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三伏天”這一詞彙其實早在老祖宗那一輩就已經流傳下來了,

有句古代諺語說得好:“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句話也分別描述了一年中極寒和極熱的兩個關鍵階段

。那麼,三伏天裡的“三伏”,到底代表著什麼?又是從哪一天開始的?我們又該怎麼去推算呢?還有三伏天我們要去幹些啥呢?

那麼這“三伏”在民間的日曆上又是如何計算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紀年法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三伏天最開始在老一輩人的眼中是用黃曆來記載的,

而這也就涉及到了古時候的10天干和12地支紀年法了 。

首先,古人將記錄時間的單位分為了天干和地支。

其中天干包含了十個小的計數單位,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包含了十二個小的計數單位,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然後他們會將每個天干的10個單位逐個的與地支的十二個單位相配對,總共可以得到六十個不同的組合,俗稱六十花甲子。

那麼什麼時候才算入了“三伏天”呢?這“三伏”有何規律?

在民間有一句口訣,那就是:“三伏三伏,夏至三庚”,意思就是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三伏中的初伏,也就是第一伏,這些我們都可以在黃曆上進行檢視。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庚日庚日”指的就是天干計數法裡的“庚”,由於天干擁有10個,所以就會按照每10天出現一個庚日來計算

,例如如庚子日、庚丑日、庚寅日等。瞭解了這些,下面我們來算一算今年三伏的日期:

2020年夏至的第三個庚日便開始進入一伏(初伏),透過上圖黃曆可以看到是農曆的五月二十六。

依此類推,進入到二伏(中伏)也就是一伏(初伏)後的下一個庚日,也就是農曆的六月初六。

二伏(中伏)和一伏(初伏)以及三伏(末伏)有些不同,它有20天,也就是意味著,進入三伏(末伏)時需要在進入二伏(中伏)後往後下兩個庚日,才能算進入三伏(末伏),也就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六,如下圖所示。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而三伏(末伏)的下一個庚日後,也就是到了農曆的七月初八,這整個三伏天才算真正的過去了。

那麼這個“三伏天”到底對我們生活有啥影響?當地又有哪些風俗呢?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三伏天的到來也就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四十天到來了,各地氣溫逐漸開始從一伏(初伏)時往最高攀升,地表和空氣溼度也會變高,從而影響地面的散熱,使得高溫持續降臨。而到了二伏(中伏)後,太陽光的照射也開始達到最強和最為持久 ,所以到了二伏(中伏)這二十天也儘量少選擇在正午出行,以免溫度過高而發生中暑。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至於習俗,我們這邊農村地方會在地面灑水來降低高溫,另外還會把街坊鄰居們聚在一起聊聊三伏天和避暑事宜,順便泡著荷葉茶、煮消暑綠豆湯,做一些清涼糕點,

最主要的是還會包頭伏餃子,為了討個好寓意。再加上天氣炎熱,出去勞作的大人們水分和養分流失也會非常大,也會用一些性溫祛暑的藥材配合雞肉或鴿子,燉出一鍋營養高湯來為他們及時補充營養。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當然,三伏天,能少出門最好,實在要出去辦事的,也記得做好防暑措施,儘量選擇適宜的時間段出行為好,最佳出行時間最好為早上七點至十一點和下午四點後,因為經歷過的人都知道,正午的太陽那叫一個毒。但最後其實說起來,三伏天也不是特別長,只要大家在這期間多加註意一點,加強防暑意識,其實“三伏”也並沒有那麼難熬,待三伏過後,天氣也會逐漸開始慢慢地轉為涼爽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