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針灸配穴臨床運用心得|李丹

【本文導讀】

針灸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臨床療法,是中國祖先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髓,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針灸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其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都得到不斷的發展,它對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針灸配穴臨床運用心得

西安中保堂中醫診所李丹

針灸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臨床療法,是中國祖先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髓,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針灸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其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都得到不斷的發展,它對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提起“針灸”,許多人可能都會想到針灸就是在穴位上扎針,許多地方的老百姓把針灸叫做“扎幹針”。但實際上,“針灸”並不只是“扎幹針”,兩者是不能劃等號的,更確切地說,“扎幹針”只是“針灸”的一部分。顧名思義,“針灸”包含“針”和“灸”。“針”就是針刺、扎幹針(隨著針灸療法的發展,也有人把穴位注射等療法歸屬於“針”的範疇);“灸”是灸療。“灸”這個字上面是天長地久的“久”,下面是一個“火”字,說明“灸”肯定與“火”有關。

那麼什麼是“灸”呢?“灸”一般是用艾絨製成艾炷或艾條,用火點燃後,在人體的穴位或一定部位燻烤熱灼。因為“灸”一般是用艾作灸療材料,所以灸通常多稱為“艾灸”。許多地方,每到農曆的五月初五,都有在家中的門上插上一些艾草以避邪防病的風俗,艾灸用的材料就是這種艾草製成的。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少人往往把“灸”誤寫或者誤讀成“炙”,甚至個別醫療機構也把“針灸科”寫成“針炙科”,是非常不應該的。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針灸療法”是運用針刺和灸療這兩大類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因為針法和灸法都是作用在穴位上的,並且常常配合應用,相互補充,所以合稱“針灸”。令我們感到自豪的是,針灸療法是我們勤勞聰明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創造和總結出來的。現在,這一療法已經登上了醫學的大雅之堂,並已經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針灸學”。“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和灸療防治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經絡、穴位(專業術語叫“腧穴”)、針灸方法和臨床治療四大部分。

應用針灸治病 有很多的優點,因為針灸療法通常不用任何藥物,避免了內服和注射藥物所帶來的毒副作用,所以在當代,針灸被稱為“綠色療法”。針灸療法的適應症十分廣泛,據資料統計,針灸可以治療300多種疾病,其中對一些疾病的療效是其他中西醫療法所無可比擬的。也就是說,對某些病症,針灸應該是首選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針灸療法歷經千年而不衰,筆者在長期的學習和臨床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穴位組成在針灸臨床實踐中的意義,經反覆驗證,行之有效,療效突出。現將其編寫出來,供大家共同研究。

組穴運用:

中脘、天樞、氣海

功能;調血、生血、養血,更具有昇陽的作用,適用於各種虛證、寒證,對於氣虛、血虛、陽虛之證極具針對性。

【組穴簡析】

中脘穴、氣海穴同為任脈腧穴,

中脘

為胃之募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太倉”“胃脘”,中脘穴為八會穴“腑會”,任脈、小腸經、胃經之交會穴,可和胃降逆,健脾利溼《針灸甲乙經》日:“心痛有塞,難以俯仰,心病衝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中脘穴在補益後天,主四肢肌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氣海穴

,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屬於任脈,又名“脖映”“丹田”,稱為“諸陰之海”。是本經脈氣所發,大氣所歸之所。《靈樞·九針十二原》曰:“育之原,出於脖映。”此穴是人體任脈上的重要穴位之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雲:“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可昇陽補氣,益腎固精,溫下焦,祛寒溼,和營血。《醫宗金鑑》曰:氣海穴主治“一切氣疾,陰證痼冷及風寒暑溼,水腫,心腹膨脹,諸虛癥痕”。

天樞穴

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出自《靈樞·經脈》,大腸之募穴,可調中和胃,理氣健脾,扶土化溼,《針灸甲乙經》曰:“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洩,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俠臍急,天樞主之。”《針灸大成·卷六》雲:“主奔豚,洩瀉,腸疝,赤白痢,水利不止,食不下,水腫脹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冬月感寒洩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從本組穴的功能可以看出,3個穴均與血氣有關,諸穴位的組合,是調氣養血的組合,是升發陽氣的組合,是與人體正氣密切相關的組合。本組套穴可促使脾胃氣血生化,調氣和中,溫陽補虛,以血生氣,以氣行血,調動氣血,激發人體陽氣。加強了對血氣的調整與促進,調氣、調血、昇陽功能隨之加強。另外此組穴位的運用必須加上灸法,艾灸的溫熱效應,可以使脾胃氣血得到更好的調補。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關係到機體功能是否正常執行。

本組穴位具有很強的昇陽作用,激發經氣,激發陽氣、激發人體之元陽,振奮人體的精、氣、神。是臨床中常用的重要組穴,在臨床使用非常廣泛,治療病種非常多的套穴,,是針灸並用的組穴。此組穴本身就具有昇陽的功效,再加上灸法,使之昇陽之功倍增,是溫陽、祛寒、補虛、除溼、散痞的重要套穴,但是此套穴不適於陰虛陽盛之證。

在本組穴中,神闕穴屬任脈,出自《外臺秘要》,別稱“臍中”“氣舍”“氣合”,本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之功效。《針灸甲乙經》雲:“腸中常鳴,時上衝杯中“臨午條麻中。今有子。”《針灸銅人》雲:“神闕,治洩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絡腹大終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狀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

由此可以看出,灸神闕可以針對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等多種病變有特殊的調整作用。古人稱神闕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髒之根”。沒有神闕,人的生命不復存在,是生命之起源。神闕穴古人禁針,只用灸法,用的最多的是隔姜灸、隔鹽灸、懸灸,能治療很多病證,主要的功能是補虛,以培補元氣。

本組穴其中也包含了神闕穴懸灸,由此而產生的功效,對於補虛、昇陽、扶正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很少被提及,所以說神闕穴是個無名英雄,默默地作著貢獻。當然,在腹部灸治過程中,還有許多的無名英雄,如關元、大赫、外陵、歸來等(當使用懸灸的時候,這些穴位的作用才會凸顯出來),我們不能忘記它們的存在,在臨床中,在意念裡,殊路同歸。

【版權宣告】:以上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絡我們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

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資訊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並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針灸配穴臨床運用心得|李丹

本文由靈素館整理釋出

相關文章

頂部