絲擠在牙縫裡沒出來,第二天早上的口氣會臭得燻倒人。另外,有些牙齒上已經有了牙洞的人還要用牙籤或細棒把塞進牙洞裡的食物殘渣給挖出來,否則,牙洞會越來越大。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時去看牙醫,把洞給補上,防止殘渣再次進入。

口腔裡的“菌群大戰”,你嘴裡的每一分鐘都不太平

保護口腔微生態

預防齲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窩溝封閉,具體來說就是把一種高分子複合樹脂材料塗在牙齒窩溝內,液態的樹脂進入窩溝後固化變硬形成一層保護性的屏障,就像給牙齒穿上了一層保護衣。這麼做的目的是把牙齒上不平整,容易積攢食物殘渣的地方徹底給封閉起來,不給細菌和食物殘渣生存的空間。

從口腔微生態的角度出發,養成早晚刷牙,使用牙線和定期看牙醫的好習慣,就是在維持口腔微生態社群的秩序。牙齒和整個口腔的健康就靠它了!

要知道牙齒的健康非常重要,它們是人類吃飯的“傢伙什兒”,切削、粉碎食物全靠它們。如果它們不能切斷和磨碎食物,就會加大下游單位——胃和腸道的工作量,導致營養吸收不良,消化不好,損害整個身體的健康。

整齊潔白的牙齒還是每個人的一張名片,在人的整體形象中佔有非常大的分量,“唇紅齒白”“齒若編貝”都是對美麗牙齒的形容,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牙齒的嚮往,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一副健康美麗的牙齒。

作者:段雲峰

圖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張潤昕

★作者簡介★

段雲峰,博士,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生物學博士、微生物組學與生物資訊學博士後,資料探勘與應用高階工程師,臨床遺傳諮詢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學網知名博主,科普公眾號“腸菌與健康”和“腸菌博士”主編

腸菌與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帶你瞭解腸道菌群與健康的奧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