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探討五液與腎臟的關係

導讀:作者從“腎者水髒,主津液”一句出發,探討了五液與腎臟的關係,並列舉了相應的醫案,在臨床中用不同的補腎方法,可以治療五液的各種疾病。

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宜治腎

涕、淚、涎、唾、汗,統稱“五液”,是人體內津液代謝的產物,也是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並與臟腑密切相關,正如《素問·宣明五氣論》所說:“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因此,對五液病症從其所屬的臟腑論治,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

然“腎者水髒,主津液”(《素問·逆調論》)“腎主五液”,(《臨證指南醫案》)人體津液有賴腎中精氣的氣化蒸騰與固攝閉藏,方能夠正常輸布和排洩,以維持其代謝平衡。

若腎氣虧虛,不僅直接影響機體的生長髮育和生殖,而且導致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津液代謝失調,致使體內一些液態物質過量流失而形成多汗、多淚、多涕、多唾、多涎等病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筆者據此指導臨床,對五液病症久治不愈兼見腎病徵象者,多從腎入手施治,常獲滿意療效。

01

溫腎益氣療清涕

彭某,女,65歲,1978年11月4日診。

主訴:常流清涕,時輕時重已三年餘,近半月加重。患者平時稍有涼感則清涕自出,多無明顯外感症狀,夏輕冬甚,屢治不愈,兼見面色萎黃,健忘,耳鳴,聽力減退,手足欠溫,夜尿頻數。舌淡少津,脈弦細而遲。證屬腎陽虧虛,腎氣不固。擬右歸飲加減。處方:

熟地20克,淮山藥15克,枸杞子、杜仲、益智仁、黨參、黃芪各12克,山萸肉、制附子各9克,炙甘草6克。

服三劑,流涕稍有減輕,依方再進十劑後,流涕基本消除,夜尿每晚減至一、二次,自覺聽力、健忘等症均有好轉,原方續進五劑以鞏固療效。一年後面告,流涕症未再發作。

按:

本案系年過花甲之人,腎氣已衰,又不善攝生,致上流清涕,下多夜尿,此乃腎氣不足,水津失於溫化固攝之象。

然《臨證指南醫案》雲:“其有精氣不足,腦髓不固,淋下無腥穢之氣者,此勞怯根萌,以天真丸主之。”考天真丸方由精羊肉、肉蓯蓉、淮山藥、黨參、黃芪等補益脾腎之藥組成,故仿其意以右歸飲化裁而取較好療效。

02

填精補腎治多淚

郜某,女,47歲,營業員,1976年3月20日診。

主訴:雙目流冷淚、視物昏花已三月餘。患者常發眩暈,視力下降,神疲乏力,面色萎黃不華,齒松發脫,腰痠腿軟,月經量少,每次行經十餘日方盡,曾以“更年期綜合症”論治,但未堅持服藥。

三個月前繼作淚下無時,淚水清稀,視物昏花,自購石斛夜光丸,服後無明顯效果。查舌淡胖,脈細無力,尺脈沉弱。據脈症分析,當屬腎精虧虛,即予大補元煎加減。處方:

熟地、龜板各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藥、枸杞子、菟絲子各12克,葛根20克,石斛、炙甘草各8克,參須6克。

服五劑,精神好轉,腰痠腿軟明顯減輕,依原方再服五劑,流淚大減,視物較前清晰,又進五劑,雙目流淚已止,服藥期間未發眩暈,自覺精力充沛,續進杞菊地黃丸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流淚症未見覆發。

按:

本案婦女年近半百,神疲齒搖、發脫等早衰之象已現,又添冷淚不時而下,其腎之精氣大虧可見。

《醫貫》雲: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腎藏精,故治目者,以腎為主。

目雖肝之竅,子母相生,腎肝同一治也。”腎水充則木自敷榮,此正合“治病必求於本”之旨,切不可見病治病也。

03

補益腎氣攝涎唾

陳某,男,62歲,1978年11月17日診。

主訴:唾多、涎多,時自口角溢位已一月餘。患者平時常頭昏,健忘,耳鳴,聽力減退,小便頻數清長。兩個月前曾患瘧疾已治癒,嗣後自覺神疲乏力,唾液,涎液漸多。

檢查:面色黧黑,舌淡尖略紅、苔白滑,脈沉緩。曾服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加減治療,無明顯效果。綜上所述,證屬腎氣虛衰,固攝無權。治以溫腎補氣攝津,予金匱腎氣丸加減。處方:

淮山藥、益智仁、枸杞子各15克,熟地、煅龍骨、煅牡蠣各30克,制附片10克,肉桂5克,炙遠志5克,山萸肉9克,參須6克。

每日一劑,連服十五劑,涎唾自止,餘症亦明顯好轉,續進金匱腎氣丸鞏固療效。

按:

唾為腎精所化,嚥下有滋養腎精之用,《內經》中即載“咽津養氣”之功法,因而大量吐唾則腎精不足,涎為脾主之液,脾氣主升而根源於腎陽,先後天相互影響,故流涎過多亦損及於腎。

本案患者年老腎虛,加之瘧病而腎氣益損,以致腎虛不固,無力收斂而涎唾自溢,故補益腎氣能奏攝津液、止涎唾之效。

04

補腎滋陰止汗洩

王某,女,37歲,1977年5月5日診。

主訴:自汗盜汗,時輕時重已近半年。患者於半年前生一男孩,產後第二天睡醒後發現自己出過汗,衣衫溼潤,漸至白天也汗出,動則尤甚。經治一個月,自汗有所好轉而入睡汗出依然。伴見氣短乏力,腰膝痠軟,健忘,有時眼前發黑,五心煩熱,乳汁全無。

檢查:面色無華,舌紅、苔少欠潤,脈沉細。證屬腎之氣陰兩虛,予右歸飲合大補陰丸方加減。處方:

參須、五味子各8克,熟地、淮山藥、枸杞子、黃芪、龜板各15克,地骨皮、知母、煅龍骨、煅牡蠣各12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

服三劑,出汗有所減輕,依原方再進五劑後,自汗盜汗止,餘症隨之消除,面色漸紅潤,再進兩儀膏以鞏固療,隨訪半年,未見覆發。

按:

經曰“陽加於陰謂之汗。”汗出過多,不僅傷陰,必損及陽。陽氣虛衰,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陰虛不能內營而斂藏,則陰液外洩而盜汗。

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患者產後元氣虧虛,加之久汗不愈,傷及於腎而見腰膝痠軟、健忘、眼前發黑等腎之外府失養、髓海不充之象,因此取補腎滋陰而收功。

I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新中醫》1991年第5期,作者/陳俊文、楊先環,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