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枳實消痞丸是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方劑,也被命名為失笑丸,原書是這樣論述的:“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飲食”。其藥物組成為幹生薑,炙甘草,麥牙曲,白茯苓,白朮各二錢,半夏曲,人參各三錢,灸厚朴四錢,枳實,黃連各五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食遠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g,飯後溫開水送下,日2次;也可作湯劑,水煎服。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本方證的主症為心下痞滿,是由表邪內陷,飲食不節,痰溼阻滯,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滿悶不舒,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無脹大之形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脾胃病證。脾胃同居中焦,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共司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與輸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氣機調暢。肝主疏洩,調節脾胃氣機。肝氣條達,則脾升胃降,氣機順暢。上述病因均可影響到胃,並涉及脾,肝,使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痞滿。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本方證的病機是脾胃虛弱,升降失司,寒熱互結,氣壅溼滯而成。脾虛不運,胃納不振,則不欲飲食;氣血生化不足,則倦怠乏力;食積內停,傳導失司,則大便不暢;氣機阻滯,寒熱互結,則心下痞滿、脈弦;食積氣鬱化熱,則苔膩而微黃。本證特點為虛實相兼,實多虛少,寒熱錯雜,熱重寒輕。治以行氣清熱為主,健脾和胃為輔,溫中散結為佐。故本方劑為平調寒熱的方劑。故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說:“夫滿而不痛者為痞,痞屬無形之邪,自外而入,客於胸胃之間,未經有形之痰血飲食互結,僅與正氣搏聚一處為患”。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本方由枳術湯、半夏瀉心湯、四君子湯三方加減而成。枳術湯是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方子,由枳實七枚,白朮二兩組成,其功用為行氣消痞。主治氣滯水停。症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半夏瀉心湯更是張仲景治療心下痞的名方,由半夏半升,黃芩三兩,乾薑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灸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組成。四君子湯,具有補氣,益氣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證,它的組成一般人都瞭解,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厚朴具有燥溼消痰,下氣除滿的功效。主治溼阻中焦、脘腹脹滿,食積氣滯、腹脹便秘,肺氣不降、痰飲喘咳等,但其辛苦溫燥溼,易耗氣傷津,常用於實證。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方中枳實苦辛微寒,行氣消痞為君;厚朴苦辛而溫,行氣除滿為臣。二者合用,以增行氣消痞除滿之效。黃連苦寒清熱燥溼而除痞、半夏曲辛溫散結面和胃、少佐乾薑辛熱溫中祛寒,三味相伍,辛開苦降,平調寒熱,共助枳、樸行氣開痞除滿之功;麥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祛溼和中,共為佐藥。炙甘草還兼調藥之用,亦為使藥。全方用藥有消有補,有寒有熱,體現了消補兼施、辛開苦降的配伍特點。方中枳實、厚朴用量較重,故著重於行氣消痞;且黃連用量大於乾薑,其病當屬熱多寒少之證。虛實有輕重,消補有主次,處方用藥務使消積而不傷正,扶正而不助滿,以收祛邪扶正之功。用蒸餅糊丸的原因,是以谷氣來健脾益胃。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對《傷寒論》熟悉的人都瞭解,黃連和乾薑並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則無論寒熱之邪,皆可開洩,二味藥合用為治痞的主藥。然痞結於中,則氣壅溼聚,必漸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實破氣、厚朴散溼、麥芽化食、半夏行痰,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四君子坐鎮中州,祛邪扶正,並駕齊驅。故此方無論虛實的痞證,皆可治療。當然,若脾虛甚者,可重用人參、白朮以增益氣健脾之功;偏寒者,減黃連,加重乾薑用量,也可再加高良薑、肉桂等以助溫中散寒之力;脹滿重者,可加陳皮、木香等以加強行氣消脹的效力。值得一提的是,因其配伍補瀉並用,可以增強晚期胃癌患者的吸收功能,改善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

李東垣的名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總之,本方為治療脾虛氣滯,寒熱互結之心下痞滿證的常用方。行氣藥配益氣藥,行氣不傷氣,益氣不壅滯;清熱藥配溫陽藥,既清熱又散寒;消食藥配治溼藥,使脾運胃納,相得益彰。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食少倦怠,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現代醫學常運用本方治療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膽汁反流性胃炎等屬脾虛氣滯,寒熱互結的患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