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今日冬至……

今日冬至……

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今日冬至……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

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今天晚上23點48分,我們將迎來2021年的冬至!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古代有“

冬至大如年

”的說法,至今還有很多地方保留著慶賀冬至節的習俗。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了傳統的“數九”寒天,各地相繼進入最寒冷的階段,此時要防寒保暖,

外出頭戴帽,保暖先暖腳

。同時這也是

夏病冬防、冬病冬治

的好時機。冬至這15天大家可以好好感受下自己全身各處的情況,因為身體的一些不足會在這段時間症狀更明顯,

此時哪裡不舒服,往往就是哪裡陽氣不足

,可重點養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今日冬至……

冬至一陽生

《易經》中有“

冬至陽生

”的說法,冬至是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從這一天起,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減少,所以除了秉承“秋冬養陰”的原則外,還應小心呵護剛剛萌生的陽氣幼苗,平衡好陰陽。

天下第一補陽之品是太陽,在冬天想要補充人體陽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

太陽曬背

。曬太陽在中醫裡被稱為“

天灸

”,屬溫補之法;而後背督脈為“

陽脈之海

”,統督一身之陽氣。

今日冬至……

在陽光充足的時候,曬曬後背,整個人都會暖和。唐代詩人

白居易

就非常喜歡冬天曬背的養生方法,並且在《負冬日》一詩中做了詳細描述:“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實際上,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三九節氣灸

現代社會,人們不知冷熱,要麼穿得太少,要麼吃得太涼,大自然中的陰寒很容易就進入身體,

日積月累形成陰邪寒邪

,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疾病。

冬季是人體寒氣最重的時候,冬至是人體

陽氣初生

的時候,此時最適合用艾灸來補充陽氣,溫寒補虛。一旦人體陽氣充足就會自動衝擊潛藏了一冬的病灶,緩解各種虛寒症狀,增強人體抵抗力。“

寒者熱之

”,三九灸對於寒性體質的女性朋友尤為重要。

今日冬至……

三九灸穴位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在這裡推薦兩個:

關元穴

,滿足三九“補必兼溫”的特點;

神闕穴,

先天之結締,後天之氣舍,元氣長存此間之所。艾灸這兩個穴位,可藉助天地陰陽轉換的力量,奏三倍溫補陽氣之功。

注意:

艾灸時間不宜過長,每個穴位10分鐘左右即可,灸至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出大汗,灸後注意保暖,不要受風受寒。

冬至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吃餃子的學問,你知道嗎?

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辭官還鄉行至南陽之時恰逢寒冬下大雪,他見南陽白河兩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蔽體,很多百姓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心中十分難過,就令弟子搭醫棚、架大鍋,並研製出禦寒方“

祛寒矯耳湯

”,將羊肉等驅寒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矯耳”,煮熟後免費發給百姓。人們吃了“矯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都治好了,而那天正值冬至。

今日冬至……

後世人們為了紀念這位“

冬至舍藥

”的名醫,更為了防止耳朵凍傷,便將冬至吃餃子作為習俗傳承了下來。

冬至有“日南至”之稱,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自冬至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迴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此後太陽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迴圈。冬至是一個吉日,如《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太陽回升,是一個太陽直射點往返迴圈的開始,應該慶賀。

今日冬至……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過後,中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

所謂“數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