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心血管大咖雲集,共迎抗心律失常新藥登陸中國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安全性高、療效確定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決奈達隆的上市,將給中國房顫患者帶來全新節律控制方案。

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中國房顫患者約有千萬人,房顫本身和其所引起的卒中、體迴圈栓塞事件等會給患者和家庭帶來嚴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如何合理應用相關藥物,降低房顫患者的臨床事件,改善臨床結局?抗心律失常新藥又會給中國的房顫管理帶來哪些變革?

3月19日,來自全國十大城市的心血管領域大咖共聚線上,透過網路開展對話,共同探討最新房顫管理策略,展望全新節律控制藥物決奈達隆在中國的上市給房顫臨床實踐帶來的變革。大會由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和江蘇省人民醫院曹克將教授

擔任主席。

圖1 馬長生教授(圖左)和曹克將教授(圖右)

馬長生教授致辭道:“中國有上千萬房顫患者,進入節律控制時代後,患者有希望在規範節律控制、改善症狀的同時迎來更好預後。未來希望更多醫務工作者開展相關隨機對照研究,獲得更多中國證據,讓越來越多患者能夠有使用決奈達隆的機會。”

曹克將教授表示:“對於決奈達隆的上市已經期待了很長時間,既往我國很多合併甲狀腺疾病的房顫患者,只能去國外自費購買決奈達隆。此次決奈達隆在中國的上市,為臨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竇性心律維持藥物,也給患者帶來了更多治療選擇。”

疾病負擔不容小覷,

中國房顫管理亟待迎來新時代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董建增教授

主持的“邁向‘心’時代”環節中,與會專家就房顫發病趨勢、防控熱點等展開討論。

過去20年間,全球房顫發病率、患病率、疾病負擔均呈增加趨勢。而針對我國房顫管理現狀,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劉少穩教授

指出,中國房顫疾病負擔不容忽視:45歲以上成年人中,房顫加權患病率為1。8%[1],推測約千萬人。

圖2 劉少穩教授發表演講

目前我國房顫管理面臨的問題是診斷及知曉率普遍較低,藥物(特別是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欠規範。未來期待我們能從房顫篩查、患者教育,特別是節律控制等多方面著手,促進我國房顫診療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

為何既往臨床並不提倡的節律控制,近年來在房顫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董籲鋼教授

認為,既往房顫相關研究多節律控制起始晚、應用藥物療效較差,並且忽視抗凝,這導致研究獲得了節律控制後效果不佳的錯誤結論。

圖3 董籲鋼教授發表演講

但隨著新研究釋出,節律控制在房顫管理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EAST-AFNET 4隨機對照研究[2]提示,房顫患者節律控制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不良結局風險,相較於常規治療,早期節律控制組主要終點事件風險降低了21%,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18%,卒中風險降低35%,心衰惡化住院風險降低19%,急性冠脈綜合徵惡化住院風險降低17%。

其事後分析進一步提示,無論患者是否有症狀,早期節律控制均有裨益。這證明儘早啟動節律控制可以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朱儁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方全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蔣晨陽教授、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林文華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鍾敬泉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朱文青教授

在討論中肯定了房顫結構化管理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房顫的治療策略已逐漸形成,但在發展並熟練應用射頻消融等技術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綜合治療。

考慮射頻消融治療的適應證及復發風險,部分患者仍需選擇藥物治療,在射頻消融治療後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後,因此藥物和射頻消融治療都是房顫治療的必要組成部分,兩者不能互相取代。而決奈達隆的上市,讓臨床有了療效與安全性俱佳的選擇。

此外,對於房顫的綜合管理,目前臨床提倡多學科診治,並在基層醫院早期篩查出患者,給予實時的節律控制藥物。

決奈達隆登陸中國,

或將改變房顫臨床實踐

廣東省人民醫院吳書林教授

主持的“邁向‘心’征程”環節中,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藥物及手術治療策略給患者帶來的獲益。

首先

臺中榮民總醫院謝育整教授

對臨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之間的差異進行了分析,並結合數個生動的病例指出,胺碘酮、普羅帕酮、氟卡尼、決奈達隆等藥物各具特點。其中胺碘酮常被用於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的房顫復律及竇性心律維持,但其全身副作用是臨床擔憂的問題。

心血管大咖雲集,共迎抗心律失常新藥登陸中國

圖4 謝育整教授發表演講

決奈達隆問世後,被推薦用於左室功能正常或輕度減退的房顫患者,包括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HFpEF)、心肌缺血及心臟瓣膜病(VHD)患者,其具有減少心血管住院和死亡風險複合終點的作用,嚴重左心室肥厚和HFpEF患者可優先選用。

從藥物結構上來說,決奈達隆是在經典藥物胺碘酮結構基礎上進一步研發的抗心律失常藥物,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藥物研究所呂曉希博士

指出,決奈達隆不含碘取代基分子,避免了甲狀腺副作用的風險,消除了與碘相關的肺毒性及眼毒性風險;其引入甲基磺醯胺基,半衰期更短、親脂性下降,可以減少藥物的組織蓄積、降低神經毒性等不良事件風險,是安全性更高的節律控制藥物。

圖5 呂曉希博士發表演講

並且該藥使用方便,無需劑量滴定、持續心電監測及劑量調整,安全性、便利性俱佳。

在藥物機制的基礎上,

中日友好醫院孫藝紅教授

回顧了決奈達隆的相關臨床研究,分析了藥物的臨床獲益:

圖6 孫藝紅教授發表演講

ATHENA研究[3]提示,相較於安慰劑,決奈達隆顯著降低房顫/房撲患者心血管住院或全因死亡複合終點,其中首次心血管事件住院率降低26%,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29%,房顫住院風險降低37%。

EURIDIS/ADONIS研究[4]提示,決奈達隆較安慰劑顯著延長竇性心律維持時間2。2倍,降低房顫復發風險。

DIONYSOS研究[5]提示,決奈達隆的主要安全終點事件(不伴胃腸道事件)發生率較胺碘酮低 39%,且決奈達隆組甲狀腺、神經、面板和眼部事件更少。

以上眾多證據證實,決奈達隆在有效降低房顫復發的同時顯著降低房顫患者心血管住院或全因死亡風險複合終點,是能夠改善房顫患者預後的節律控制藥物,且安全性好,患者易於依從治療,因而獲得了相關權威指南的廣泛推薦。

隨後,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京敏教授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陳樣新教授、浙江求是心血管病醫院沈法榮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許軼洲教授、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楊兵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楊新春教授

在討論中指出,射頻消融和藥物治療是房顫治療中互相輔助、不可或缺的兩種治療方案。臨床也應明確節律治療與室率控制的區別——節律控制本身適用面更廣,患者接受度更高,對患者預後具有改善作用,透過藥物實施的節律控制更適合基層醫院。

專家們指出,節律控制藥物決奈達隆對心血管硬終點的改善作用和安全性資料讓臨床醫生更有信心應用該藥物,其上市極具臨床意義。

在臨床實踐中,可以由基層醫院的醫生先實施藥物節律控制方案,對於難治性的房顫患者,再及時轉診到上級醫院房顫中心進行積極射頻消融治療。

總結

馬長生教授和曹克將教授總結到,新藥決奈達隆的上市給臨床提供了全新節律控制藥物,讓陣發性、持續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治療患者有了副作用小、療效確定的藥物,也讓醫生有了更有力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希望隨著藥物的進一步的普及應用,未來能為患者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Du X, Guo L, Xia S, Du J,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adults in China。 Heart。 2021。 107(7):535–41。

2。 Kirchhof P, Camm AJ, Goette A, et al。 Early Rhythm-Contro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20; 383(14):1305-1316。

3。 Hohnloser SH, Crijns HJ, van Eickels M, et al。 Effect of dronedarone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9; 360(7): 668-78。

4。 Singh BN, Connolly SJ, Crijns HJ, et al。 Dronedarone for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in atrial fibrillation or flutter。 N Engl J Med。 2007, 357(10): 987-99。

5。 Le Heuzey JY, De Ferrari GM, et al。 A short-term,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onedarone versus amiodarone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DIONYSOS stud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0; 21(6):597-605。

MAT-CN-2204455,有效期2024年3月19日

本編號僅作為賽諾菲對本文章所涉及的賽諾菲相關藥物所屬治療領域科學和臨床資料來源真實性的確認,不作為賽諾菲對本文章全部內容準確性、時效性和完整性的確認和保證;

本文章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學術交流或瞭解醫學資訊目的使用,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方案的推薦和推廣。本文章所含資訊不應代替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的醫療建議。

- End -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