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曹 傑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

★奶牛在變,生產水平在變,所以,牛場面臨的壓力也在變!

——曹傑

哪些是圍產期營養代謝病?

圍產期營養代謝病主要包括酮病、低血鈣、低血鉀、低血磷、低血鎂等。

酮病(群發性酮病),

主要見於產前和產後0~70天,這幾年國內牧場的酮病普遍壓力較大。

低血鈣(產後癱瘓),

主要見於產前7天、產後3天。

低鉀血癥,

主要見於產前7天、產後30天。低鉀介於酮病和低血鈣之間。如果酮病控制不好,產前產後3天奶牛食慾急劇下降,易導致奶牛出現低鉀血癥和部分產前癱瘓,以及產後低鉀血癥。低鉀血癥是繼低鈣血癥之後牧場需要面臨的另一個較大的問題。

低磷血癥,

主要見於產後150~200天,近些年來國內牧場產後磷的問題控制的很好,因此圍產期可暫不考慮發病問題。

低鎂血癥,

主要見於產後15天,目前國內牧場對圍產期鎂的營養需要量和調控很到位,因此問題不大。

最新版的《奶牛疾病學》中,部分血液資料指標已有變化:總鈣2。07~2。59mmol/L,離子鈣1。06~1。33mmol/L,磷1。36~2。49mmol/L,鎂0。7~0。91mmol/L,BHBA1。4和3。0mmol/L。牛群改良過程中,牛的血鈣正常值也有提升,但同時缺鈣時缺的可能更多,所以面臨的問題更嚴重。

關於血糖

。正常血糖標準是31~77 mg/dL,根據實測幾乎沒有奶牛低血糖,因此將標準提升為50~77mg/dL更有意義。除了真位變胃和酮病,90%的奶牛在發病時血糖都高於50 mg/dL,單純的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奶牛幾乎都不缺糖,產後牛如果不缺糖時靜脈補糖,會造成一過性糖尿病(一過性酮病),這是牛場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產後低血鈣現狀

產後癱瘓及亞臨床低血鈣發病率

產後癱瘓以血鈣濃度降低到正常值以下為標誌,它的治療經歷了漫長的摸索時間。亞臨床低血鈣可繼發胎衣不下、酮病、真胃變位、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以及乳房炎等多種疾病。美國報道的經產牛產後癱瘓發病率5。2%,經產牛亞臨床低血鈣50%。國內經產牛產後癱瘓發病率大約4%,頭胎牛亞臨床低血鈣比例4。5%,經產牛亞臨床低血鈣比例67。6%。如果產前產後進行鈣的穩定態調控,那麼產後癱瘓實際發病率在1%~1。5%左右。

鈣的監測

為什麼測離子鈣?因為只有離子鈣才能反映體內鈣的代謝狀態,而測總鈣意義不大,也就是說在奶牛上評估總鈣和發病率沒有關係。血中鈣離子以三種形式存在:結合鈣(40%)、螯合鈣(10%)、iCa(50%)。其中結合鈣和白蛋白結合,電離不出來;磷酸鹽、硫酸鹽的螯合鈣佔10%;只有iCa是生理活性鈣,更能反映體內鈣的代謝狀態。內毒素血癥對離子鈣影響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圍產期要控制內毒素血癥的原因。內毒素血癥發病過程中白蛋白結合的鈣會增加;從內毒素代謝來考慮,它本身是陰離子,需要和鈣結合,才能被巨噬細胞識別清除,因此也會消耗大量離子鈣。從免疫的角度看,奶牛在子宮炎、乳房炎時出現低血鈣,是對細菌增殖態的一種變相抑制,因此產後感染性疾病反向也影響鈣的穩定態。

監測時間:產後0h離子鈣濃度反映產前調控效果;產後6h~12h反映產後調控效果。

產後癱瘓的臨床表現

一般獸醫針對奶牛產後癱瘓治療採取三階段區分法。

第一階段,離子鈣從1。06mmol/L降到0。85mmol/L,奶牛開始出現症狀,肌肉僵硬、震顫等。實際上產後癱瘓就是奶牛中毒和自發性窒息,進行性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最終趴臥死亡,而離子鈣0。85mmol/L時奶牛就有可能進入這個狀態。

第二階段,離子鈣下降到0。75mmol/L,奶牛開始無法站立,當離子鈣下降到0。6mmol/L時,奶牛臥地不起。

第三階段,離子鈣下降到0。5mmol/L,奶牛四肢直伸,側臥於地,失去知覺,處於頻死狀態。換句話說,如果奶牛產後離子鈣下降到0。5mmol/L以下,大機率補鈣就無效了。

總之,當奶牛離子鈣降到1。05mmol/L以下,我們必須針對性的實施監控方案,0。85mmol/L是一個點,0。75mmol/L又是一個點,決定了牧場產後癱瘓的治癒率。

鈣調節機制

分娩後由於泌乳和鈣調節劑機制滯後,大部分奶牛經歷數天的亞臨床性低血鈣過程。年齡、品種和內分泌如雌激素水平,在奶牛低血鈣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大影響。

鈣調節機制透過甲狀旁腺素(PTH)調節:增加破骨、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藉助1,25-雙羥維生素D)、增強腎小管重吸收。代謝性鹼中毒(陰離子鹽)、產前低鈣日糧、低鎂血癥、VD補充量等對甲狀旁腺素的調節機制均有影響。鈣調節機制給了我們調控方向。

為什麼現在牛的產後癱瘓高發?奶中蛋白、脂肪、鈣含量越來越高,另外娟姍牛血統也有影響,造成奶牛鈣代謝壓力更大。輕微內毒素血癥時,LPS會結合鈣離子形成大複合物,然後被巨噬細胞清除;嚴重內毒素血癥,會觸發脂蛋白代謝通道;酸鹼變化會影響遊離鈣的濃度,鹼血癥時,血液中H+缺乏,Ca2+與白蛋白結合,電離的Ca2+減少;內毒素血癥也會造成鹼血癥。這都是我們在鈣調節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另外胎次也影響鈣動員,因此高胎次的奶牛產後低血鈣壓力增加。

產後低血鈣營養調控:產後補鈣或陰離子鹽調控

低血鈣的控制

產後低血鈣預防主要透過兩個渠道:圍產期陰離子鹽調控和產後投服或灌服鈣。陰離子鹽需定期監測尿液,因為可能影響圍產牛的幹物質採食量,使用不當會誘發酮病,相當於我們需要在酮病和產後癱瘓兩個病中間找突破口和平衡點,進行精準的營養調控。透過解決低血鈣也能解決其它產後疾病問題,如果陰離子鹽用的好,胎衣不下可以降到3%,如果用不好,可能胎衣不下也非常高。有國外研究表明,如果產後補鈣或投鈣得當,經產牛第一次DHI檢測時奶量會增加3。8公斤。

下圖展示的是經典的日糧鈣濃度和產後癱瘓發病率之間的關係。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日糧鈣濃度與產後癱瘓發病率之間的關係

亞臨床低血鈣控制

下表展示的是2016年做的關於經產牛不同處理產後24h亞臨床低血鈣恢復情況的實驗資料。產後0小時60%~70%亞臨床低血鈣,我們需要做的是產後24小時將其降到20%,達到穩定狀態。任何一種補鈣方法都不可能將產後24小時的亞臨床低血鈣降到0,但20%亞臨床低血鈣就是安全範圍,這20%牛需要兩天完全恢復。

表1 經產牛不同處理產後24h亞臨床低血鈣恢復情況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陰離子鹽調控

陰離子鹽調控是非常好的產前營養調控方案,也是目前國內一個大的營養調控方向,但每個牧場因為飼料原料和牛群狀態的差異,很難形成統一的調控方案來相互借鑑。首先,任何尿液pH的變動,都可以透過DCAD來調控,也就是說奶牛不管吃什麼日糧,只要加陰離子鹽,尿液酸鹼度一定會變化。尿液pH與DCAD之間的曲線關係反映了腎臟緩衝系統維持鹼性尿液直到過載的能力。我們應瞭解,對產前日糧進行DCAD處理的目的,必須是降低產後癱瘓的風險(1%~1。5%),而不一定是控制血液或尿液pH。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日糧DCAD與尿液pH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日糧DCAD與產後癱瘓發病率

很多牧場在使用陰離子鹽的時候有誤區,過度追求尿液pH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而忽略了產後癱瘓的發病率。正確方向是以降低產後癱瘓風險為目標,調整酸化效果。如推薦350克/頭日的陰離子鹽,可能用220克時產後癱瘓發病率已經很理想了,但尿液酸化效果不是很完美,也沒必要再加量。陰離子鹽是人為創造代償性酸中毒來調動PTH活性從而避免產後癱瘓,應避免過度酸化導致部分牛產前即出現瘤胃酸中毒。陰離子鹽調節的目標值是產後癱瘓發病率1%~1。5%,尿液pH6~7。

國外文獻曾指出,產後癱瘓調控過程中不理想時,牛場往往增加陰離子鹽用量,其結果是把酮病等圍產期代謝病全部引發出來,得不償失。根據牛場實際驗證,每個場牛由於圍產期日糧和奶牛品種的差異性,產後0h的鈣濃度區間有一定偏差,需要在檢測基礎上的精準營養調控。頭胎牛也會出現亞臨床低血鈣,但比例非常低並且極少出現產後癱瘓,因此頭胎牛不需要用陰離子鹽。有資料顯示,如果頭胎牛使用陰離子鹽,產奶量反而會下降1。28公斤。

考慮陰離子鹽新增時,也需要考慮圍產期日糧的鈣濃度。陰離子鹽調控其實是兩條腿在走路,來回反向調節。首先用量主要看酸化尿液,透過尿液pH監測,判斷牛隻腎臟代償能力確定陰離子鹽用量,pH正常就維持量,pH低就調低用量,pH高就調高用量。第二步確定飼料鈣濃度,酸化腎臟過程中每天增加十幾克的尿鈣排,需要把尿鈣流失補齊並且血鈣濃度比低鈣日糧時略高,甲狀旁腺素活化的同時保證產前牛及新產牛不會低血鈣,才是完美的狀態;飼料鈣濃度以產後癱瘓發病為最終目標,發病率達到預期為正常用量,發病率高且尿液監測偏低或偏高需調整陰離子鹽量,發病率高且尿液監測正常需調整日糧鈣濃度。

維生素D的補充

無論產前用陰離子鹽還是不用陰離子鹽,我們都不希望產前的奶牛吸收太多鈣。產前經維生素D處理的奶牛不能產生內源性1,25-雙羥基維生素D3,因此,不能預防低鈣血癥。使用活性維生素D也無效,因為高鈣血癥和抑制1,25-雙羥基維生素D3的內源性合成同時會擾亂PTH對鈣的調節。推薦產前4天進行維生素D的外源性補充,因為無論是羥基維生素D還是雙羥維生素D,在體內代謝需要2~3天起效,產後開始提升從飼料裡吸收鈣的能力才能起到效果。

酮病分類及風險評估

酮病,也稱為醋酮血癥,是高產奶牛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以產奶下降、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為主要表現,有時不表現任何症狀。酮病是圍產期疾病的主線,一切影響圍產期奶牛幹物質採食量的因素都會誘發酮病,並誘發其他疾病。酮病的影響及關注度高於瘤胃酸中毒和產後癱瘓,已成為國內奶牛圍產期健康的第一位的疾病。

表2 酮病分類及表現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近幾年,國內牧場富丁酸青貯型酮病基本壓力不大了,這與注重青貯製作有直接關係。但是15天之內的Ⅱ型酮病越來越多,國內70%牛場面臨的都是Ⅱ型酮病,而這些酮病直接指向脂肪肝,很難控制。如果圍產期奶牛體況評分3。25~3。5分,雖然體況較好,但產後奶產量不好保證;如果體況評分3。5~3。75分,我們又能控制住酮病發病率,奶牛可能產量更高。所以,我們要在追求體況和產量的過程中選取一個平衡點,用營養調控的手段控制住酮病為最佳。

酮病相關營養及疾病問題

圍產期體脂動員前移

透過甘油三酯代謝監測發現,異常幹奶的奶牛一定會增加體況,從而加重脂肪肝問題,因此我們寧可選擇讓它在低產圈裡繼續產奶一段時間。

群發性酮病——脂肪肝

牛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群發性酮病——脂肪肝酮病。部分嚴重的脂肪肝綜合徵奶牛在產後3~4天牛死亡,30%的奶牛產後5~7天就會出現嚴重的酮病,如果伴發產後癱瘓,新產牛淘汰率非常高。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真胃變位與酮病風險相關性

群發性酮病會造成真胃變位月發病率升高。當風險評估時酮病發病率低於15%時,真胃變位發病率1%~3%,這是最理想的狀態;當酮病發病率達到30%~50%時,真胃變位發病率會飆升至8%~10%;當酮病發病率達到70%時,真胃變位發病率達到18%甚至更高。上述酮病發病率是指牧場水平的風險評估結果,如果產後7~14天的牛每週檢測,對應的酮病發病區間為小於30%、30%~50%以及大於50%。真胃變位不全是群發性酮病引起,特別是頭胎牛,有牧場階段性真胃變位升高時,酮病可能很低,這可能是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症候群之一——牛傳染性膿皰性外陰陰道炎(IPV)引發的。

酮病營養調控

酮病營養調控的產品主要包括丙二醇、莫能菌素、過瘤胃葡萄糖、氯化膽鹼和過瘤胃煙酸。

丙二醇是生糖先質,能夠緩解產後能量負平衡;莫能菌素改變瘤胃革蘭氏陽性菌的數量,促進丙酸鹽的產生量並降低乙酸的生成量;過瘤胃葡萄糖直接緩解產後能量負平衡;氯化膽鹼加速脂肪從肝臟中轉移出去的速度;過瘤胃煙酸可促進脂肪酸和酮體氧化供能,減少酮體蓄積,同時抑制體脂動員。視牛群酮病風險及嚴重程度,上述幾個調控方法可以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

表3 不同過瘤胃煙酸、膽鹼預防II型酮病的效果觀察

曹傑:奶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病的營養調控

考慮體況與繁殖,以煙酸膽鹼為主要途徑的調控方案可以二選一:圍產期前後21天過瘤胃煙酸20克/頭日,或產前21天過瘤胃膽鹼60克/頭日。由於過瘤胃膽鹼和過瘤胃蛋氨酸有互做,因此產後新增效果有待考證。

圍產期管理因素與酮病

圍產期管理與奶牛酮病息息相關,可透過管理因素確保營養調控的有效性。而管理因素涵蓋範圍非常大,重點介紹三項。

第一,圍產期長度

據我們統計,國內經產牛產犢時實際懷孕天數大約在276~277天,頭胎牛大約272~273天。如果按照281天懷孕天數去進行圍產牛轉群,很多牛圍產期僅有14天,營養調控沒有意義,因為時間不夠長,陰離子鹽最少14天起效,而過瘤胃煙酸、膽鹼需要產前21天起效。所以我們需要每個月統計前3個月的資料,把過長和過短的懷孕天數去掉後,取實際產犢天數的平均值來確定轉圍產的時間。比如是平均懷孕天數276天,可在255天時轉圍產圈,幹奶時間不變,幹奶55~70天都可以保證幹奶效果。頭胎牛和經產牛應分別計算,各自確定圍產期調控的方案。

第二,助產

分娩損傷是酮病等營養代謝病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素,所以,牛場需要把助產率降到合理水平。3%~5%的助產率在可接受範圍。助產還可以細分,如果助產率超過10%、產道損傷超過2%,新產牛的酮病非常難以控制。

第三,採食量

採食量上,在牛群正常的情況下,圍產期採食量12~14公斤都可以。有些牧場使用陰離子鹽後圍產期幹物質採食量偏低,也有牧場非常高。需要強調的是,圍產期DMI達到15~18公斤是不對的(個別超高產牛場沒問題),因為我們看不到體脂的蓄積或者牛隻變肥,但內臟脂肪已經蓄積,一旦產犢酮病就會爆發。採食量低的情況下,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採食量,飼料能量水平太低也不行,會加速體脂動員。

總結

產後癱瘓以1.5%為目標值,1%是最好的:

1。圍產期陰離子鹽:產後0h時,亞臨床低血鈣降至40%以下,而且不影響圍產牛幹物質採食量、不影響酮病,這樣的牛群產後癱瘓能達到最好水平;如果能降至20%,產後癱瘓會低至完美。

2。荷斯坦經產牛產後立即補鈣,根據不同鈣的來源計算,每日補鈣的總量50~125g。國內補鈣存在誤區:產後過量補鈣。如果以氯化鈣為鈣源,每天補量超過100g時奶牛會關閉甲狀旁腺素調節通道,啟動降鈣素;其它鈣源也是這樣,如果過量,會影響奶牛的鈣調節穩定性,造成延遲性產後癱瘓,36小時後再出問題。因此產後補鈣一定不能補多,及時有效就可以。產後補鈣的目標是6h提升血鈣;同時兼顧低血鉀。

酮病控制上,產後亞臨床酮病控制在15%以內,臨床酮病4%以內:

1。每月酮病風險評估:很多牧場在產後7~14天抽測酮病,資料為風險評估水平的2倍,但應做資料質量分析,臨床型酮病佔比一般在總髮病率的25%以內。

2。圍產期營養調控主要透過過瘤胃煙酸、膽鹼、葡萄糖等進行。同時在管理上做到精準體況控制、採食量控制,包括圍產期時間長度、轉群應激、密度等等。

(根據2020飼料創新論壇FIIF-東方天合安尼優奶業分論壇專家講課整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